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上群星璀璨。我最喜歡的是魯迅、錢鐘書、沈從文、豐子愷和汪曾祺。
魯迅是犀利的,錢鐘書是幽默的,沈從文是細膩的,豐子愷是溫暖的,汪曾祺是可愛的。
就像妳不會錯過魯迅的《狂人日記》、錢鐘書的《圍城》、沈從文的《邊城》壹樣,妳也不會錯過汪曾祺的《慈禧太後》。
發表於1980年的《受戒》使汪曾祺進入了文學史。先生和他的兒女們的日常玩笑——“對我客氣點,我將來要進入文學史”已成為現實。這位寫了壹輩子書的老人終於在60歲時成名了。
這位可愛老人的壹生背負著諸多標簽——“中國最後壹位純粹文人”“抒情人文主義者”“中國最後壹位士大夫”“京派小說傳承人”。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駕鶴西去的第21年。讓我們通過閱讀這本小說集來紀念這位有趣的老人。
《取經故事集》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23部經典小說。
1
第壹篇《復仇》的風格會讓讀者相當驚訝和驚喜。因為它最不像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壹些批評家說復仇是中國意識流的鼻祖。
“復仇者聯盟永遠不會放棄。”在很短的篇幅裏,王先生把壹個充滿愛恨情仇的劍客放在心裏,最終壹氣呵成放下仇恨的故事。讀書時,俠氣和禪意款款而來。
為了反映劍客壹生復仇的孤獨和悲傷,對世界的留戀和向往,更多的筆墨用於描述自然之美。
比如“他突然覺得是秋天了,從蜜蜂的聲音裏。”從他的聲音中,他感到很放松。此刻整個世界都是秋天。"
“苔蘚的味道,幹草的味道。風化的石頭在他身下劈啪作響,發出聲音和氣味。”
“魚啊,妳住的水有多高,妳還不睡覺?再見,青苔的潮濕;再見,幹草的柔軟;再見,妳肩胛骨下面有壹塊酸石頭。”
“水上的夢是漂浮的。山裏的夢想奮力飛出。”
意識流的文本也值得我們仔細閱讀和理解——“黑暗成了蓮花。他在壹層又壹層的蓮花中。他帶著黑蓮花遊覽了壹番。蓮花上出現了壹顆星星,呈淺綠色,如磷火,旋轉起來熄滅了。天邊朦朧,寂靜無聲。”
“時間在洞穴外飛逝。壹卷白雲掠過洞口。”
“他只是忘記了背上的劍,或者他完全消失了,只留下了這把劍。他縮小了,縮小了,所以再也沒有了。然後,回來,回來,嗯,他的臉由綠變紅,他充滿了他的身體。”
汪曾祺先生曾說:“好的語言就像老人背著年幼的孫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躍躍欲試。”
這種報復至少需要讀兩遍才能品嘗。
2
熱愛生活的汪曾祺先生,處處都能找到生活的情趣。
在老陸的第壹句話中,王先生說:“我們去年夏天的日子真的很開心。”
當年,汪曾祺先生在中國建設中學任教。當時這所中學的老師都挺厲害的。從校長到老師,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但是辦學條件很差。學校基金是通過在暑假表演壹部戲劇籌集的。學校所在地是壹個沒有窗戶的廢棄倉庫。
那段日子是老師們零零碎碎吃壹頓兩頓米飯,借錢買油炒野莧菜,輪流賒賬喝自制燒酒,晚上湊錢買蠟燭談心的日子。
先生曾在壹篇回憶文章中寫道:“教師有壹間臥室,壹張室內床,壹張書桌和壹把椅子。妳還想要什麽?非常好。”無憂無慮,興趣盎然,讀書寫作。整個學派中有壹種強烈的莊子哲學的味道:自然適應性。非常豁達樂觀。
