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古城(長安)

古城(長安)

西漢

位於陜西省Xi市。

漢代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裏。西漢時期,長安作為首都,壹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居民眾多的大型城市。漢朝以後,幾個朝代都在這裏建都。隋朝初年遷都大興城後,廢棄。它的遺址位於陜西省Xi西北郊。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中國人民和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兆倫朱倩站點註冊成立。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建宮殿,命名為長樂宮。漢高祖七年(前200年),蕭何奉命修建未央宮。同年,都城從櫟陽城遷至此地。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長城建於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惠帝三年(192)春,修建達到高潮,招募14萬人修築城墻,五年(190)秋完工。漢武帝繼位後,長安城大規模擴建,建有龔蓓、桂宮、明光宮,城南開設國子監,城西擴建秦上林苑,開鑿昆明池,修建張健宮。至此,經過近百年的建設,漢代長安城規模完整。

在西漢二百多年的歷史中,長安壹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興盛壹時。漢平帝元二年(公元2年),城內有8.8萬戶,24.6萬人,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居民眾多的特大型城市。西漢末年,長安毀於戰火。洛陽是東漢的都城,長安是西京。漢末,洛陽被董卓放火燒後,漢獻帝遷回長安居住。此後,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也都在此建都。隋朝初年,隋文帝認為長安過於狹小破舊,下令宇文愷在東南新建都城。自明成祖三年(583年)遷都大興城(唐代長安城)後,有近800年歷史的漢代長安城被永久廢棄。

總體布局

漢代長安城的平面是方形的,但並不規則。由於城墻是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後才修建的,為了容納二宮和河流的位置,南墻曲折如南六星,北墻曲折如北鬥七星,稱為“鬥城”。城墻全部用黃土夯築,高12m,基寬12-16m,墻外有寬8m深3m的護城河。據實測,東墻長6000米,西墻長4900米,南墻長7600米,北墻長7200米,共計25700米。城市面積約36平方公裏,是同時期羅馬的4倍。

城墻四面有三門,南墻上有安門,東西兩側有安門和Xi安。北墻是廚房門,東西兩側是洛城門和橫門。清明門在東墻,巴城門、宣平門在南北兩側。西墻有直門,南北兩側有張承門和雍門。每個城門有三個門道,共計12個門道,36個門道,與張衡《西京賦》中的“十二方軌”和“三土東開”相壹致。門口壹般8米左右寬,正好相當於當時四條軌道之間的距離。城門上原有的木門樓,西漢末年被燒毀。

這座城市的所有街道都與城門相連。有八條相互交叉的主要街道。最長的天安門街有5500米長,其余的大約有3000米。壹般道路寬45米左右。路面在溝渠的間隔處被分成三股。中間的禦道寬20米,供皇帝通行,兩邊的輔道寬12米,供官民行走。為了美化環境,路邊種了槐樹、榆樹、松柏等樹木,密如樹蔭。

漢代長安城的宮殿、貴族宅邸、府衙、祠堂約占全市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包括長樂宮、未央宮、貴宮、龔蓓宮和明光宮。貴族住宅位於未央宮北闕地區,被稱為“北方闕家邸”。居住區位於城市北部,被縱橫交錯的街道分割成160條“馬路”。著名的“長安九城”位於城的西北角,以橫門大街為界,分為東三城、西六城。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布著各種手工藝作坊。

據考證,漢代長安城的布局和形制與李周考公基基本壹致。它改變了戰國時期大小城市相匹配的格局,將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壹個城市。後來的首都都沿襲了這個制度。

宮殿

長樂宮又稱東宮,位於漢代長安城的南角。它由秦興樂宮改建而成。漢初,劉邦從櫟陽城遷到此宮,接受朝政。惠帝後來成為慈禧太後的住所,西漢末年毀於大火。宮殿是壹個不規則的正方形,周圍有圍墻,周長65438+100000米,面積約6平方公裏。宮內有14座建築,包括錢坫、華林殿、長辛宮、長秋殿、永壽殿、仙人殿、永昌殿、鐘室等。宮墻四面有門,東門西門外有缺口。

未央宮位於城西南角,又稱西宮,是皇帝接見的地方。西漢皇帝,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都曾經在這裏處理國家大事。它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宮殿之壹。隋唐時期,未央宮納入唐代長安城禁苑。這座宮殿是在唐武宗重建的,所以當時留下了許多現存的遺跡。

未央宮平面接近正方形,四周有圍墻,東西長2150米,南北寬2250米,面積約5平方公裏。宮城四面有門,立在東門和北門外。宮殿裏有40多座建築。其中,最高的是錢坫,它位於整個宮殿的中心。基座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最高點15米。它依山而建。其他建築有溫室、靈石、織造室、曝曬室、天祿閣、石渠閣、宣石殿、麒麟殿、胡椒室殿、錦華殿、程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陽殿、白良臺、魚池、酒池。寺廟之間有壹條“復雜的道路”,以備不時之需。

