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詩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現存詩約2700首,其詩內容廣泛,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也是抒寫生活感受、歌頌自然風光的詩歌,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健談的特點。
《湖上飲楚青雨》描寫西湖之美:“水明而晴,山空而雨。要比西湖西湖,淡補總相宜。”
元豐四年三月,東坡寫了壹首黃州寒食詩。此帖為兩句五言古風,詩沈郁蒼勁,低嘆,極有感染力。他的書法不拘壹格,字形布局、章法極佳,頗有右軍遺風,但筆法潦草,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二十世紀末,它甚至被譽為繼《蘭亭序》、《侄兒奏疏》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黃庭堅在此帖後題詞:“東坡之詩似李太白,惟恐太白。這本書是顏、楊、李希泰寫的,想讓東坡收回來,不壹定和這本書壹樣。說到東坡或者看到這本書,應笑我在沒有佛的地方是榮幸的。”朱辨《瞿巖舊聞》:“東坡文章到黃州後,人無與倫比,唯黃魯之能爭;晚年渡海,魯直就落後了。”
白說詩仙,古風絕倫;杜詩神聖化,拓玉七言;東坡出晚,各體可為。如果沒有話題,會比詩歌更好。
詞體
有340多首歌曲,《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頭》,《何時是月》,《定風波》等,廣為傳誦。
蘇軾擴大了其詞的內容,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情等題材,都是他的詞所不能包含的。蘇軾提高了詞的意境,拓展和發展了詞的境界,改進了風格,作出了豪放的詞。此外,還有壹些作品優雅、空靈、雋永,甚至動人而迷人。
蘇軾詞風豪放(王國維說“東坡詞曠達”),其詞富有詩意,筆法蒼勁,個性鮮明,表現了作者曠達爽朗的個性,充滿豪情、昂揚、奔放的感情和豐富奇特的想象。
在體裁和旋律上,蘇軾不喜歡對旋律的剪裁,詞的文學生命重於音樂的生命。蘇詞作品往往條理分明,把詞的內容,或者寫詞的原因、時間、地點說清楚,事實清楚。
相傳蘇軾任翰林學士時,曾問下士穆:“我的字有什麽像劉啟(柳永)的?”幕下士答道:“劉郎中的詞,只有十七八歲的少女,拿著紅牙板,唱著‘楊柳岸的馮曉殘月’。學士必須是關西的大人物,拿著銅琵琶和鐵鍬唱著‘壹去不復返的河’。”
蘇軾的詞風被歸入“豪放派”,因此與周敦頤的“格律派”有很大的不同。南宋著名詩人辛棄疾也是壹位豪放的詩人。後人將蘇東坡、辛棄疾稱為“蘇信”。
擴展數據:
簡介
蘇軾(1037 65438+10月8日-165438+8月24日),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家。字子瞻,字何中,名東坡居士,鐵觀道士。嘉佑二年進士,明學士,翰林學士。
南宋理學家方熾,謚號文仲。有《東坡先生全集》和代代相傳的《東坡樂府詩》,有宋代詩人王宗基收集其作品,編《蘇文忠全集》。
書籍風格
晚年的蘇軾用筆沈穩,作為早期書法的代表之作《治平帖》,筆觸細膩,字意迷人。中年代表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是蘇軾元豐五年(1082)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所作的兩首詩。
詩是陰郁的,蒼涼的,曠達的,書法的筆墨色彩也隨著詩的語境而變化。他們跌宕起伏,氣勢非凡,壹氣呵成,不拘小節,刻薄無情。二十世紀末,它們被譽為“世界第三行書”。
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頌》、《中山宋老頌》。這兩首詩飄逸靈動,體態豐滿,結構緊湊,體現了蘇軾書法“短構短肥”的特點。最新的墨跡是“謝隨筆”(1100)。
代表作品有《黃州寒食詩帖》、《天空烏雲帖》、《洞庭春色賦》、《鐘山松老賦》、《春帖詞》、《戀酒詩》、《寒食詩》、《鐘書詩》、《人來書帖》、《拜民間教師紙帖》、《江上帖》等
渡海帖,幾篇祭黃河的論文,梅花詩帖,千赤壁賦,帖,北遊帖,拜年帖,寶月帖,紫菱帖,致南歸太子,二辯詩,壹夜帖。
蘇軾的書法為後人所推崇。沒有人比黃庭堅更有發言權,他在《山谷集》中說“本朝善書者,以(蘇)為先”。
繪畫風格
他會畫竹子,會學文學,喜歡做奇石。還有壹些留存下來的畫,比如《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