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
(商)(周)(秦)(漢)(魏晉)草書
《金笳傳·曹麗·邢凱》的上述七種字體被稱為“七體漢字”
有據可查的是,中國文字產生於商代晚期,大約公元前14世紀,當時形成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文字,又是表音文字。直到現在,漢字中仍有壹些象形字,非常生動。
西周晚期,漢字發展為大篆。篆書的發展產生了兩個特點:壹是早期粗細不均的線條已變得均勻柔和,它們與物體壹起畫出的線條非常簡潔生動;二是標準化,字形結構趨於工整,逐漸脫離了畫面的原始形態,為方塊字奠定了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簡化了大篆,改為小篆。小篆除了簡化了大篆的形狀外,還達到了完美的線條化和規範化水平,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和文字,成為壹種工整、和諧和非常漂亮的基本上為長方形的正方形字體。但是小篆也有自己的根本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非常不方便,所以幾乎在同壹時期,它也產生了壹種兩邊形狀扁平的隸書。
到了漢代,隸書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可讀性和書寫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李殊之後,它演變成曹彰,現在是草。到了唐代,出現了壹種用筆表達作家思想感情的野草。隨後,楷書(也稱為真書)在唐代流行起來,它是隸書和草書的結合體。我們今天使用的印刷體是由楷書演變而來的。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是行書,行書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說它是漢代劉德盛發明的,它仍然是我們今天日常書寫中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得到廣泛應用,漢字得到進壹步改進和發展,產生了壹種新的書法類型——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用於刻字的刻刀對漢字的形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產生了壹種橫細豎粗的印刷字體,既醒目又易讀,後被稱為宋體。當時刻的字體有兩種:胖仿臉、柳體、瘦仿歐體和危體。其中,顏體和劉體的筆觸高聳入雲,具有橫、細、豎的特點。在明朝,隆慶和萬歷之間,它從宋體轉變為明體,筆畫精美,字體方正。原來當時民間流行壹種橫筆極細、豎筆特別粗的洪武體,官帖、燈籠、告示、私家界碑、祠堂神主牌等的題牌都用這種字體。後來,壹些書籍雕刻師在模仿洪武風格的過程中創造了壹個非面部、非歐洲皮膚的剪影。特別是因為這種字體的筆畫是橫平豎直的,所以真的很容易雕刻。它不同於篆書、隸書、真跡、草書,獨具壹格,清新悅目。因此,自16世紀以來,它被廣泛使用並成為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它仍被稱為宋體,也稱為鉛字體。
在漢字中,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各種字體都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如篆書素雅,隸書靜動,裝飾豐富,草書速度快,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美觀,易讀易寫,實用性強,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圖畫到線狀符號、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和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變歷史為中國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啟示。在文字設計中,如果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和風采,就壹定能設計出應用巧妙、構思獨特的精美作品。
自秦始皇統壹以來,中國文字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漢字都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民族和民俗風情,中國的文字史深深地銘刻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勤勞。然而,如今有些人對自己的語言知之甚少,但他們對其他國家語言的熱情仍然是半調子。文字是壹個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的變遷、歷史和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話題。
隨著漢字的發展,秦統壹中國後,不斷對漢字進行簡化和整理,使漢字逐漸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古文、篆書、隸書和楷書。其中,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隸書不同於秦隸書和隸書。可見,歷史上任何壹種新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壹般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漢字已基本定型(表1)。
(表1:漢字的演變)
1甲骨文
在秦朝統壹漢字之前,中國的漢字在字體和應用方面仍然混亂。廣義上的古漢語包括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大篆。狹義上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之前的文字。這裏采用了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括甲骨文和金文;其中,前者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八股文。
甲骨文:商代晚期通過書寫或雕刻的方式在龜甲和獸骨上留下的文字,其中大部分是“甲骨文”,少數是“筆記”。甲骨文的文字大多符合象形會意的原則,形聲字只占20%。它的字是用刀刻出來的,有的用朱砂填充,有的直接用墨水書寫。由於漢字多由圖畫和文字演變而來,具有高度的象形性、多字性,而且筆畫不確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並不統壹。
殷商時期的圖像銘文:在先秦時期,銅被稱為金,因此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銘文,也稱為鐘鼎文和齊壹。與甲骨文相比,金文更具象形性,顯示了古代文字。青銅器銘文筆法紮實,形象生動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的俗體文字,而青銅器銘文是正統體,說明正統體繁化,俗體簡化(如表2所示)。
