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要素中,仁、義、禮、智、信處於核心地位。孔子認為禮儀非常重要。他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治國的要義在於用夏歷,穿漢服。仁義是基礎,可以等同於道德。韓愈《原道》:“愛即仁,行其宜即義;...仁義,為名;道與德是空的。”“四字”是忠、孝、節、義。誠、恕、廉、恥、勇、柔、善、禮、儉、妥協、中庸、寬、嚴、剛、柔、敏、利,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元素。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在魯講學,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為經,奠定了儒家思想最早的起源。其中,《易為群經之首》是壹部關於如何認識天命的重要哲學經典。西周初年,夏商的“占蔔”方法得到了總結和發展,形成了“天命”的概念,概括為《周易》,孔子進壹步註釋,成為儒家的易,是理解其他經典的基礎。詩、書、禮、樂分別是古代三代人的詩集、史書、修身律令、禮樂。它們是西周以前就存在的法規,包括最早的祖先信仰和禮樂文化,孔子給它們加了註釋。《春秋》是東周的編年史,據說是孔子自己寫的。
孔子崇尚人道主義,“人道”和“性善”是儒家的重要信仰:人性本善,但人要知足常樂。儒家主張對人進行普及教育,西周的教育僅限於朝廷的胥吏。孔子提出要向全世界傳授道德禮儀。他帶著徒弟環遊世界,教了壹輩子。孔子背後,他的學生有壹個著名的“七十二聖人”。《論語》據說是他的學生用來記錄孔子生平事跡、言行的書。
隨著朝代的推移,儒學還包括了後世儒生的著作和思想,如:西漢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和天人感應;南宋朱創立理學,推崇四書,主張中庸,重視培養孔孟內心的虔誠。朱成創立的理學是元朝以後國家的官方思想。此外,宋明以後,儒學逐漸融合了中國民間信仰、佛教和道教,形成了近代中國多元的信仰體系。
儒家思想影響下的社會,普遍存在壹些明顯的道德教條和行為教條;但私下裏,儒家只要求自我反省,相對於其他很多宗教來說並不排斥。儒家的這種開放性導致了壹些宗教所不具備的包容性,這是儒家與壹般宗教的重要區別。
儒家思想作為壹種普遍的象征性信仰,其核心思想和規範並沒有直接記載在各種儒家經典中,“儒”字的形象更能體現其核心思想。儒家有兩層意思:壹是有道行的人。顏師古《韓傳》說:“凡有道者,謂之儒”。其次,《說文解字》:“儒,柔,亦稱術士。”但是《說文解字》的最後壹個意思是廣為接受的。“儒”就是今天所謂的“士”,這是壹個很通俗的稱呼。《論語》中,孔子對夏紫說:“妳是君子之儒,不是小人之儒。”可見,當時只有有知識有才能的人才稱之為“儒”,包括君子和小人。“儒”原指婚喪嫁娶的司儀。
《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術士。從人,妳需要聲音。“儒”字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意思是“雅”、“精”、“和”。從“人”到“需要”,意味著自己的思想知識能夠穩定別人,說服別人,被別人需要。儒字出自《漢書·藝文誌》書錄。”儒之流,建出於司徒之官,助君順陰陽明教育家也。徘徊於六經,講究仁義之際,先人所述堯舜,憲章武文,大師仲尼,重其言,以道為上。“也就是說,儒家以六經為經,以堯舜為道,以和的法規為範本,以孔子為師來教化百姓。【14】春秋戰國秦漢以來,指孔子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十哲二十二賢,孔子四家七十二弟子,歷代著名儒者都在拜孔子。儒學,簡稱儒教,是中國古代自漢代以來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代以來,它是中國大部分歷史時期的官方思想,也是普通中國人的主流思想基礎。
傳統的儒家經典有三種,即孔子定義的經典、弟子闡釋的傳記,或者說是說的記錄。“孔子之前,詩、書、禮、樂都準備好了。學校教授,即這四種。孔子教人,曰:“興於詩,立於禮,樂於樂。”他還說,“詩和書都是有禮貌的。可見,詩、書、禮、樂是周代流行的教科書。至於《春秋》,國史是機密,不能散發。《易經》是壹本占蔔書,又不是什麽急事,所以不是教人的。孔子推崇《易經》,修訂《春秋》,然後把《易經》和《春秋》並列為六經。所以以知六經之名,由孔子決定。在《莊子·田蕓篇》中,孔子還告訴老子他“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漢武帝確立儒學為國教,設立五經大夫。五經成為國典,開啟了春秋監獄時代。西平四年,漢靈帝上書儒家,確認五經,並在石碑上刻下《易經》、《論語》、《尚書》、《春秋》、《楊公》、《呂氏》、《儀禮》,使古文、篆書、隸書的三體書法成為參照物和學問之門,令天下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