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彤(1909-1965438+2002年2月)是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十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最後壹個年號。
光緒三十四年(1908),溥儀登基,次年(1909)改名為宣彤。意思是“宣告天下王朝的統壹”,有捍衛王朝統治合法性的意思。
1909是宣彤的第壹年,1910是宣彤的第二年,1911是宣彤的第三年。
擴展數據:
宣彤時期的主要事件:
1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2011年6月19日發生在湖北省武昌(19110)的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這也是辛亥革命的開始。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 * *進步協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將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新的武裝起義。
經過革命黨人的努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昌起義終於在1911(清道光三年)、10、10三年成功發動。
起義的勝利逐步導致了清朝的滅亡和亞洲第壹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建立,這是亞洲和中國之間民主和諧的開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2.南北和談
6月191110日,革命軍在武昌打響了第壹槍。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南方各省相繼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處於解體狀態。到6月底11,清政府只控制了東三省、直隸和河南。這是南北和平。
在內外交困的壓力下,孫中山被迫作出表態: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就贊成* * *,即袁當選總統。
1912 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第二天,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5438+05年6月,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南北和平談判已經結束。
百度百科-宣彤
百度百科-南北和談
百度百科-武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