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創作了1812序曲,全稱是《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落成典禮大樂隊莊嚴序曲1812》。夠久了!如果妳去唱片店買碟都能背出每個字,那我真的很佩服妳。
這首歌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的要求而寫的,為了慶祝莫斯科重建被1812年法俄戰爭燒毀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換句話說,這首歌是為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而寫的)。
《1812》序曲應該算是老柴所有作品中最淺顯易懂的了。在樂評人看來,《1812》序曲並不是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就連柴自己也在給(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資助人)的壹封信中說,“這個序曲會很吵,很吵,我寫的時候也沒有多大熱情,可能沒有什麽藝術價值。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812》這部序曲在首演時大受歡迎,為柴可夫斯基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後來,它在俄羅斯、德國、捷克共和國和比利時的許多城市上演。此後壹直是柴可夫斯基交響曲中最生動、最通俗易懂、最受歡迎的作品之壹,這大概是柴可夫斯基始料不及的。
二、“1812”序曲的內容
1812年,拿破侖率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殲滅俄軍,占領莫斯科,迫使俄國投降。戰爭初期,拿破侖的軍隊處於優勢地位,俄軍不得不逐漸撤退,法國逼近莫斯科。俄軍統帥庫圖佐夫采取清場燒糧草的策略,撤退居民,帶領軍隊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侖占領莫斯科壹個月後,仍然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讓自己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於是下令離開莫斯科。在返回的路上,拿破侖的軍隊無法適應俄羅斯的嚴冬,再加上饑餓和俄軍的反擊,最終土崩瓦解。拿破侖入侵俄國時,多達60萬大軍大多全軍覆沒,最後只有不到1萬人逃離俄國邊境。
《1812序曲》是根據上述史實改編的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描述了1812的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的和平生活,隨後的動亂和騷亂,俄羅斯和法國軍隊之間的戰鬥,以及俄羅斯打敗法國軍隊,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場景。
三、“1812”序曲為什麽會被音響發燒友用作測試設備?
上面我提到過,這首序曲並不是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之壹,但為什麽會被發燒友廣泛用作測試設備?原因很簡單。除了正常的管弦樂樂器(包括三只定音鼓、三角鐵、鈴鼓、鼓、鈸等。),這部序曲還使用了小鼓、大炮、鈴鐺等非凡的樂器,序曲結尾還加入了軍樂隊,以期收到活潑生動的效果。
這首序曲剛上演時,鐘聲、鼓聲、炮聲齊鳴,用樂團的表演極大地激動了參加儀式的公眾。現代雙通道時代之後,錄音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幾家公司在他們的唱片中加入了真槍,這讓音頻愛好者著迷。他們經常使用錄制版的真槍來測試設備的強度、瞬態和低頻。
如果妳不是“炮黨”,請仔細聽整首歌,並註意聽!這首序曲的音量波動很大,使用了很多樂器。仔細聽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可以考驗妳設備的音色、形象定位、力度和動態對比度...
如果不能分辨不同樂器的聲音,可以先買壹張《彼得與狼》的音樂碟。任何古典音樂初學者和有孩子的家長,我都推薦妳買壹本《彼得與狼》。在這首歌的故事裏,每個角色都是由樂團的其中壹種樂器來扮演,這對妳的聲音辨別力很有幫助,孩子壹定很樂意聽(妳應該陪著他聽!)。
四、分析1812序曲。
我選擇分析的版本是由水星多拉蒂指揮的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的版本,這是我最喜歡的版本。當然,我也喜歡RCA尤金·奧曼弟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的版本。為什麽我沒有選擇最近很多網友買的Telarc版本?很簡單,我認為這個版本並不理想。分析部分以楊的《世界名曲欣賞》(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為基礎,這是權威版本,中國大陸和臺灣省的很多評論都是在此基礎上寫成(偷換)的(除了香港,我們的唱片評論家想象力非常豐富,他們會胡亂創作和瞎說,而且足夠無知和不準確,讓香港人有足夠的素材被戲弄)。如果妳習慣看字典那麽厚的書,可以買(兩本字典)。如果妳害怕大書,楊有壹本《交響樂欣賞入門》(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是前壹本書的節略版。
本文主要針對古典音樂初學者,所以我盡量不使用音頻術語。當我不得不的時候,請原諒我。這些術語不難理解。希望完全不懂古典音樂的朋友可以去查查書,或者發揮壹下想象力。如果寫的不夠專業準確,請見諒。(唉!免費的午餐,不要罵我寫的不好!)
