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111111天空
分析:
敦煌莫高窟
敦,大也,輝煌,盛也,而敦煌的名聲來自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國最大的石窟,俗稱千佛洞。它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裏的東沙山懸崖上,南北長約1.600米。莫高窟被戈壁灘包圍,綠樹成蔭。經過壹個大牌樓後,左邊有壹個飛行雕像。飛天在敦煌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也是敦煌藝術的標誌,只要看到美麗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在敦煌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幾乎所有洞窟都繪有飛天,共計4500多具屍體。它的數量可以說是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和寺廟中保存最完整的石窟。
十六國時期,中原群雄逐鹿,各地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而河西則成為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地區大量的文人、學者、士子和普通百姓背井離鄉,逃到河西避難,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特別是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興盛。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門戶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佛教的中心。許多來自河西各地的佛教弟子來這裏學習。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三圍山下的大泉峪開辟了第壹個供佛窟,莫高窟由此誕生。之後,開洞造佛的做法延續了數千年,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敦煌藝術。
北魏滅北涼,統壹北方,占領河西。這壹時期敦煌相對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佛教盛行。北魏在莫高窟開鑿了13個洞窟。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西晉以來長達300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壹中國的大業。隋文帝收復河西時,先後平息了突厥和吐谷渾的侵擾,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繁榮。隋文帝平定南方割據後,將壹批南朝貴族及其部落遷往敦煌填邊,將南方文化和風俗帶到敦煌。這樣,敦煌融合了南北漢文化,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具特色。隋文帝信仰佛教,下令幾個州修建佛塔。這道聖旨最遠傳到了敦煌。在最高統治者的倡導下,雖然隋朝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37年,但莫高窟共有77個洞窟,而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精美,南北方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
唐朝初年,在河西建立了蘇州、瓜和沙。河西全屬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壹舉掃除了西方突厥人在東西大道上的障礙,確保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唐代的敦煌和全國壹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也非常興盛。莫高窟開放的洞窟數量高達65,438+0,000個,至今保存有232個洞窟。壁畫和雕像達到了異常高的藝術水平。
唐朝崛起時,中國西南地區的吐蕃王朝日益強盛。安史之亂後,唐朝從巔峰開始走下坡路,從此壹蹶不振。吐蕃乘虛進攻河西,攻占涼州、甘州、宿州、沙洲等地。此後,吐蕃統治整個河西地區長達70多年。吐蕃也信奉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保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藏經洞保存了大量藏文經卷。
165438+20世紀初,西北地區的黨項開始興起並逐漸強大起來。公元1028年,在甘肅擊敗回紇,隨後攻下瓜州、沙州,稱霸河西。西夏王朝建立於1038年。在西夏統治敦煌的100多年間,由於重視經濟發展,敦煌保持了漢代以來的人、物富裕水平,與中原地區不同。西夏統治者篤信佛教,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有很大進步,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了大量豐富而獨特的西夏佛教藝術。舉世聞名的《敦煌遺書》封於西夏統治時期(公元1036年)莫高窟第17窟。