(表2:甲骨文和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的書寫筆法很硬(如圖3所示),因為它們大多是用刀刻在龜甲上的。這種刀壹樣的筆觸也被應用到現代平面設計中(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時期對文獻學的貢獻最為重要。史成是周宣王的歷史學家,所以他不應該為了簡單而創新。《大篆》又稱《文淑》、《蜀傳》、《舒舒》和《尚書》。因為它是石川寫的,所以被稱為“文川”。《大篆》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藏的各種鐘鼎彜器。其中,周宣王的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傳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朝丞相李斯編制的標準字體。它是由《大篆》簡化的。又稱玉瑾印章,因為它有筆法雄健的含義。小篆的形體結構和諧,筆畫均勻工整,偏旁部首也經過了變化和融合。與大篆相比,它沒有象形字。《大篆》到《小篆》的演變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到李殊演變的第壹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優美的金錢線條到筆直的筆觸,從無角到有角。壹般來說,隸書是指壹種像刻刀壹樣的波浪形尾部的隸書,這只是其中之壹。隸書主要包括李芹和韓立,李芹是隸書的早期形式;韓立是壹種成熟的隸書字體。隸書通常指韓立的“八分”(圖6)。“八分”是秦調任後逐漸形成的。隸書已經發展到八分,已經成熟。隸書方正厚重,因此具有嚴肅的整體感(圖7)。雖然圖8是壹個英文字母,但它具有菱形字體和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被稱為楷書、隸書和楷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題跋。它包括古李的創立、八方之美和的淳樸。這種字體壹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深受世人喜愛。楷書有安定寧靜之感;由於不同的個人書寫風格和個性,字符具有相同字體的不同風格(圖9,10)。圖11,宋立科·惠宗的瘦金體,用細線勾勒人物,但由於轉折處的流暢表達,呈現出與瘦金體完全不同的視覺感。
六行劇本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書法(字)體,書寫自由。行書不同於隸書和隸書,其流動性可以被書寫者自由使用。行書表現出壹種浪漫而唯美的氛圍(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現代草”,由篆書、八分、章草組成,遵循多種古文字。草書起源於曹彰,曹彰有很強的隸書味道,因此得名,因為它主要用於紀念。曹彰進壹步發展成為“現代草”,也就是俗稱的“壹本書”。今天的大多數草都比曹彰和行書簡單。草書給人壹種自由和流暢的感覺(如圖13、14和15所示)。
8打印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特別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合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豎、方的印刷字體——宋體。它起源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代,定型於明代,所以日本人稱之為“明代風格”。宋體字是出版和印刷中使用的主要字體,因為它適合印刷雕刻和人們閱讀時的視覺要求。
9種電腦字體
隨著文化事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西方書寫風格的影響下,出現了許多新字體,如粗體字體、藝術字體等。出現了海報(流行)風格、綜合藝術風格、亭子風格、女孩字體等。,以及更多的曲風變體,如仿宋和平仄歌。而且各種漢字都是電腦化的,適用範圍更廣。
如下圖所示(從左至右依次為:疊圈、綜藝、古璽、亭閣、海報)。
漢字的起源是壹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我不得不提到甲骨文。有考古學支撐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於3300年前,比兩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字晚了近2000年。到目前為止,* * *已經發現了5000多個甲骨文字,其中大約1700個字可以識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壹,沒有理由落後別人這麽多!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已經有了壹定程度的認識和形聲字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占不到80%,形聲字占20%以上。這與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象形文字截然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不如古埃及和古希臘。當古埃及人已經用巨石建造了偉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只有夯土建築。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而中國只能在動物骨頭或烏龜殼上刻下粗糙的劃痕。但看中國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遠遠高於古埃及的那些具象人物。似乎漢字已經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進入了壹個更加抽象和高級的階段。漢字發展過程中幾乎沒有象形字階段:表意方式——形聲字,而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已經高度抽象化。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當希臘人建造了帕特農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造了萬神殿的巨大穹頂時,中國只有秦漢時期的夯築長城和陶制兵馬俑,但秦朝的小篆已經是全國統壹的標準,漢代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非常接近。可以說,無論是跳躍式發展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龐大而復雜的語言符號系統,都是壹個奇跡。
在寫作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但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已經不能用圖像來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只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選擇了另壹種解決方案: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詞,如“a”,沒有意義,只有壹個音節;
泛用詞,如“說越”;開始出現在漢字中。
提到漢語,人們難免會想到英語,英語在文化課中也占了很大壹部分。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語言的最高境界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像用母語思考壹樣。然而,能充分發揮個人創造力的是母語,更不用說學好壹門“外語”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沒有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這兩種語言非常接近。阿拉伯人也應該將拉丁語和希臘語翻譯成阿拉伯語,而不是改用拉丁語或希臘語。同樣,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並沒有自己改用阿拉伯語,而是將阿拉伯語翻譯成了拉丁語。啟蒙運動期間,國語得到進壹步翻譯和推廣。