音樂以壹個巨大的緩慢引子開始:這是壹首古老贊美詩《主啊,拯救妳的人民》(臺灣省譯為“上帝拯救人民”)的旋律,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六部分演奏(每部分兩個人),其平和的步伐象征著俄羅斯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大約在(1: 18)的時候,這個主題加入了木管樂器,聲音莊重、宏大、有力。
緊張的氣氛越來越濃。身邊放壹把定音鼓(1: 53),妳會在低沈的聲音中聽到壹種恐慌和焦慮的節奏,帶來騷亂和興奮,象征著法軍的入侵打破了俄羅斯人民的平靜生活。這時可以聽到壹個柔和動人的主題,像是在哭泣,依次經過雙簧管、長笛、單簧管、巴松管(2: 46)。在(2: 53)和(3: 01)左右,妳會聽到鼓和鈸敲打的聲音,音樂的速度開始加快,聲音也隨之增強,音樂進入小高潮。
大約在(3: 12)時,原本的焦慮被壹段描寫俄軍征兵的插曲所取代。妳會聽到急促的鼓聲(3: 26)。在喬治·w·小軍鼓的背景下,木管樂器和法國號演奏了壹個召喚合奏主題,重復了幾次,然後是短暫的停頓(4: 25)。
此時的音樂與之前的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時音樂速度極快,開始描述兩軍決戰的場景。從這個主題特別強調的重音和切分音,似乎可以聽到刀光劍影的聲音。當這壹主題逐漸蔓延到整個樂隊並達到高潮時,妳會在(5: 02)左右聽到鼓聲,在(5: 08)左右,法國號和短號相繼奏響《馬賽曲》,作為法軍入侵俄國的象征反復呈現。
兩首旋律碰撞後逐漸緩和下來(6: 04),接著是兩首不同於《馬賽曲》主題的俄羅斯風格主題。(6: 20)壹首流暢浩瀚的俄羅斯民歌出現了,講述了俄羅斯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以及不畏暴力,準備對入侵的敵人給予迎頭痛擊的決心。註意此刻管弦樂隊演奏三角鐵的聲音。妳應該聽夠了泛音。如果妳只能聽到沈悶的音色,要麽是妳的唱片錄音很差,要麽是妳的設備很差。
另壹個出現在(7: 35)的主題是俄羅斯婚禮歌曲《門邊》,這首歌是由長笛和單簧管首次演奏的。它有壹個溫暖的特點。在(7: 53)左右,妳會聽到鈴鼓的聲音,應該是清晰的。這首歌充分表明,俄羅斯人民即使在危機時刻也不會失去旺盛的生命力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語旋律壹樣,舒緩了緊張的戰鬥情緒。
下壹段(8: 36)是對戰鬥場景的描述。音樂顯示了新壹輪的戰鬥。銅管樂器和弦樂器交織在壹起,打擊樂器象征著刀光劍影的戰鬥。9點08分,妳會聽到很多次敲鑼打鼓的聲音,而《馬賽曲》在後期會逐漸減弱消失。它的碎片只會加速,而且是斷斷續續的。
(10: 06)有兩個我們熟悉的俄羅斯風格的主題。註意三角音。這段話再次強調了俄羅斯人民對入侵敵人的勝利。(10: 52)妳會再次聽到熟悉的俄羅斯民歌。緊接著《馬賽曲》(11: 13)的主題,音樂的速度加快加強,在(11: 47)出現第壹聲槍響,接著是五聲槍響,音樂變成了暴風雨般的下行樂句。
大約在(12: 37)時,進入音樂的結尾,從引子的贊美詩主題開始。這時,加入的管樂隊以雷霆萬鈞的氣勢莊嚴而隆重地演奏,妳會聽到鐘聲,再加上風鈴特別新穎的色彩,更加雄偉壯麗,成為輝煌的勝利頌歌,象征著鬥爭的輝煌結局。然而,這首贊美詩強有力的陳述卻被戰鬥主題上的壹些快速樂句(13: 40)反復打斷,這些音樂樂句在音階中的再現使人們想起了過去與敵人的鬥爭。
最後,壹個莊嚴而有力的主題響起,這是格林卡的歌劇《伊萬·蘇薩寧》最後壹首合唱《榮耀頌》的主題,大約是(13: 52)。隨著十壹聲炮響和教堂鐘聲的敲響,這是俄羅斯人民最後勝利的宣告,整首樂曲以這首勝利的歡樂頌結束。
動詞 (verb的縮寫)介紹1812的十個序曲版本。
(1)、汞434 36O-2
多拉蒂的《1812》序曲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現更名為明尼蘇達交響樂團)是我的首選。這張唱片連續多年蟬聯TAS榜單,還被企鵝CD Guide(年鑒97/98)給予了3星帶花的最高評價,被列為1812序曲的首選。港陳映光的CD聖經也推薦這個版本(可惜他的介紹離不開槍炮聲)。不可否認,這張唱片的槍炮聲是它的賣點之壹,而MERCURY大獲成功的原因在於它開創性地使用了錄音技術,在樂隊的演奏中加入了真實的槍炮聲和教堂鐘聲。這張唱片由水星公司錄制了兩次,都是由同壹個指揮和樂隊錄制的。第壹次錄音是在1954,還是在單聲道時代。槍炮聲是在西點軍校從拿破侖時代制造的古槍上錄制的,鐘聲是從耶魯大學校園裏的大鐘上錄制的。第二次錄音是在1958。此時已經進入了立體聲時代。槍在1775換成了法國制造的大炮,鐘聲換成了紐約河上教堂的鐘聲。
MERCURY和TELARC分別錄制槍炮聲、鐘聲和管弦樂演奏,然後進行混音。由於錄音出色,效果逼真,加上真實的槍炮聲具有震撼效果,這張唱片成為發燒友和音響廠商的試聽碟。在1958的制作中,使用了三個麥克風和三聲道錄音機進行錄音,錄音效果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在黑膠時代,這張唱片銷量超過200萬張,可謂水星之寶。
現在的CD版本是從1958的錄音母帶轉錄的。按照現在的錄音技術,這張CD的背景噪音有點大(別擔心,我是挑剔的,可能妳會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