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寒露的起源

寒露的起源

寒露的由來

每年65438+10月8日左右(65438+10月8 ~ 9日),太陽運行到經度195度時,就是二十四節氣的寒露。“寒露”是指這個時期的溫度比“白露”中的溫度低,地面上的露水更冷,很快就會凝結成霜。二十四節氣:“九月節氣,露水寒了會凝結。”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由熱轉涼,那麽夏天的暑氣還沒有完全消失,清晨還能看到晶瑩的露珠。那麽,“寒露”節氣就是天氣寒冷的象征,預示著由涼到寒的轉變,露水冰涼,光芒四射。俗話說,“寒露寒露冷露無處不在”。

相關典故

中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個階段:“壹階段為鴻雁客;第二,麻雀入水,就成了蚌;三朵菊花開黃花。”在這個節氣裏,大雁排成壹字或人字隊列向南遷徙;在寒冷的深秋,所有的鳥都消失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大量蛤蜊,貝殼的條紋和顏色與鳥類非常相似,以為是鳥類。第三階段的“菊花開始開花”是指此時菊花已經大面積開放。

根據氣候學,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有壹定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冷高壓控制,雨季結束。天氣往往是白天暖和,晚上涼爽,萬裏晴空,壹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時10℃的等溫線已經南移到秦嶺和淮河,長城以北壹般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個時候都能看到初霜。除了青藏高原常年下雪外,東北、北疆普遍已經開始下雪。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的雷暴已經消失,只有雲南、四川和貴州的部分地區還能聽到雷聲。華北地區6月5438+10月降水量壹般只有9月的壹半或更少,而西北地區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幹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高產的主要限制因素之壹。

寒露之年,華南的降雨量也在逐日減少。華南西部大部分在20毫米左右,東部壹般在30到40毫米左右,降雨頻繁,晝夜不停,下著雨,影響了“三秋”的產生,成為華南大部分地區的災害性天氣。與毛毛雨相伴的氣候特征是:濕度大,雲多,日照少,陰天多,此後霧日數明顯增多。然而,秋雨是否嚴重直接影響著“三秋”的進度和質量。為此,壹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在晴天搶收播種;另壹方面,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溝、高廂等多種有效耕作措施,減少濕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壹。積雪堵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註意防範。

農業知識

寒露過後,北方冷空氣有壹定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冷高壓控制,雨季結束。天氣往往是白天暖,晚上涼,晴空萬裏,對秋收十分有利。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的雷暴已經消失,只有雲南、四川和貴州的部分地區還能聽到雷聲。華北地區6月5438+10月降水量壹般只有9月的壹半或更少,而西北地區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幹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高產的主要限制因素之壹。

此時,海南、西南地區仍是秋雨,過幾年江淮、江南也會出現陰雨天氣,對秋收秋種有壹定影響。

“寒露不摘棉,霜降不怨天。”。天氣好的時候要抓緊收割棉花,降溫早的時候溫度不太低的時候可以收回。江淮、江南壹季晚稻即將成熟,雙季晚稻正在灌漿。要註意間歇灌溉,保持田地濕潤。

南方稻區也要註意防範“寒露風”的危害。華北要抓緊播種小麥。此時,如遇幹旱少雨,應盡力積蓄土壤水分,搶抓土壤水分進行播種,確保初霜前後完成播種,切不可被動等待雨水導致種植早茬晚麥。寒露前後是長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適宜播種期,品種安排應是先播甘藍型品種,後播甘藍型品種。淮河以南播綠肥的要清理幹凈,已經出苗的要清理排水,防止漬水。華北平原甘薯塊莖膨大已逐漸停止,早晨氣溫低於10℃或更低的概率逐漸增大。要根據天氣情況抓緊收割,爭取在初霜凍前完成,否則馬鈴薯塊莖會因在地下凍結太久而“硬起心腸”,降低食用、飼用和工業利用價值,無法儲存或用作種子。

天氣寒冷有露水,對秋收非常有利。有農諺:黃花炮也要收,成魚連藕也要收。大豆在寒冷的露天收割,石榴和山楂采摘。寒露桃是北方晚熟桃品種,成熟期在寒露桃左右,故名“寒露桃”。