長樂和未央宮之間有壹座軍械庫,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2米,四周有圍墻。墻內有七個倉庫,每個倉庫又分為四個倉庫。房間裏曾經有壹個整齊排列的武器木架,現在已經爛了。軍械庫是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丞相蕭何所建。它是當時國家的武器制造和儲存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漢末年被燒毀。

城中另外三座宮殿是後妃居住的宮殿。桂宮位於未央宮的北面,靠近西墻。其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明光宮在長樂宮北面,具體位置範圍不詳。它的正殿遺址被後世各種建築疊加,所以被廣泛稱為亭臺。龔蓓位於未央宮的北面,具體位置不詳。據記載,飛行亭設置在宮殿之間,與地面相連,外人看不到。近年來,在宮城內外的各種考古活動中,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材料、鐵器、青銅器、石器、瓦片、骨標和錢幣,具有很高的歷史參考價值。

郊外

上林苑是壹個巨大的皇家宮殿群,位於長安的西部,在秦朝就存在了。建元三年(前138)擴建重建後,宮殿等殿堂數十座,總長100余公裏。據《漢書舊儀》和《上林賦》記載,園中飼養各種動物,“長安八水”也在其中。此外,還有訓練水軍的昆明池、種菜的溫室、鑄錢的地方“上林三關”等各種機構。東漢時,上林苑廢棄。

上林苑的主體建築是宮,與未央宮隔曲相望,並由亭相連。因為不受城墻限制,宮城規模特別大,比未央宮還豪華。宮墻周長10多公裏,正門開在南面,門內還有其他鳳闕。北門和東門外還有闕,分別名為北闕和豐闕,後者的遺跡至今猶存。宮城由36座寺廟組成,號稱“千戶”。主要建築有錢坫、瑤蕩宮、瑤漪宮、田亮宮、成光殿、七華殿、鼓春宮、廣中殿、漢德殿、神神臺、敬感樓等。此外,宮北還有壹個太液池,從壹個高臺上升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個島。西漢末年,王莽為了修建祠堂,拆除了這座宮殿和附近的許多宮殿。

漢武帝為了訓練水軍,在上林苑挖了昆明池。目前,它的遺跡是壹個面積為10平方公裏的窪地。池中有壹塊高地,當時是壹座島嶼,應該就是張羽館所在的地方。東西兩側有牽牛花和織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還有很多建築,可能是玄奘宮、白洋宮、劉溪宮的遺址。

王莽當政時,長安改名為長安,根據儒家傳統的禮儀觀念和漢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在城南郊修建了比雍、靈臺、太乙、九廟等禮制建築。目前可以明確認定的是碧湧遺址和九廟遺址。在碧湧的平面外圓內,中間有壹個圓形夯土平臺,平臺上有壹個“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四周有邊長235米的夯土墻,四周有門,墻外有直徑360米的圓形沖溝。九廟遺址共有12個基址,其中11由邊長為1400米的方形圍墻圍起來,另壹個在南墻外側中間。所有的地基都有相同的形狀。該中心是壹個“亞洲”形狀的主要建築,四周是方形的墻和門。

漢代長安城周邊,尤其是北墻附近,有很多制陶、鑄錢、冶煉的作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4年發現的上林苑趙倫鑄幣遺址,即西漢國家鑄幣中心“上林三關”。其廠址位於陜西省戶縣大王鎮南趙倫村,南北長1,500m,東西寬600m,占地面積90萬m2。遺址南部多碎石,北部有坩堝渣、銅渣、灰堆。在遺址的中北部,有許多殘坑和廢棄的錢堆,其中還出土了陶拍、定位銷、青銅工具等文物。據文獻記載,“五銖錢”誕生於此。

洛陽,原“洛陽”,在古代是禹州的壹部分。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它也被稱為Ilo,因為該領土有兩個水域。東與鄭州市相連,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西與三門峽市相連,北與焦作市隔黃河相望。

洛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中國四大古都之壹。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金等王朝都在此建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建都時間長達壹千多年。洛陽在明清時期由河南政府統治,民國時期設置專員公署。1948年位於洛陽市,但縣級隸屬洛陽地區,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位於中國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遊。有黃河、洛河、沂河、劍河、浐河。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自古以來,這裏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歷代帝王建都建城的理想之地。“河山冠,情在天下。”

洛陽是豫西的壹個小盆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洛陽的氣候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幹旱大風多,夏季高溫多雨且集中,秋季晴熱少雨。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