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為什麽古代儒家史家說“退位”,是因為《山海經》中認可的爭帝套路?

為什麽古代儒家史家說“退位”,是因為《山海經》中認可的爭帝套路?

因為古代儒家講究仁、禮、智、信,所以能被儒家認可為帝王之風,是仁,是大氣。也許堯舜時期的權力之爭並不光彩,但為了給後世的皇帝壹個仁政的典範,“退位”是最好的說法。

披著儒家外衣的禪讓制度,是堯舜時期,領袖把自己的職位讓給有能力的人去做,就像堯舜去世之前,禪讓位於舜,舜禪讓給了大禹。看似公平的退位制度,其實有很大的漏洞。堯、舜、禹有血緣關系,讓退位制度不再簡單。堯是黃帝的孫子,舜是黃帝的第八代孫,堯的女婿,大禹是黃帝的第四代孫。所以看起來退位制度只是血親之間的退位。

那麽儒家之外的經典是如何評價姚舜禹的禪讓制度的呢?《韓非子》有雲:“舜逼堯,禹逼舜,桀,伐周,這四王,人臣殺其王,天下聞名。”《竹書誌》中也提到“舜囚堯”。這些經學之外的作品,清晰地描述了堯舜時期爭帝的殘酷,讓我們看到了經學之外的歷史風貌。

回想起來,古代的皇位之爭總是很殘酷的。胡亥為了皇位殺了他的兄弟,甚至被稱為任軍的李世民也走上了殺兄逼父的道路。除了被迫讓位,幾個掌握權力的君主都願意把自己的權利讓給別人。

孔子提倡的是君子之道,但是在殘酷的政權鬥爭中並沒有君子,這不符合儒家所要宣揚的明君之道,於是儒家就美化堯舜奪權進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