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方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獨特的人文、地理、民族遷徙等諸多因素,形成了古樸典雅而富有魅力的語言風格。固原方言是中原官話秦龍方言的代表。從語言學上看,它不同於陜西關中方言和甘肅隴中方言,有自己的特點和體系。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反映了固原地區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和經濟狀況,還反映了其古老而厚重的歷史文化。我們可以從固原方言中的幾個常用詞中看出。
當孩子長大後,他們通常會失去乳牙,並在七八歲時用恒牙代替。這種現象普通話叫“換牙”,固原人說“破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chèn”字時,“殤”曰:“殤,毀齒。這個人八月份出生時就有牙齒,但他已經八歲了。壹個女人在七月有牙齒,但在七歲的時候。”也就是說,“陳”是換牙的意思。班固的《白胡同婚》中說:“男八歲毀,女七歲毀。”宋代陳彭年主編的《廣雲》也說:“滅,男八歲,女七歲。”固原人至今仍稱給孩子換牙為“破壞”。
?(聽起來像“厭惡”)臉上或身上的黑點,也就是黑痣。早在中國春秋時期,古人臉上就有痣,常以“夫”為名,如晉國的“鸞夫”和魏國的“趙夫”。《說文解字》解釋說:“夫面部有斑。”在漢代,“夫”又被稱為“黑子”。比如《漢高祖實錄》就記載了漢高祖劉邦腿上有72個黑子的事實。魏晉以後,“賦”又被稱為“付梓”。在《唐史》中,張壽傑說,北京人傅、徐稱之為“”,稱之為“痣”。嘿,記住了。今天的固原人也把臉上或身上的痣稱為“苗”或“妙子”。
陰(音如“印”)繁殖、擴展和發展。這個詞最初是指後代的繁衍和遺傳,後來它被擴展到動物的繁殖和植物的繁殖和傳播。《說文》:“殷,子孫續傳。”《國語·周語下》:“為陰者,謂之兒孫也。”現在這個詞仍在固原方言中使用,但它不是用於人,而是用於動物和植物。在復合詞中,有“陰祭”壹詞,表示雌性動物繁殖能力強,如“這頭牛非常願意犧牲。”“壹棵核桃樹被蓋住了。“這個詞在中亞和東亞的幹語言中仍然使用,例如“這條魚很少,把它放在水裏。”
?(聽起來像“安”)熱水,開水。《說文解字》說:“妳也是水。”裴者,湯也。湯在古代指的是熱水和開水,成語“赴湯蹈火”也保留了這個意思。在固原方言中,普通話的“開水”稱為“開水”。當水沸騰時,人們常說它“死了”。水燒開後繼續燒開也叫“煮”,比如“鍋裏的水快燒幹了。”
Xi的原意是古代兒童穿的無跟鞋。《說文解字》雲:“軫,子弟效仿。”桂馥《談箏》說:“順之者也,逆之者也。”後來,它被擴展到穿不帶鞋跟、拖鞋或用腳掌摩擦地面的鞋子。《六個故事》中說:“今天,人們把那些不穿高跟鞋(高跟鞋)的人當作他們的鞋子。”作為名詞,有“涼鞋”,即今天的涼鞋或拖鞋。明代陶的《輟耕錄》中說:“浙西人以草為鞋,不隨,謂之‘蹦床鞋’。”不裹腳的女人,把她們拖直。”固原人說,穿涼鞋時提鞋跟,腳底下踩著鞋跟走路,為時已晚。例如,“快點,妳應該先開門。”我區中衛人也把澡堂裏用的木拖鞋稱為“人字拖”。
?(聽起來像“松”)開玩笑和罵人的話。它常用來指懶惰、懦弱和品行不良的人。在《漢書·楊雄方言》第三卷中,他說:“雍稱蜀,亦轉言。”郭璞在評論方言時說道:“今隴右人懶於名。”王毅也在筆記中說:“妳是壹個平庸的人。”後來,根據張的考證,“‘勇’‘勇’與‘勇’是同壹個字,與* * *壹詞同根同源...所以引申為懶惰。”固原人壹般稱懶人為“懶”,稱人品低下的人為“賤”、“瞎”或“壞”,稱狡猾狡猾的人為“奸詐”,稱不講道理的人為“呆若木雞”或“愚蠢”
“壹”是吃飯時壹種粗俗或自嘲的說法。在古代《易經》中,說“循卦”的卦說“循虎尾,不言人,以誠相待。”意思是踩了老虎的尾巴,老虎沒有吃人,這是理解和順利的標誌。南北朝時,顧編的玉片解釋說:“呵呵,啃。”“咬”和“咬”是壹樣的。明代馬《中山狼傳》:“狼曰:‘安乎?’“這位先生說:“是狼被擔心的人弄得很尷尬,向我求助。我出生了,但現在我想對我大喊大叫。”其中,“今天對我不利。“東郭先生救了壹只狼,現在這只狼想吃了他。從上述文獻來看,“呵呵”在古代多用於動物咬人或進食,而不是用於人。但現在固原和我們地區的壹些地方在吃不雅或自嘲時大多用於動詞,如“我今天吃了壹頓美味的飯。”“壹頓五個饅頭”等等。
湯(發音為“窮人”)用少量的水烹飪食物。在《玉碎》中,說的是“我會盡我所能去做。”《廣韻》:“唐,火燥。”“唐”與“宮”連在壹起,在方言中被解釋為“火是幹的”。有汁幹的地方就炸,東氣叫貢。“公”和“約”的意思相似。固原有壹種叫“黨黨”的食物,用來清洗蔬菜、土豆絲或槐花,然後與蒸熟的食物混合在壹起。隆德民間有壹種“炒面”。方法是將玉米和蓧面與各種蔬菜和調味料混合,攤開,放入鍋中,加少許水煮,水幹後,“炒面”就做好了。固原方言中也有動詞,如“吃壹鍋土豆。"
上述詞語的詞義和用法來自《詩經》、《易經》和《國語》、《說文》、《片玉》和《廣韻》、《方言》、《劉舒古》和《白虎通》、《史記》、《輟耕錄》和《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