對於壹個外語好的個人來說,直接閱讀外文原著並不難。但對他來說,翻譯效率要低得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如果每個人都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學習外語上,那麽效率就會很低。最極端的情況是,像那些在歷史上失去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的民族壹樣,他們已經完全消失了。最好的選擇是和少數擅長語言的人壹起做大量的翻譯工作,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阿拉伯人或歐洲人壹樣,然後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傳播和普及。只有這樣,這個民族才能有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的思考和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以這種語言為基礎的文明正處於頂峰——與阿拉伯人所面臨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不同,它處於壹種失落的靜態文明之中;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不同,他們面對的是日漸衰落的伊斯蘭文明。如今,英語世界仍在產生大量的新科技成果、新知識和新思想。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英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就使用英語的人口而言,說英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居世界第二位,約有4億人。然而,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在壹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遠不止此,可以說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和各個民族。因此,現在學生不應該學習英語並不僅僅是因為學習英語耗費了大量時間。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提高素質,但我們不能走向另壹個極端。
如果說利瑪竇和徐光啟把西方文藝復興思想傳播到中國,那已經是幾百年的事了;從鴉片戰爭到林則徐翻譯西方書報到現在,已經160多年了。即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快壹百年了。當代中國應該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點。現在中國應該同樣重視英語學習和翻譯。最重要的是開始用母語思考和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人員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和先進科學文化理念並重。英語不應該在中國變成像中世紀拉丁語或歐洲文藝復興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壹個民族、壹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漢字的演變就像中國的歷史壹樣,跳躍、華麗而又耐人尋味。中國人民創造了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指引著中國人民前進。
“六書”壹詞出自《李周》:“鮑之掌諫王之惡,而以道養國之子,乃教之六藝:壹曰五禮;二、六部曲;三下五射;四天五天;五言六書;六等於九;”。然而,李周只描述了“六書”這個術語,但沒有解釋它。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李周八歲入小學,鮑氏教國,始學六書。壹是指物:指物既可以通過視覺識別,又可以通過觀察看到。“向上”和“向下”也是如此。二、象形字:象形字,畫為物,隨體而行,“日”“月”也。三、形聲:形與聲,以物為名,舉例相得益彰,“江”與“河”也。第四,相知:相知者比他人更友善,以見其意?”“武”和“辛”都是。吳越轉主:轉主,建曲,同意接受對方,“考”和“老”也是如此。6.借款:借款人根本沒有話說,他們依靠自己的聲音為自己開脫。”“序”和“長”也是如此。”許慎的解釋是歷史上第壹次正式記載六書的定義。後世對《六書》的解釋仍以許儀為核心。
【編者】六項結構規定說明
【編輯】象形圖
屬於“單體造字法”。用線條或筆畫勾勒出要表達的物體的形狀特征。例如,“月”字看起來像彎曲的月亮的形狀,“龜”字看起來像烏龜的側面形狀,“馬”字是有四條腿的馬,“魚”字是有魚頭、魚身和魚尾的遊動的魚,“蛇”字(草的原始字)是兩束草和“門”字。“太陽”這個詞就像壹個中間有壹點的圓,很像我們直視太陽時看到的形狀。
【編輯】指事情
屬於“單體造字法”。與象形文字的主要區別在於能指詞包含了繪畫中更抽象的東西。例如,“刀片”壹詞是通過在“刀”的鋒利度上加壹點來標記的;“兇”字是在陷阱上加壹個十字符號;“上”和“下”是畫在主體“我”上方或下方的符號;“三”由三條水平線表示。這些文字的草圖都有比較抽象的部分。
【編輯】音頻和視頻
屬於“組合造字法”。形聲字由形聲字(又稱“語義符號”)和音字(又稱“音符”)兩部分組成。形面表示單詞的意思或類別,音面表示單詞相同或相似的發音。例如,形狀旁邊帶有“木”的“櫻”字意味著它是壹種樹,聲音旁邊的“嬰兒”意味著它的發音與“嬰兒”字的發音相同;“筐”旁的“竹”字表明它是壹件竹制物品,音旁的“獄”字表明它的讀音與“獄”字相近;“牙”字下面是形側,畫出牙齒的形狀,上面的“停”是音側,表示該字讀音相近。
【編輯】了解
屬於“組合造字法”。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字組成的,這些字組合在壹起用形或義來表達詞義。例如,“酒”這個詞與液體“水”結合起來表達其含義;“解”字的分裂含義是通過用刀將“牛”和“角”分開來實現的。“歌”是指鳥的聲音,所以它是由“口”和“鳥”組成的。
【編輯】朱珠
屬於“使用漢字”。不同地區對同壹事物有不同的稱呼,這是因為發音不同和地理障礙。當這兩個詞用來表示相同的事物並具有相同的含義時,它們將具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或成分。比如“考”和“老”這兩個字,本義都是長輩;“頂”和“頂”都是頭頂的意思;“巧”和“孔”的本義都是孔。這些詞具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和分析,並且在發音上也存在語音關系。
【編輯】六本書的用途
其實古人在造漢字之前是沒有六書的。因為漢字在商代已經發展得相當系統了,所以當時沒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劉舒是後來人分析和總結漢字的系統。然而,當“六書”系統出現時,人們在創造新詞時以此系統為基礎。看來“宜”和“悅”是形聲字,“凹”、“凸”、“悅”是指示字,“宜”和“悅”是認識字。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象形文字占大多數。這是因為畫東西是造字最直接的方法。然而,隨著文字的發展,需要仔細劃分的事物越來越多,例如“鯉魚”、“鰣魚”、“鯧魚”和“泥鰍”都是魚,很難用象形的方法仔細畫出它們的特征和差異。因此,形聲字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在形狀旁邊使用“魚”字,就可以解釋它們的屬,然後區分這些發音相似的字符。在現代,80%的漢字是形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