早上,老師們在屋裏看書,去山裏散步。時間快到了,他們互相打招呼“摘玫瑰”。
下午,老師們在校門口的小茶棚裏喝茶。“看看遠處的山和草,車馬和行人。妳看壹陣大風卷起壹層很細的黃土,在陽光的映照下,黃土後面的天空好像是流下來的。”等到太陽西下,再去找晚餐的菜。
晚上,老師們聚集在壹位未來的學者和教授的家裏,回憶家鄉的風景並談論它。以蠟燭為度量,當蠟燭耗盡時,它就會散去。
王老師用愉快的語氣描述了老師們在學校角落裏采摘野菜的情景——“我們中的壹個人還沒有開始采摘蔬菜,采摘莧菜和采摘壹些野生茉莉花葉,采摘灰色韭菜更是無知。我們總是需要其他人再次確認他們的身份。”
寫老陸挑菜:“極其內行,又快又準”,“他不時給我們指路,說哪些菜好吃,哪些菜不好吃。”據他說,實在是吃不完。這個人就是活生生的“本草誇為救災”!“我想知道看到這些的讀者是否和我壹樣,先是放聲大笑,然後心中升起壹股悲傷。
王先生眼中的這些日子是美好而平靜的:“白天陽光普照,溫暖而平靜,就像壹個稍被刪除的春天。”
“壹頓飯可以像壹頓飯壹樣端上來,破舊的藤盒裏有壹件毛衣,讓人對未來有壹點夢想。”
汪曾祺先生的兒子說,他的父親總是把最好的東西展示給每個人,把苦難的東西留在心裏,因為他覺得即使在絕望的時候,也必須給人壹絲永不斷絕的希望。
三
汪曾祺先生善於從奇聞異事中講述充滿個性的小人物故事,用簡單直接的文字慢慢道出人世間的艱辛、困苦、隱忍和艱難。
註重實用的老吳,註重情感幻想的老陸,有勇氣、有才華的康雞冠軍余老吳,善於趕鴨子的盧長庚,性情豪爽、騾馬絕技的宋苦子,8000歲財力雄厚但極其節儉的陳,出色的產科醫生和男醫生,正直的泥瓦匠,仁義的陳,努力工作並獨自四處奔波的。
王先生稱贊老陸的堅毅和誠實:“老陸是壹棵在沙子裏長大的棗樹”,他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擔憂和擔心:“今年春天又過去了,什麽時候才是回歸之年呢?老陸,我們什麽時候回去?”
陳曉曉是壹位醫術精湛、致力於拯救生命的產科醫生,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從大家對陳的昵稱可以看出,世界鄙視他的職業。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人們不會請他幫忙接生。但是陳曉曉不在乎。只要有人邀請他,他就立刻騎上白馬跑了。陳小壽想盡辦法幫團長的妻子接生,團長卻想:“我的女人,妳怎麽能讓他有感覺呢!這小子太霸道了!團隊負責人感到委屈。”
在小說的結尾,陳小獸被團長擊落,戛然而止。世界的愚昧和社會的殘酷直擊人心。
《奶奶和她的八棵榆樹》是壹幅農村民俗工筆畫——奶奶住在壹條巷子外面,有兩間稻草房。壹眼望去,有壹座潮汐寺,然後有壹條帶小橋的河。奶奶的房子周圍是空地,左邊是高高的草,右邊是奶奶種的八棵榆樹。胡同裏的孩子們經常來空地上玩。
奶奶去世後,八棵榆樹被鋸倒,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在榆樹上,大概包含了奶奶的閑適、冷漠和模糊的憂傷。
有人說,汪曾祺先生在世態炎涼的時候,選擇了用純真來回應壹切。知世不世故是最善良的成熟。
四
受戒是王增茂先生的標誌性作品。是壹對少男少女的愛情故事,也是壹個和尚和壹個女孩的愛情故事。
當《十誡》在1980第十期《北京文學》上發表時,據說許多讀者都被嚇到了:為什麽不談神學和宗教,而談這樣壹個愛情故事!
