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龍碑比顏寶子碑更自然,字勢也有所變化。《叢寶子碑》結構開放,筆畫蘊含“理”的含義。《叢龍巖碑》結構內緊外松,筆畫厚重多變。
叢堡子碑和叢龍巖碑均稱“叢碑”,又稱“二叢”,是南碑中的瑰寶。它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孝賢》即《叢堡子碑》,主要記載了叢部落首領叢堡子的生平。據說這塊碑最初是農民用來制作磨豆腐的壓板的。鹹豐二年,曲靖知府發現豆腐上有字跡,派人找到賣豆腐的人,才把碑運回官府小心保護。
這塊大石碑是由金石學家、雲貴總督阮元於1827年在鎮遠堡荒山上發現的。碑文主要記載了爨氏家族的起源,也是研究雲南地方歷史特別是爨氏部落歷史的重要文物。大仙曾被當地人奉為神明。據說,當家裏有人生了重病時,他偷偷敲了壹塊石碑的角沙,回家煎水治病。
這兩塊碑,字體奇特,既不官也不仕,但在書法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而且都與壹個字有關,那就是“斯”字。
“cukàn”(拼音:cukàn)的本意是用火做飯。與這個意思相關的,都可以說是“爨”。例如,在古代,廚房被稱為“爨室”,做飯的大鍋被稱為“爨鍋”。“爨”也被用作姓氏,例如在這兩個帶有“爨”字的書法題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