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知識就是力量。法語:Savoir,c‘est pouvoir。俄語:знане-сила。拉丁語:Ipsa scientia potestast韓語。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16和17世紀之交英國哲學家和經驗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歐洲已經擺脫了中世紀的陰影。盡管文藝復興最輝煌的時期已經過去,但它的余暉並沒有耗盡,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樣的歷史背景給培根的哲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培根出生在宗教改革中發展起來的壹個新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國王掌管印章的大臣。他在12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大學畢業後,他開始從政。他先後擔任副檢察長、檢察長等重要職務。1617年任掌璽大臣,1665438年任大法官。同年,他被任命為維魯拉姆男爵,當他在官場上風光無限時,他突然被指控受賄並被送往倫敦塔,但四天後他被國王釋放。主要著作有:《學術進展》《新工具》《新島》等。培根對哲學的最大貢獻是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壹系列原則;制定了系統的歸納邏輯,強調實驗在理解中的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稱培根為“英國唯物主義的第壹個創始人”;它是“整個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這是對培根哲學特點的科學概括。培根認為,世界是獨立於人的意誌的客觀存在,人的認識(知識)只能通過感性經驗從客觀外界獲得。他說:“人類是自然的仆人和解釋者,所以他所能做和理解的只是他所看到的關於自然過程的事實和思想。”在他看來,知識的真實性與存在的真實性是壹致的,“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直射光和反射光”,這是壹種相當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為什麽人的認識必須從經驗開始?因為在培根看來,客觀的外在事物只有通過人的感官才能被人感知。用他的話說,“個人(客觀外在事物)首先具有* * *感官,而感官似乎是理性的入口和門戶”。值得註意的是,盡管培根強調了感性經驗對人們認識的重要性,但他並沒有將其絕對化。他只是強調感官是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必要渠道,但他並沒有說通過感官獲得的所有知識都是正確的,更沒有說這種認識就是所有的知識。相反,他認為感官本身具有局限性。例如,感官可能無法清楚地理解空間中不太暴露、太小或太遠的物體,因此他說:“得出感官是衡量壹切的尺度的結論是壹個很大的錯誤。”這段話針對的是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壹命題。由此可以看出,培根的確是壹位深刻的哲學家。過去,我們常常有壹種誤解,認為培根只強調感性知識,完全忽視理性知識。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可以通過他使用的比喻清楚地看到這壹點。他說蜜蜂采蜜,原料來自田間的花壇和花朵。蜜蜂采集花粉後,必須經過自己的加工才能制成香甜可口的蜂蜜。人們的認識也是如此,原材料只能通過感官從外界獲得,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獲得了真正的知識。人們還必須通過自己的大腦“改變和消化這些從外界獲得的材料並使其保持合理”,從而形成真正的知識。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培根非常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這與培根不僅是哲學家,而且是科學家有關。他認為實驗不同於經驗,經驗是自然形成的,而實驗是由人控制的。通過科學實驗,人們往往可以獲得從經驗中無法獲得的知識。“在技術幹預下比在自然活動中更容易揭示自然的奧秘。“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培根是壹個經驗主義者,但他並不滿足於通過感性經驗獲得的知識,而是強調只有通過能夠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科學實驗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知識。雖然培根沒有提出社會實踐的概念,他的哲學總體上沒有超越機械唯物主義的水平,但從他對科學實驗的重要作用的強調來看,他優於許多舊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認識論的另壹個特點是,他認為要理解自然,就必須打破人類頭腦中的各種障礙,實現理性的解放。在他看來,人的認知錯誤來自兩個方面,即來自感受和心智兩方面,而心智錯誤對人的認識影響更大。他說:“心靈遠不能與清澈明亮的鏡子的性質相比,在鏡子上,事物的光可以根據其真實的入射角反射出來;不,這是壹面被施了魔法的鏡子。如果它不消除其邪惡影響並恢復其原始狀態,它將充滿迷信和欺詐。“邪惡的影響,來自誰在精神方面,培根指出有四種幻覺:種族幻覺、洞穴幻覺、市場幻覺和劇場幻覺。種族錯覺是指人類常犯的錯誤;洞穴幻覺指的是有人到處混淆他想象的理論,強迫客觀事物符合他的思想;市場錯覺是指由於概念和術語使用不當而導致的錯誤,特別是當客觀事物發生變化時,原有的概念和術語來不及做出相應的改變,更容易犯這種錯誤;劇場幻覺是指盲目相信傳統哲學所犯的錯誤。在這裏,培根將他的批評指向了對歐洲哲學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哲學。培根的四種錯覺理論繼承了中世紀著名的唯名論哲學家羅傑·培根。羅吉爾認為認知有四個障礙:1。沒有力量和實力的權威;2.繼承的和習慣的力量;3.不學無術者的偏見;4.聰明面具下的無知。當然,弗朗西斯·培根的觀點比羅吉爾對四種認知障礙的分析更進了壹步,而且更加具體和詳細。以上,我們對培根的經驗主義作了簡要介紹。由此可見,培根重視感性經驗和科學實驗,這與強調啟示和信仰的中世紀神學和經院哲學正好相反。他的哲學本質上反對神學和經院哲學。這也可以從他提出的知識就是力量的主張中看出。長期以來,許多關於培根的書籍和論文都提到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壹命題,但培根在哪本書中提出了這壹命題,卻沒有任何付出。久而久之,人們甚至懷疑培根是否提出過這個命題。不久前,我讀了美國學者威爾·杜蘭特的《世界文明史》,我意識到這個命題在培根現有的著作中並不存在,如《學術進步》、《新工具》和《新島嶼》,但這句話在他的《沈思集》(沈思錄)及其拉丁文中留下了。這種沈思沒有發表過,所以有些人只知道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不清楚他在哪裏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