小說壹開始,汪曾祺先生就以他壹貫的幽默調侃子明去澇庵出家了——他的家鄉不叫“出家”,而叫“出家”。就像有的地方出豬,有的地方出席子,有的地方出緊箍咒,有的地方出棉花,有的地方出畫家,有的地方出母狗,他的家鄉出和尚。
在汪曾祺先生看來,和尚就像屠夫、工匠、畫家和婊子壹樣,除了是人之外,沒有什麽特別的。和尚的生活也是壹種生活,也有生而為人的世俗欲望,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水澇尼姑庵沒有明確的規定。“甚至沒有人提到這兩個字。”。整天坐著的老和尚不念佛,過年也要開齋。仁善大師從不穿袈裟和赤腳僧鞋。第二,仁海大師是壹個有妻子的人,他們的世界無憂無慮,充滿愛。三爺仁度會唱壹首臉紅的民歌小調,情人不止壹個。
明海出家有三個條件:臉如長月,聲如搖鈴,聰明記性好。
小英長得又帥又水靈。白眼睛的鴨子有綠色的蛋,黑眼睛的棋子是黑色的,平靜時如清澈的水,閃光時如星星。
明海和小英在船上相遇,並在船上安頓下來過壹生。壹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總是和壹艘船聯系在壹起。讓人想起沈從文《邊城》中和諾的《擺渡人》。
小英活潑開朗,毫不掩飾對秋子的愛。我為秋子的好嗓子和優秀的畫作感到自豪,並故意用我的赤腳踩在她的腳上。
”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腳趾,平底,細跟和壹個缺失的足弓。明海有壹種從未有過的感覺,心裏癢癢的。”秋子的心被小英攪亂了,她決定在殷珊寺廟受戒,成為壹名合格的和尚。
小穎劃著秋子去殷珊寺廟受戒,然後親自去接她。在許多僧侶安靜地吃粥的飯堂裏,他們大聲對秋子喊:“我要走了!”“多麽體貼和勇敢的女朋友。如果崔璀在送儺這件事上能如此坦率和坦誠,而不是如此矜持和害羞,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無盡的向往和等待了。
兩人在船上的告白最精彩。小英說:“不要當方丈!”“好,不好。”“妳不想當沙彌!”“好,不好。”小英俯在秋子的耳邊輕聲說道:“我會成為妳的妻子。要不要?”秋子的眼睛鼓了起來。“是的!”
三言兩語的情話純潔美好。繼承了沈從文樸實、詩意、溫情的小說風格。
小說的結尾有壹段對壹個粉紅色泡泡的描述,詩意而美麗——“紫灰色的蘆葦穗是銀色的,柔軟而光滑,就像壹串絲線。”在壹些地方,有壹些棍子,它們是紅色的,像壹個小蠟燭。綠色浮萍,紫色浮萍。長腿蚊子,水蜘蛛。野生荸薺有四瓣小白花。驚起壹堆綠色,擦了擦蘆葦穗,飛向陸璐·路飛。"
題目是“受戒”,其實是“破戒”。是贊美美麗和人性。連佛國的土地都是幹凈的,有熱氣騰騰的煙火和美麗的情感。
五
汪曾祺先生筆下的文人以《日晷》中的蔡德慧、《遷徙》中的高北鷹、《欣賞者》中的季為代表,體現了可貴的學者品格和執著情懷。
蔡德輝,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助教。才華橫溢,肯鉆研,有見解。當其他人無法忍受食堂的食物時,他們出去兼職。當他們牙疼去餐館吃飯時,蔡德輝每天都在食堂吃水煮蕓豆和“蘑菇芋頭豆腐”。他四年沒有休息過壹天,全身心投入到他熱愛的植物學中。蔡德輝很享受這種很多人認為很無聊的學習。
雖然蔡德慧對物質沒有追求和向往,但她在外表上壹直保持著良好的風度。他不買衣服,但他整潔幹凈。他洗衣服和被子,修補襯衫,縫紉和裁剪。與那些“落湯雞”的學生相比,蔡德輝在生活中的工作和他的專業學習壹樣出色。
這樣壹位本可以在植物分類學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年輕學者,卻因營養不良而死於肺結核。
人們看到他用筷子做的日晷就會想起他,想起他站在教學樓的井邊洗衣服微笑的樣子。
高北鷹,在《遷徙》壹文中,十六歲就中了秀才。在第二年停止科舉考試後,他從壹名簡單的教師畢業,在壹所“五小學”任教,並在五年級和六年級被破例任命為中國作家。雖然他不能施展才華,但他教學認真、嚴肅、細致,深受尊敬。
高先生不善交際,不參與派系之爭。因材施教,不問家境,只看口味。
汪曾祺先生多次提到小說《遷徙》,可見他的喜愛。
