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齊王府,我經常看到妳的表演,我也多次在崔唐久欣賞妳的藝術。事實上,正是杜甫回憶了當年與李龜年相遇的時光,以此來表達杜甫對開元初年盛世的關註。
贊賞:
杜甫大歷五年(770年)在湖南流浪,在潭州(今湖南長沙)遇見李龜年時寫下這首詩。四首詩表面上寫的很輕松,只是說過去在哪裏見過,現在又在哪裏什麽季節見面,僅此而已。然而,王琦和崔九是開元時代的名人。
提到在齊王府和崔面前的相遇,就會勾起開元盛世和青春的美好回憶,而有意重復的“常見的景象”和“幾次聽見”,則會拉長回憶的時間,流露出無限的眷戀。從記憶到現實,看著眼前的自然風光,“正是...好風景”,就像那些年我們相遇時壹樣。
不過,地點是在“江南”,不是京都。有人在嗎?變老了!“君”不再是出入權貴之家的音樂大師,而是生活在民間的光頭藝人;妳自己呢?更貧病交加,獨自漂泊。以“我在秋天遇見妳”結尾,我什麽也沒說,過去和現在都是從“妳”字裏梳理出來的。
當然,“落花季”是以“落花”季節為基礎的,青春雕零、國運搖曳的象征意義也很明顯。在李白和王昌齡的手中,七大奇觀已經完全成熟,形成了寓意深刻、隨風搖曳、婉約吟嘆、情韻悠揚等藝術特色。
杜甫另辟蹊徑,力求創新,在形式上運用偶句和駢體,喜歡議論,不避俗語,在內容上拓展了表現領域,形成了直白厚重的個人風格。在現存的138首絕句中,這類作品占大多數,歷來眾說紛紜,目的是“調出來”。但也有很多精神帥氣,感情雋永的優秀作品,這篇文章就是其中之壹。
黃生的《杜工部詩》稱贊道:“今昔沈浮之感,無以言表。看到字裏行間的魅力,字裏行間的感動。就算龍標(王昌齡)和祭(李白)寫的,也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