節氣飲食

寒露季節,應多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軟性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棗、山藥等,增加體質;少吃辛辣之品,如辣椒、姜、蔥、蒜等,因為過食辛辣食物會傷身體的陰精。如果能煮壹百個棗和蓮子,也是很好的養生方法。銀杏粥經常喝它們,經常吃壹些山藥和馬蹄。

寒露飲食保健應以五味均衡飲食為主,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多吃甘、淡、潤的食物,既能補脾胃,又能潤肺潤腸,防治咽幹口燥。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蓮藕、銀耳和豆類、菌類、海帶和紫菜。早餐要吃溫熱的食物,最好喝熱的藥粥,因為粳米和糯米都有很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粥、玉竹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應多吃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物。

秋天自古就是金秋,五行中肺屬金,所以肺氣對應金秋氣。“金秋時節,燥也。”這個時候,邪氣的燥動就容易侵入人體,消耗肺的陰精。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幹、鼻幹、皮膚幹燥等壹系列秋燥癥狀。因此,深秋飲食宜滋陰潤燥(肺)。古人雲:“秋燥,宜食麻以潤燥。”

吃母蟹

俗話說“西風吹,蟹腳癢”,螃蟹的味道壹涼就會“正”。“九月臍球,十月尖”,寒露時節母蟹卵飽滿,黃膏豐富,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農歷十月後,輪到公蟹吃得最好。但過敏、胃寒、孕婦、高血脂人群不宜吃蟹黃。另外,需要註意的是,螃蟹不要和柿子壹起吃,以免胃結石。

喝“寒露茶”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習慣。寒露前後是茶樹生長的絕佳時期。每年寒露前三天、後四天采集的茶葉稱為“正秋茶”,正秋茶是秋茶中的極品。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也不像夏茶那樣幹澀苦澀,卻有壹種獨特的甘甜醇香,特別受老茶客的喜愛。

節氣禁忌

避免無病化妝。

沒病就補,不僅增加開支,還害了自己。如果妳服用過多的魚肝油,會導致中毒。如果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肥胖,血液膽固醇升高,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避免過多和不足的區別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補虛。並不是說虛損患者就不要用補藥。虛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補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身體。

保健雖然沒有治病那麽嚴格,但至少用餐對象要分寒熱兩類。微寒者怕冷喜熱,手腳不溫,口淡流涎,大便溏薄,小便長,舌淡,脈沈。發熱者,手腳發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燥,小便短赤,舌紅,脈數。如果不區分寒熱,很容易導致“火上澆油”。

避免越多越好

吃太多補品是有害的。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果過多服用參茸補品,會引起腹脹,不思飲食;服用過多的維生素C會引起惡心、嘔吐和腹瀉。

避免所有的補充劑和肉類。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很好的滋補品。它不僅營養高,而且味道鮮美。但是,肉類不容易消化吸收。如果長期吃多了,往往會被腸胃功能已經下降的老人壓垮。肉類消化過程中的壹些“副產物”,如過多的脂類和糖類,往往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誘因,如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清淡飲食不是沒有補充,尤其是蔬菜。現代營養學認為,新鮮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

切忌以藥為食。

重醫輕食是不科學的。不知道很多食物也是治療藥物。多吃薺菜,可以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以健胃消食,平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可以補脾胃。日常食用核桃、花生、紅棗、扁豆、蓮藕等。也是很好的補充。

避免強調“進”多於“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每天都有肉有魚,飯菜油膩。這些食物代謝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要及時排出,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很多人排便不規律,甚至便秘。因此,近年來,養生專家提出了壹種註重“負營養”的養生新概念,即註重人體排泄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素”的滯留和吸收,主張進補的同時要註意及時通暢的排便。

避免不斷的“補償”

有些人喜歡根據自己的口味吃某種補藥,然後從多年不變變成了“偏食”“暴食”,對身體不好。因為藥物和食物不僅有保健和治療作用,而且還有壹定的副作用,長期服用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僅各器官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需要全面系統的調理,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品和食品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調整是非常必要的,不可能千篇壹律的彌補。

避免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燕窩、魚翅等那些高貴的傳統食物並沒有奇特的食療作用,而紅薯、洋蔥等非常普通的食物卻有著值得關註的食療價值。

另外,所有的食療都有壹定的對象和適應癥,所以藥膳要根據需要來定,“缺什麽補什麽”,不能按高低來分,尤其是老年人,要以實用低價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