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徐的中國文化

徐的中國文化

2010四川省政府資助出版了《20世紀四川書法名家研究叢書:徐卷》,從學術、藝術、教育、交友、收藏等角度立體展示了壹位偉大藝術家的生態環境、綜合素質、對外交流、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這是壹個文本的學習,研究和欣賞。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古典主義確實是過去的東西,但我們的興趣和研究是現代的,不僅承認過去的存在,而且承認過去的現實意義。”

第壹,“藝道合壹”的生活方式

自宋代以來,學派中對待藝術壹直存在兩個派別:重道輕藝派和藝道合壹派。從宋代的石介、程頤到清代的閻錫齋、當代的梁隨儀等人,他們重視輕藝的陋習,認為自己在學問上有所保留,所以不屑於參與蟲雕技藝。因此,他們的名氣沒有播出。顏元甚至將“詩書畫”視為“幹坤四害”,而且都是極端的。宋儒以歐陽修和蘇軾為首,配得上朱、魏了翁等。理學興起後,其圓照思維、內透體察、外透體察將生活與藝術相結合,“體道”功夫無處不在,體現了宋儒開創的理性精神。劉石教授認為,“通識交流”是徐先生藝術實踐最顯著的特征。他是壹位既懂藝術又懂技術的藝術家。徐先生學術修養與藝術技巧的相互促進往往是在內心的自覺修養中完成的。“道”是價值的表達,也體現在日常生活的人際關系中。中國文人的內向和超越的重點顯然是每個人的內心意識,因此個人修養或實踐成為關鍵。徐先生的父親徐壽是四川著名學者。除了儒釋道和歷史之外,他還精通金石學、書法和篆刻,擅長工程考古、詩歌和散文、書法和篆刻。起初,徐先生從事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很早就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發表了壹大批有影響的論文,如《魯迅小說研究中的錯誤傾向》《我對變文的初步認識》等,後來被收入重要文集。在上海拜師先生後,我去拜訪了沈先生和先生,向他們請教文藝問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後拜訪方介侃先生,請教篆刻。徐先生的朋友多為學者和藝術家,如、謝、、沙孟海、、苗嶽、施蟄存、、齊、戴明賢、等。,他們都在學術和藝術上有所成就。“文革”時期,因其影響,被打上了“反動學術權威”的烙印,許多古籍、繪畫、手稿和拓本丟失,被迫焚毀,心痛如鋸。文化大革命期間,當其他人忙於奮鬥時,他在忠縣七次抄寫了20萬字的甲骨文和《說文》教科書,使他開悟並高興地忘記了煩惱。

二、“穿越”和“打通”思維模式

如松認為東海和西海具有相同的心理。南學北學,道家是壹個裂縫。在古代和現代,中國和西方經常有奇妙的機會。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文化過去最大的貢獻在於研究“天”與“人”的關系。“天人合壹”理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中國人的思維需要徹底了解“三種才能”——天地。所謂《易說卦》是“立天之道,說陰陽;立足之道,柔中有剛;立人之道,在於仁義。”人是天地萬物的本質。他是有靈性的,能感受到音樂和聲音的味道,是天地的靈魂。元代,郝靜強調“自得”,並說:“我們必須精通世界,鍛煉世界上的事情,並激起世界的變化。。。。。心手相忘,不知道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什麽。我是壹本書,閑適自然,從技到道。”其實這也談到了滲透的問題。中國文化的魅力在於互通有無,打破隔閡。北宋張載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這讓中國士人的使命感更加沈重。藝術與文化有相通之處,書法與其他藝術也有相通之處,相互理解與升華密不可分。徐武文先生、荀雲昌先生和秦小侃先生是中國唯壹壹位既接受古典文學又接受書法和篆刻的老師。有人將西南師範大學書法碩士教育的特點概括為“文化性、藝術性和教育方法論三位壹體”。也就是說,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在書法藝術教育中倡導文化品位構成了研究生培養的主要風格。這也是許等人為“西師學堂”所定下的培養目標。徐先生認為,要成為壹名優秀的書法家或書法老師,首先要精通知識。生活激發靈感,自然激發天賦。他的著名協會“考古多景商易周鼎;遊歷名山大川時曾多次撰文贈人。不過他的遊詩倒是有意思,比如《山東壹遊》中說:“瓊臺海天茫茫,蓬萊五年來兩次。不要在神前祈求海城,後人只當是東坡。“《任旭遊紹興蘭亭》說:“山川野少而長,永和日流於此。”貓會忘記它的心和手,所以為什麽不在將來談論它!“這種魏晉風度灑脫,足以窺其率真與童真。沒有莊子所反對的“機心”,就不會有物質的疲勞和障礙,藝術的心靈在這裏更加生動!