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征服沙州,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元朝西征必經敦煌。當時,瓜州、沙州駐軍眾多,營寨鱗次櫛比,農民和士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敦煌曾經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與西域的貿易往來也更加頻繁。元朝的統治者也信奉佛教。莫高窟的開放繼續進行。現存元代洞穴約10個。自元代以來,千裏河以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修建嘉峪關明長城,重修蘇州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朝下令關閉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入關隘,並放棄了瓜州和沙州。此後200年間,敦煌未建,成了“風傳千裏樓,月照流沙又壹日”的荒漠之地,閉關鎖國註定失敗。
到了唐代,敦煌天妃完成了中外吸收和融合的過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巔峰。唐代洞穴中的四幅壁畫充滿了大規模的繪畫。天空中的飛翔不僅畫在藻井、佛龕和四帷中,而且大多畫在變化的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中說,天空飛來飛去,有的踩著彩雲緩緩降落;有的昂首揮臂,向上翺翔;有的手捧鮮花,直沖雲霄;有些人手中拿著花盤,飄過天空。隨風擺動的裙子和卷起的絲帶讓天空如此輕盈、嫻熟、自由地飛翔。
敦煌藏經洞的發現是壹件非常偶然的事情。王,道士,在143窟內四處遊歷謀生。王道士偶然發現了壹扇用土坯封死的門。他用力打開它。這是壹個十多英尺寬的小洞。洞裏有無數白色的包裹,排列得非常整齊。他打開它,發現每個袋子裏有十卷佛經,其他佛教框架,繡像,被平放在白色袋子下。這件事發生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四月二十七日。壹個道士住在佛教的山洞裏,從而撕裂了敦煌百年的痛苦歷史。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佛教所說的緣分。
王道長很會騙人。他想把這些卷軸換成錢。因此,私下裏,他將幾箱經文運到酒泉,並將其獻給安蘇路的臺亭樓。廷棟也不知道這些卷軸的價值。王道士非常沮喪。他在酒泉扔了壹箱卷軸,不得不把剩下的帶回去。
後來,壹位名叫馬克·奧雷斯坦(1862-1943)的英國探險家從匈牙利移民到英國。他被印度總督派往新疆考察西北地理。他聽說後,以考察地理的名義帶著翻譯悄悄去了敦煌。
斯坦因見了王道士,甜言蜜語地說:“只要妳答應下來,我就給妳三百兩銀子。”王道士壹開始不敢同意。當他看到銀子時,他同意了。斯坦因看到的珍寶大約有三種。第壹個是寫在硬紙上的中國佛經。第二種是用藏語寫的。第三類是壹些古畫,這也是斯坦因最喜歡的。絲綢上的所有繪畫都是美麗的佛像,色彩和諧,鮮艷如新。
他們害怕外人知道偷寶的工作每天都在夜間進行。他們連續偷了七個晚上。二十四箱完整的卷軸近壹萬卷,五箱完整的絲綢畫和絲綢近五百卷。斯坦因雇了四十多只駱駝來運走。7年後,斯坦因再次混入敦煌,騙走了王道士的570卷敦煌文物。斯坦因將這些卷軸分成兩部分。壹部分留在了印度,建立了西域博物館,而精品則去了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這壹事件在國外引起了轟動,其他外國小偷和中國官僚也隨之而來。藏經洞內的所有遺物都被搜尋了壹遍,並選出了精華。藏經洞內大量精品文獻、佛教繪畫和絲綢制品被低價騙取,共計1萬余件,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和巴黎集美博物館。伯希和曾經是法屬中國、沙英的高級學者。雖然當時他只有27歲,但他知道漢語、俄語、藏語和突厥語等13種語言。雖然被盜珍寶的數量沒有斯坦因的多,但卻是最有價值的。他精心挑選並偷走的遺書是最精華的部分,裏面有很多遺孤。
1911在10年6月,日本大谷“探險隊”的吉川光壹郎和Zuicho Tachibana以低價非法交換了469卷書寫書籍和兩個精美的唐代彩色雕塑。
1911年,俄國歐登堡率團來到莫高窟,盜走了壹批經書。
在眾多來敦煌尋寶的人中,有壹個人來晚了。他就是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東方部主任維爾納。他於1923到達莫高窟,但此時佛經洞穴已空無壹人,也沒有更多的文件可拿,於是他將目標轉移到不可移動的雕像和壁畫上。用膠帶剝離了第320、321、328、329、331、335和372窟的壁畫26個方格,占32060平方厘米。初唐時期的繪畫中,有漢武帝派薄王侯張騫出使西域迎金佛的畫面,也有許多關於民族歷史和中國佛教史的重要故事的壁畫,以及328個洞穴中高度為65,438+020厘米的唐代最美的半跪觀音彩塑。這些珍貴的藝術品現收藏於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
不要認為被盜的壁畫可以完好地保存在世界上。當它們被拆除時,許多都被破壞了,還有運輸、戰爭、盜竊和其他損壞。損失比被盜的更嚴重,是毀滅性的。愛神維納斯雕像不可挽回的斷臂讓整個世界感到遺憾,但這裏有幾十幅精美的壁畫,但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它們的原始面孔。
在藏經洞展廳展出的只有19件真跡,其他43件藝術品都是電腦噴繪的復制品,還有49幅海外文獻收藏圖片,因為原件在海外流失了近100年。
“莫高窟裏有很多壁畫。在壹次維修中,我意外發現了裏面的壁畫。畢竟曾經是莫高窟的地方有限,後人找不到地方建造洞穴,所以他們用泥覆蓋了前人畫的壁畫,並繪制了新的壁畫,這使得相當多的洞穴形成了幾層壁畫的奇觀。目前,沒有100%的方法可以在不破壞任何層的情況下去除表層,所以不要碰它,希望將來技術先進時能看到裏面的真相。”
仿洞窟真的很逼真。墻壁的土壤質地,壁畫的筆觸和損壞的地方完全相同。壹點瑕疵都沒有,這裏也有大燈,遊客可以仔細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