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用筆註意楷書的筆畫:提頓、隱露、方圓、快慢等。不同的用筆方式會產生不同形狀和紋理的線條,不同的線條需要不同的用筆方式來體現。鋼筆楷書字體小,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寫字時如果不註意,筆畫就達不到要求,筆畫就弱、僵、僵。所以妳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掌握用筆的方法。
第二,筆畫清晰。鋼筆楷書每壹筆的起筆和落筆都必須交代清楚,工整規範,幹凈整潔,不能亂塗亂畫,不能粘連。但筆畫之間必須有內在的呼應關系,這樣筆畫才能做到:首尾有序,筆畫分明,紮實有力,停而不斷,直而不僵,彎而不弱,流暢自然。
三、整筆楷書結構強調筆畫、部首分布均衡,重心穩定,比例適當,字體正確,規範。文字排列在壹起,大小要對稱,線條要工整。雖然也有形狀參差不齊的變化,但整體上還是比較整齊的。
練楷書要在筆畫和結構上下功夫。練筆畫,主要是解決用筆的問題,目的是出合格的“零件”;練習結構,主要是解決筆畫和部首的組合問題,目的是學習結構方法,掌握結構規律,達到寫字正確、工整、美觀的要求。
鋼筆行書的特點
書名始於西晉魏亨的《四體絕書》。在《述段》中,張淮這樣解釋行書的成因:行書。這也是劉德盛在漢朝後期制作的。原著的小謬誤。東西簡單,大眾化。幫忙稱之為流水賬。東漢後期就有行書了。從行書的產生。從其形成和演變的發展過程來看,行書並沒有成為壹種獨立的“行法”。這是和篆書、隸書、草書、楷書最大的區別。行書不能有體。最大的特點是使用連筆和節約用筆。不使用或少使用草符號。更多地保留了常規字符的可識別結構。從而達到書寫簡單快捷,易於理解的實用目的。方便文字信息的流通和交流。此外,行書還有粘其他書的特點。因此,孫在的書的總譜中說:“趨勢變得及時了。行書很重要。”行書萌芽於漢代,發生於魏晉。到了東晉,形成了以二王為代表的極具藝術性和示範性的行書風格。南北朝至初唐,書法界籠罩在二王書風的藝術氛圍中。從中唐到宋代,顏真卿開啟了新壹代書法。之後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都受其影響。從元朝到明朝中期。趙萌、朱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在晉唐書風中均占有壹席之地。明末至清代是行書發展的壹個飛躍階段。其特點:壹是有個性化的草書作者,具有群體性。二是在碑學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以北碑筆法書寫行書的風格。前者是壹種“尚式”的書體。後者是壹種民間碑式。行書是楷書的快速書寫,據說始於漢代。沒有楷書工整,也沒有草書的草稿。楷書或接近楷書的行書稱為“行書”;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稱為“草書”。
與楷書相比,行書有以下特點:
(1)省略點畫:行書為了書寫簡單,簡化了楷書的某些部分,或者省略點畫,或者合並線條。比如“華”字旁邊,原楷書寫為七畫,行書只有兩畫,省去了五畫;“然”字四點由四點變為壹條橫線,省去了三幅畫;“近”字的遊泳由1.3點彎簡化為縱橫彎,也省去了壹些彎浪;“佛”字中間以前是壹個變形的“弓”字,現在改為橫彎鉤,壹下子省了兩個彎。減色點畫多用於字的部首和部首方面。
(2)筆畫的流向A:增加勾線:寫楷書要求點畫清晰,壹筆壹筆寫,而寫行書可以用點畫的方式連起來,在點畫之間增加勾線。剔是在不剔的點上寫短剔,如“古”字橫畫,“好”字速寫;紮絲方便的是在前後不相連的點之間用細紮絲連接,如“四”中間的點和“辛”字的中右點。行書筆畫間的勾線,顯得筆勢行雲流水,立意生動。但需要註意的是,掛鉤和紮帶不能太多,否則筆不幹凈,造型也不美觀。
b:改變書寫順序:行書書寫順序為草書,與原楷書不同。如“秋、遊、容、班”,前面是楷書,後面是草書。寫行書時,改變書寫順序壹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符合草書規範。(3)用筆靈活:行書用筆比楷書靈活,同樣的點畫寫法不受限制。比如“個”字橫著寫出來後,妳要麽直接從右邊翻筆寫個勾,要麽從右邊上去畫個小圈再寫勾;帶“葉”字的浮鵝鉤也可以從上往下翻,或直接從下往下寫;“木”字旁邊的“木”字,壹般是橫、豎畫寫完後從左邊寫,但把筆翻過來從右邊寫是有道理的;至於手旁邊的撥片,如果用楷書寫的話,從前面寫個撥片就不錯了,用細繩把豎鉤和斜撥片連起來就更好了。(4)姿態多變: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活動範圍廣,表現力豐富。壹個字往往有幾種寫法,其姿態多變。比如“是”字的四個後綴和“化”字的四個前綴,寫得工整寫意,有同有異,多樣統壹,妙趣橫生。變化姿勢是行書的強項,是楷書和草書所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