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的壹個願望》裏面有很多話,妳可以找出來看看。
12,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而封,涅槃無聲。
1)各種線的無常,是指壹切世間法都在不斷的生滅過程中,有的在過去,有的在現在,最終幻滅在未來;
2)無為的壹切法中無我;
3)涅槃寂指的是涅槃的境界,消除壹切生死痛苦,不為快樂而為。所以涅槃是無聲的,凡符合這三原則的就是佛法,就像世間的字母印壹樣,作為證明,故名法印。
13,四聖諦:苦、定、滅、道
1)苦澀的真相:
a、苦難:母胎初產,冷風割身,煩惱業障,諸多苦難交集;
b、老苦:臉色褪色,體力下降,言行不壹致;
C.患病:四大適應不良,精神不和諧,身心有病,痛苦無安全感;
d、患死:五蘊散盡,神識互離,茫然無措,事業形勢現前;
e、愛情離別:親朋好友,功名位權,皆愛樂,留下逝去的時光;
f、我不能自求苦:壹切都是光榮的,壹切都是可愛的,我有欲望,我不能自求;
g、怨必苦:怨敵怨事,相見恨晚,心不安;
h、五陰滿苦:身(色)心(念、識)無常,易變。
2)設定真相(無知):
a、貪婪:名利,壹切貪婪;
b,嘿;怨恨、嫉妒和不公;
c、疾病:事物未知,迷茫,無知。
3)摧毀真相:
無明與煩惱,專註與執著被打破,我法被執行,貪與無明被窮盡,生死被解脫,苦雲消失,使我能寂靜,住在涅槃。
點
4)道地:八正道。
其中,四諦分為玄機和開悟兩個因果。“苦”是玄的結果,“定”是玄的原因,“滅”是悟的結果,“道”是悟的原因。苦要知,聚要破,滅要證,道要修。
14、十二因緣:又稱十二支或十二因緣,是表現眾生生死流轉的過程;
1)無明:貪、怒、無明等煩惱是生死之本;
2)行:做各種行業;
3)知識:行業知識脫胎換骨;
4)名色:但以胎形,六不;
5)六入:胎兒長成有六只眼睛的人形;
6)觸摸:輪胎與外界接觸;
7)苦難:因與外界接觸而產生的苦與樂的感覺;
8)愛:對環境的愛;
9)取:追求人工化;
10)有:成功,因為能吸引未來的結果;
11)健康:受未來五蘊影響;
12)老死:未來的身體會老死。
以上十二支包含了第三代的壹切因果,如惑、業、生,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15,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16,六種方式:天堂,人類,阿修羅,地獄,餓鬼和野獸。
17,三學:禁欲、立誌、智慧
18,兩個真相:真意和庸俗的真相
19,三福:1),人有福/孝順,慈悲,善良,仁慈。
2)三寶方丈,二度加持,三度皈依,嚴格遵守戒律的精神和原則。
3)、大乘加持/菩提心,先破煩惱再入眾生/堅信念佛成佛/讀大乘/勸導實行者。
20、四張照片:付出、愛語、受益、同事
21,四顆無限的心:善良、悲傷、快樂和放棄
22.六和諧崇拜:見而明/戒而同修/同居/談而不和。
童月/李與
23、六度:給予——財富、智慧、健康/紀律/屈辱/勤奮/冥想/
最高智慧
25.信念、意願和行動。
26.四大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慧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願菩薩;
27.四大天王:東方之王、南方生長之王、西方之王、北方之王;
28.三藏
三藏是什麽?也就是藏學的經、法、論,經、法、戒、智。精通三藏,能利用三藏謀取私利者,視為三藏大師,如姚琴、鳩摩羅什、唐玄奘等。論其意義;
第壹,藏族。梵文是佛經的壹種,或者說是“修佛法”,用中文文字來表示佛經。佛陀所講的佛經,諸佛的道理,眾生的機緣,大多與佛陀的教導有關。
第二,法律是隱性的。在梵語中,Pinaye,用中文的話來說,也是善政。佛制定的法規可以規範眾生的惡和眾生的心,佛制定的秩序的生活規則屬於法。
第三,關於西藏。梵文,阿比達摩,華嚴關於法是對的,是無與倫比的。討論佛經或經典,化繁為簡,決定法律方面。對於佛陀教義的進壹步發展,後人以非凡的智慧組織和系統化的討論和解釋,屬於關於西藏的討論。
三藏可分大小乘。小乘三藏:四阿迦瑪是經,四分法、五分法、十誦法是法。六足智慧是西藏的理論。按大智慧理論,三藏屬於小乘,但按大乘理論,大乘也有三藏。華嚴經是經,梵天經是法,阿彌陀佛是理。
37.佛教八宗
1),禪:直指人心,即視自然為佛,不執禪定,不離禪定。
2)密宗:以心物合壹為原則,方便開放,主張身體成佛。
3)、唯識(法):立萬物,說八識如來藏,然後吸引眾生。
4)天臺:三停三觀,建立如來禪的便捷程序。
5)華嚴:中國西藏的世界是無盡的,世間萬物都是寧靜的。...
不讀華嚴,不知道佛教的豐富。
6)、三論:否定之否定,違法。
7)、成功:三心二真二空。
8)凈土:佛與我相感,死而有信。
(註:以上答案為祖龍樹菩薩八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