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社會上的人開始流行起來,不僅成為了網絡上的流行語,也成為了我們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語。無論是“紋身麥抖社會,壹天三個小燒烤”的群像,還是“紋了小豬佩奇,為社會人鼓掌”的調侃笑話,還是微信聊天中“社會,社會”的表情包占據收藏夾,“社會人”這個詞乍聽起來頗有學院派的味道,但卻少了些學院派的意味,讓人“不自覺的亮”
大家都在說“社會人”。真正的社會人是什麽樣的|睡前聊壹聊。
在學術討論中,社會人是指完全意義上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人。然而,從壹個相對於“經濟人”的社會學概念,到壹個流行的網絡用語,“社會人”的背後可謂耐人尋味。經驗證,在計劃經濟時代,與單位裏的人相比,沒有正統職業的人被視為遊手好閑、惹事生非的“社會人”。當“混合社會”和“社會青年”的概念在歷史中淡化,社會人就成了與學生對立的概念。對於不熟悉世界的學生來說,畢業被稱為“步入社會”,是成為社會人的開始。從對現實生活的刻畫,到壹種無意義的表達,社會人在網絡空間完成了第三次進化,對各種攻略、段子、套路都了如指掌,遊刃有余。社會人在網絡語境中被賦予了更加復雜的內涵。
內涵幾經變化,雖然指的是不同的對象,但仔細欣賞後依然有著相同的語義色彩。穿壹件緊身t恤,壹條緊身小腳褲,明明有很強的“社會精神”,卻因為“象征感”讓人壹眼看穿,顯得“幼稚”;勇敢無情往往會出現“江湖翻車壹幕”,讓很多人發笑...類似這樣的短視頻在網絡上並不少見,誇張戲謔的方式多為調侃,但也帶有自嘲和相互調侃的特點。
大家都在說“社會人”。真正的社會人是什麽樣的|睡前聊壹聊。
為什麽有人會拿“社會人”這個詞開玩笑?答案或許可以在無處不在的社會心理學中找到。人際交往是每個人適應復雜社會的必修課。但各種套路和招數無疑增加了溝通成本,讓很多人感到疲憊。人們經常把學者和社會人相比較。很多上班的人都懷念校園生活的純真。為什麽?就是我們每個人對越來越簡單的人際關系都有期待。面對人際交往的焦慮,如何緩解?有些人把這些套路誇大、戲謔,從而形成對比效應。或許他們可以在自己的精神疲勞中找到壹點平衡,消解壹些社會競爭和壓力帶來的所謂“成熟負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人的流行,或許也反映了人們內心對單純和真誠的回歸。
大家都在說“社會人”。真正的社會人是什麽樣的|睡前聊壹聊。
當然,如果社會人理論只是壹種自嘲和諷刺,那麽適度也沒關系。畢竟大部分人都能抱著壹個比較公正的評價和比較理性的態度。但是,觀察當前網絡空間存在的壹些現象,不得不讓人警惕。有的人以社會為榮,模仿黑社會大哥的派頭,宣揚所謂江湖精神;有的為了博取眼球,刻意迎合低俗表達、誇張表演的審醜灰色心理;還有的打著網絡亞文化的旗號,把崇拜特權、依靠暴力解決問題的做法搬到網絡空間。對於眼光敏銳的成年人來說,這些可能會壹笑置之,但對於價值觀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接受太多類似的信息必然會導致行為偏差和價值失落。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學者梅奧就以壹個著名的霍桑工廠實驗提出了“社會人假說”。他發現,我們不僅是想吃喝耶戈的自然人,需要物質激勵的經濟人,也是渴望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社會人。被人看、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人的本性,也應該是我們討論社會人回歸的價值來源。如何更好的實現這壹點,粗暴暴躁不是人間正道。只有對人坦誠,對事謹慎,才能成為真正收獲掌聲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