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承佐從小就喜愛古代文物和古文字,但他決心在這方面下功夫。為了深造,他於1921年秋赴天津,在著名考古學家上虞羅振宇的指導下,研究甲骨文和金文。20歲進入北京大學研究所讀國學研究生。
1923年,我21歲的時候,出版了壹部甲骨文字典《殷墟文字匯編》,弱勢成名,受到學術大師羅振宇、王國維的賞識。
在1922,我認識了容庚,廣東東莞人。從那以後,他們和他們的老鄉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在1952院系調整後,兩人同校,很快在古文字研究室並肩作戰,兩人都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著名學者。
1923年,21歲,出版了《殷墟人物匯編》,受到學術名師羅振宇、王國維的賞識。尚神父出錢買木刻,花了800多元,印了尚承祚先生的第壹本書。
1925,國立東南大學(1949後更名為南京大學)講師。
1927,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1927期間,時任國立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主要成員的顧頡剛教授聘請尚承祚為歷史系教授,語言歷史研究所在籌備中。尚承佐教授在歷史系開設了《殷周古器研究》、《殷周古器銘文》、《殷墟文字研究》、《三代古器研究》、《訓詁字根筆記》等多門課程。
65438年至0929年,顧頡剛教授離校後,尚承祚教授繼任語言歷史研究所代理所長。他不僅主持研究所的工作,而且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語言歷史研究所學報》6月1927+065438+10月1出版後,尚承佐教授在該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在顧頡剛主編的《語言史叢書》中,尚承祚主管考古,已出版《殷墟》十四卷及自己的《石刻篆書集》、《金崔雯》等。
1928暑假期間,他和榮昭祖教授“到北路調研瑤族,考察古物”。
1928 12 14、考古研究所成立,尚承祚任理事長。他“在我們所研究古物,專門跟我們所所長顧頡剛教授籌了壹筆錢,買古董。”並親自到北平尋訪了200多件古跡和雕像。協會“發掘南漢遺跡,收藏本省古玩,審定本所收藏古器物字畫”,並設立古玩陳列室,“深得中外參觀者好評”。尚成佐教授已經在該校任教三年了。
1930年7月辭職離校。
抗日戰爭爆發,隨金陵大學西遷,後在齊魯大學、重慶大學、重慶女子師範大學任教授。
1948年秋,尚承祚教授回到廣州,受聘為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語言學系教授,並在該系任教直至去世。
65438年至0956年,尚承祚教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NLD中山大學支部委員、NLD民族中央委員、廣東省NLD副主席兼顧問。
1956,尚承祚教授和容庚教授聯合招收古文字學研究生。直到文革,* * *招了四屆9個學生,文革後又招了壹屆6個學生。他們指導研究生,“不上課,不考試。”“主要是談天說地,答疑解惑,然後是贈書、審稿,作為佳作推薦出版。”尚教授稱之為因材施教。他向學生強調了幾個基本原則:“第壹,註重打基礎,加強基本功訓練;二是從古文字的原始資料出發,從細讀拓本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第三,認真研讀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等權威學者的著作,了解治學之道。"
1958 65438+10月,中國壹流書法作品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展出。
65438-0963參加廣東省書法篆刻研究會籌備委員會,任副主任,做了大量組織工作。
“文革”結束後,尚承祚教授更加積極地著書立說,並頻繁參加各種學術活動。
1977年夏,他到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發掘現場,手拓中山玉鼎、胡兩個銘文,壹個留在當地,壹個帶回去研究。
1978年冬,他帶著珍藏多年的龜背甲(七寨藏甲之壹),赴長春參加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被選為理事會召集人。會上,他還與有關專家討論了甲骨文真偽的鑒定問題。
1979年秋,赴Xi安參加中國考古學會成立大會,當選名譽理事。這是年冬天由中山大學主辦的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屆年會。
1981中國書法家協會廣東分會成立,王先生任副主席。
65438-0983任主席,積極推動廣東書法發展。
1983年秋,赴香港參加首屆中國古代文獻學國際研討會。
1991 5月12日,尚承佐教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