徐先生在實踐的基礎上編寫了書法教材及其參考資料,所提倡的學習書目的方法不同於壹般資料。前言中說:書法是壹門研究漢字書寫的藝術和學問...書法藝術的知識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作為壹個高等學府的學生和未來人的老師,這些知識應該是非常必要和不可或缺的。

英英充滿活力。制作精良,古稱絕無僅有。用戶應該珍惜它,但它是我想要的。“無論在哪裏,徐先生都充滿了詩意的思想,這不僅表現在他對事物的拙劣理解上,也表現在他用事物寫作上。例如,他的中山王著安研究不失時機地將1979發現的戰國文字引入書法和篆刻創作領域,並將“金驥第壹次看到中山鼎,司馬弓第二次看到古代歷史上的東西”和“勤於學習舊東西,制造新知識和不時看到東西”等句子編入對聯中他對金文、甲骨文、小篆乃至王鼎篆書都有很深的造詣,在全國有很大影響。

徐先生的“總會”理論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字上:“昔之頑皮,今之弊異”。劉石先生認為,文人書法追求的不是名人風範或狂放之風,而是壹種“醇厚典雅”的壹般境界,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深長。他記錄了自己的親身感受:“我記得當我參觀徐先生和先生的書法時,我感受到了壹種不同於時尚的優雅魅力。後來有幸與徐老師、齊老師壹起學習,親身聆聽教誨。現在,當我看著他們的文字時,我心中激起的情感已經超越了筆墨繪畫本身,它融入了對他們知識、性格和氣質的欽佩。感覺和理解是不壹樣的。”

三是“個性”與“藝術風格”相統壹的培養模式

無論學習還是追隨藝術,都只是生活方式之壹,最終目的是完善人的內涵並將其積累為“格”人格的培養非常重要,藝術風格的設定是人格的升華。孔子強調君子以仁為己任,所謂“仁靠己”(《論語·顏淵》)。君子的修養要“以道為旨,以德為依,以仁為依,以藝為遊。”(《論語》)最後是“成人”。道家希望在自然環境中完成對人性的修煉,實現對“真人”、“神人”和“至人”的超越,然後完成自我。儒道耦合成就了中國文人的修身手段,使“兼濟”和“獨善”的自由在壹定程度上有進有退。宋儒追求“孔顏樂”,培養“聖人之氣”,培育“浩然之氣”,達到“天人合壹”的境界。這些目標的最終效果是鑄造完美的人格。追求入世的實用功能與超然優雅的心境相結合,將造就偉大的人格。在藝術的實踐中,我們也努力實現這壹目標。徐先生教育思想的突出特點是立格先立品。先生在《徐聞文集》中說:“十年後,有師友之誼者,親如骨肉,遠非鄭先生所教也。”徐先生弟子眾多,視生命如子,視生命如朋友。他感情深厚,講了很多好故事。周教授在為徐先生的墓誌銘中說:“永遠繼承孝道的家風,自立自強,直來直去。”他的學術教學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專註於apex的興趣並享受其成功。勞累過度,回顧過去的義務,以及死亡人數。都說言必信,行必果,不是為了愚學,也不是為了博取功名。楊雄有句諺語:“學不如師”,言出必行。“周教授作為徐先生的指導老師,深知徐先生“為人正直、直截了當”的精神追求是當之無愧的,因此對他的良好人格贊不絕口。

徐先生開創的“西師書法學校”不同於藝術學院註重技術突擊、追求視覺沖擊的教學模式。而是從自我修養和自我完善出發,在全方位的自覺自我認證中完善自我,完美地融合了氣質、藝術風格和境界,具有“傳道”的功能。學會藝術修養,註重人格修養和自我完善,倡導個人精神的探索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弘揚。徐先生在文中說:“要求詩人、文人、書畫家品德高尚,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創作者人格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當代和後世對其作品的評價。中國古代文論批評中對這壹問題的討論頗多,而當代研究者似乎對此關註甚少。大概是因為這個問題不夠深刻...杜甫能成為偉大的詩人,首先是因為他是壹個品德高尚的人。”在肯定杜甫人格的同時,實際上提出了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迫切要求。

徐先生在文章、詩人、書法、篆刻、繪畫等藝術方面的成就,都可以看作是他人格精神的凝結。見物思人,他勤奮、正直、獨立、豪邁、儒雅的人格魅力顯而易見。古人有句話:“壹語見人心”不是壹句空話。周先生評價徐先生的《朱》:故其書意境高遠,技法厚重,無體無作,有時還配以題跋篆刻之初,他受宗親之教,廣摹漢印,博采眾長,兼施拳打與篆刻,往來於安徽與浙江之間。他的書法和篆刻作品受到高度評價,並被介紹到日本和東南亞。詩可以長存,他擅長七言短歌;我喜歡畫水墨和竹子,我有壹種文人的筆法。永年的成就日益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也是巨大的。“這些評價壹點也沒有受到贊揚,而是實事求是。

