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書法之美如何真正融入學校課堂,孩子、家長和熱愛藝術的人如何得到正確的藝術引導?
書法進校園初見成效。
“書法課程進校園”的話題已經在兩會上“熱”了很多年。今年兩會,書法傳承仍是關註焦點。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等多位委員為書法的普及和傳承建言獻策。數字化的現代書寫、通訊工具和語音教學方式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漢字感到陌生,對漢字文化和書寫之美認識不足,導致書法藝術的傳承出現斷層,如何傳承和發展傳統書法藝術和漢字美學迫在眉睫。
據了解,自“書法進課堂”的建議提出以來,經過幾年的努力,書法已經走進了孩子們的課堂。以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小學為例,學校透露:“目前學校在書法教育方面有三個層次的梯度安排。第壹級是普及教育,按國家規定和統壹教材安排,每周壹節語文課增加書法教學;第二個層次是特長培訓,也就是第二課堂和興趣班。對書法感興趣的學生可自願報名,學校每周安排老師教授1小時至1個半小時的特長課。第三個層次是針對有書法基礎,書法造詣較高的學生。學校將從校外聘請更多專業、優秀的教師,為這些學生提供更好的培訓。”此外,嶗山實驗小學準備在校外開展更多提高學生書畫素養的活動,其中包括“書畫展”,即學校將聯系附近的便民場館,如市民文化中心和青島大劇院,為優秀的小畫家和書畫家舉辦個人畫展。據了解,學校還將廣泛聯系專業社會機構,設立書畫實踐基地,並引進校外優秀教師。
進壹步發展還有很多困難。
在教育部的號召下,全國各地的中小學都在努力將書法教育融入學生的課堂,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乏專業的書法教師。青島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宋文靜說:“書法藝術是壹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需要有專業素養的老師正確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雖然學校已經開始重視書法教學,但力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據我所知,現在大部分中小學的書法課都是由語文老師或形體美老師主講的。沒有專業科學的教學體系,很難真正傳承漢字文化。書法學習的氛圍要靠長期培養,光靠學校提供的課堂時間是不夠的。”
宋文靜還指出:“目前書法教學方法普遍缺乏趣味性和系統科學的教學體系,這是書法藝術普及緩慢的重要原因之壹。中文寫作是抽象的,如果不能用生動有趣的例子來解釋,那真的很無聊。”同時,他也提醒學生和家長,在校外選擇書法老師時,要選擇有壹定資質的老師。所謂合格的書法老師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壹是書法老師是否在全國範圍內舉辦的正式展覽中入展並獲獎;第二,我們可以發現老師是否有成功的教學經驗,即他教過的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是否順利發展。此外,書法臨摹必須從古代碑刻開始,不應該像壹些不正規的書法培訓機構那樣讓學生臨摹老師寫的字。
公共機構讓藝術“活”起來
無論是書法教育的普及,還是其他藝術門類的教育和人才培養,都不能僅僅依靠學校,還要依靠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家庭環境繼續深化。學生的個人興趣和家長對藝術的正確認知來自於社會文化和藝術環境的影響。這就要求公辦藝術教育機構承擔起提高全民藝術素養的重任。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提出,要讓躺在倉庫裏的藝術品“活起來”,真正實現全民收藏。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也強調要培養公眾進入博物館的習慣。
如果妳想讓公眾進入美術館和博物館,妳必須讓公共藝術機構更具吸引力。近年來,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博物館開發了壹系列有趣的藝術衍生品,使收藏的藝術作品真正進入公眾的視野,並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發揮作用。各個城市的私立、私人和公共藝術機構也加入了創新和變革的行列,為普及全民藝術活動做出了貢獻。
例如,廈門市海滄區教育局近日正式啟動鄉村學校美術教育“玉雕工程——視界”項目,邀請中國當代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全山石在中國兒童美術館為海滄區中小學美術教師進行專題培訓。再比如,上海中華藝術宮近年來壹直在做推動中小學生走進美術館的工作。上海市政協委員、中華藝術宮副主任李磊介紹,2015年,中華藝術宮接待觀眾286萬人次,16歲以下兒童占20%。許多學校將藝術課搬到了中國藝術宮。“這種現場教育非常重要。學生只看課本,效果和在美術館看作品完全不壹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