汪曾祺非常贊同高北鷹的教學理念:“教書育人,必須了解學生,知己知彼。不管學生的水平如何,照本宣科的教學都是為了盲目教學。”看管學生就像往瓶子裏倒水,隨時知道水的深度。教材要系統,要有重點。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相結合。高先生還印刷並向學生分發了白居易新樂府和鄭板橋家書的畫作,並編寫了教具以幫助他們進壹步學習。這些教學方法的探索,在當時的中國教育界是極為罕見和罕見的。
不幸的是,命運造人,高北英最終從第五小學“遷移”到了縣中學,又被“搬”回了第五小學。
高北鷹的女兒高雪想要飛出這個小鎮,但未能實現她“移民”的願景,最終因抑郁癥去世。
高家兩代人終於“沒有遷徙”。
嵇,全縣第壹大畫家。賣水果的知道季的畫。他能用壹句話說出他的畫哪裏好,表達了什麽,他敢於指出他畫中的錯誤。
嵇為題詞“賣水果的是我的老師,畫家以自己的無知為恥”,並以鑒賞家的身份將壹幅畫贈送給了葉三。
作為壹個畫家,壹個普通的賣水果的人羞於提問,跪拜求教,是難得的藝術品格。汪曾祺先生認為,熱愛藝術的人有高低貴賤之分。懂得欣賞藝術的人是平等的。
蔡德輝、高蓓瑩、季心胸開闊,淡泊名利,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則,從不貶低或輕視他人。這些自然可及的本性和人性正是汪曾祺先生的價值觀:人道主義。
六
汪曾祺先生說:“我咽下苦難只談吃,只談美和溫暖。”
先生的每壹篇文章都講到吃多吃少。在吃的世界裏,品味世界的美好。即使在苦難的日子裏,它也像盛宴壹樣甜蜜。
在復仇的冰冷劍光中,也有進食的溫暖:“壹根素食蠟燭,半罐野蜂蜜。他的眼睛看不見蜂蜜了。現在蜂蜜在罐子裏,他正坐在沙發上。但他滿腦子都是蜂蜜,又濃又稠。”
在昆明中學艱苦的日子裏,王老師高興地向我們講述了老陸制作炸豆殼蟲的過程:“掐頭,撕掉釘翅,熱鍋放少許油,翻炒,翻炒三次,上菜後撒上重辣椒和鹽。”“豆殼蟲吃起來有點像蝦,還有點柏葉的味道。“他說:“不僅是蔬菜,肉菜也隨處可見。”
在《八千歲》中,為了映襯八千歲老人的極度節儉,汪曾祺先生詳細描述了當地對吃晚茶的重視:“晚茶大多是壹碗幹拌面——蔥花、豬油、醬油、蝦籽和蝦仁,跟裏面的面條放在壹起;或者用幾個麻團、油墩子和白鐵塊敲入淺模具中,倒入細面條,塞上蘿蔔絲,煎至熟。”
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新校舍墻外的大排檔風味各異,南北都是老字號。“最受歡迎的是雞蛋餅:雞蛋和面粉,鹽,很多蔥花,在鍋裏煎。蛋糕在鍋裏噝噝作響。煎好後兩面焦黃,直徑可達壹尺。可以卷著吃,很滿足。”有多少讀者和我壹樣,在讀書時想起了大學後門的小吃攤,想起了和同學壹起收集壹些好吃又油膩的零食,想起了和暗戀的學長相遇的舊時光。
在《名雞名鴨》中,他描述了父親對鴨掌壹絲不茍的洗刮:“每壹只腳蹼都是折斷的,仔細看著,就像在制作壹件精致的工藝品。兩對鴨爪幹凈整潔,排成壹排。四個鴨翅,全白幹凈,壹字排開。很漂亮很可愛。甚至兩個鴨胗都被我父親處理得很漂亮。他用我小時候非常熟悉的角柄刀在栗紫色中閃耀著鋼藍色的輕微凹陷處輕輕劃了壹下,當他翻過來時,裏面深紅色的東西被翻了出來我洗了幾次,把它放在鴨子的腳和翅膀之間。它看起來非常昂貴,就像壹種罕見的水果。”
賽黃承有各種瓜果,高崇禮教授家有清蒸雞,王二家有秘制煙熏牛肉...汪曾祺先生賦予食物以美學價值,對生活充滿熱情。
中學課本中收錄的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節的鴨蛋》,讓在異鄉打拼的人們在夜晚讀到壹段話——“高郵鹹蛋的特點是品質優良、油脂豐富。蛋白質很嫩,油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從書本裏飄出來的鹹蛋很好吃,撫慰著每壹個遊子對家鄉的眷戀。
有人說,端午節看了王先生的鴨蛋,妳會有馬上在淘寶上買壹盒鴨蛋的沖動。因為只有這樣,漂泊的心才能放下。
借用壹個吃貨的壹句話:“我不考慮人生,我只考慮明天吃什麽。”
向生命科學家汪曾祺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