唐君毅先生說:“我們知道,中國文人人格的形成主要在於自然和人文的熏陶,以及內在的修養,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中國文人人格的偉大在於其純粹而深刻的學問,真誠的氣質,或其崇高的心靈和無拘無束的興趣。”唐先生的評價真的很適合用來闡釋文人藝術家的審美追求和精神祈願。除了內在的自我修養、自我滿足和自我完善之外,我們還需要在學術境界上進行探索和創新,研究歷史,明確正確的道路,引導後勁,糾正我們的興趣,不要錯誤地對待我們的孩子。徐先生在《仿印頌漢範式》中作詩壹首:“定安談私印,欲其史名。古譜大異,率異。近利之輩,德行不聞。誰能如此沈重,歷史的歷史閃耀著光芒。三年雞黍會,千年情。發信息後,人就來了,人生貴在真誠。”許先生的許多題跋可以結合歷史典故,闡明做人和傳頌功名的道理,教育學生或後輩註重品格和人格,使其永垂不朽,藝術因人而貴。1991我研究生畢業時,他在我的冊頁上寫了八個大字:“進德求學,自強不息”,並題詞:“洪詩學友勤學書法三年,今以專業為人民服務,書聲無聲。”現收錄於本卷,不僅字勢精妙,而且內容簡潔,對以後學習有勵誌作用。他的許多古詞對聯都引用了名句,如“賞竹可同相融,看山可深明”“少年力學若慣於騎馬,勤於訓練可救老年之羊”“勤於學老熬夜,發現新知時滿腹經綸”等。,這啟發了學者們培養他們的道德和提高他們的技能和技巧。

徐先生認為欣賞書法有四點:點畫、結構、章法和精神氣質。他說:“精神氣質是不可復制的。氣質有高有低,有俗有雅,這取決於性格和學識,而不僅僅是言語。性格很重要,會體現在言語上。弘毅大師是這樣的。就書法而言,比他深的人很多,但他的品格很高,體現在字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徐先生認為,藝術的終極境界在於人格修養的高度,超越技巧、規則等形而上的層面,上升到道的形而上層面。例如,壹個書法家對筆法的掌握是簡單而勤奮的,而筆法的優雅則需要知識,知識,修養和才華等許多因素,這正是學者的書法優於普通人的地方。先生評價徐先生說:“先生,取法,不去怪誕,追本溯源,以不變應萬變。穆先生自己修養,很難說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楊先生的藝術,我知道是金飾銀飾,並不耀眼。”

第四,結論:實現學者型書法家的難度

學者博覽群書,博聞文史哲,留學德國,老來以身作則;書法家要求技藝精湛,訓練有素,功勛卓著,臨摹經典,法意貫通。而壹般文人大多不能專精書法,技藝不精,風格略好。另壹方面,書法家專精於某壹體,這導致了行為的專業性,而缺乏知識和學習,因此很難稱為所有人。真正的大師應該將二者結合起來,閱讀經典和歷史的子集,研究王鐘·劉燕。如果妳不廣泛地學習,它將阻礙道,如果妳不掌握藝術,它將很難成為壹種技能。無論妳是學習還是追隨藝術,妳都無法區分優雅和宏偉。而是應該向藝術學習,培養藝術,這樣妳才能擁有廣闊的學校和燦爛的氣象。如果妳偏執或自相矛盾,妳最終會像壹個音樂家壹樣,很難優雅。明代呂坤《呻吟問學》說:“學德在少年,德在中年,義在老年”,表明了從藝學習的順序。明洪應明《菜根譚序》說:“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習者需用;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為秘。“學道”與“得道”的關系是從藝術修養中悟道的過程,因此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不必斷然劃分。如果妳是開明的,請談論它,妳自然會得到壹份精彩的合同。

徐先生用中山陵的對聯說:“人這壹生的運勢不要太緊張。自古以來,聖賢和愚人住在同壹個山頭。”他是超脫的,但我們作為後學者,不能放任不管。學者型書法家不僅是壹個既懂藝術又懂藝術的藝術大師,而且代表了中國文化長河中的靈魂,就像壹個老壇子酒,在米卡中時間久了,味道更醇厚。希哲·克羅齊說:“精神本身就是歷史”,他認為歷史存在於我們的心中。作為壹種文化現象,徐先生反映了時代的吉祥特征,可以使我們看到學者型書法家的高度和難度,也為當代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為培養高尚的書法家人格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