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對學生主動性的分析和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暗示,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於最佳狀態,使學生對地理事物、特點、規律、原理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總結,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
課堂提問是壹門藝術,好與不好,合時宜與不幸,往往會影響壹堂課的成敗。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註重有效教學的“提問藝術”。
首先,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清晰具體
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和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如果問題模糊籠統,會使學生難以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難以得到正確的答案,從而影響教學。因此,在提問時,要緊扣教材,把握“清晰具體”的原則,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的要點,把握探索人地關系的度。
比如在“法國”的教學中,可以先提出關於法國領土構成的問題:法國領土由多少部分組成,位置關系是怎樣的;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和地圖引導學生自主看圖,然後通過合作討論分析得出結論:“法國的版圖由西歐大陸和科西嘉島組成,在大陸以南的地中海中”;其次,可以再次提出:比較法國和英國、德國的面積,可以得出法國是西歐最大的國家;引導學生對比所學內容,讓學生明確得出“法國是西歐最大的國家”的結論,加深對法國領土的理解。甚至,老師可以通過“法蘭西的大綱有什麽特點”、“法蘭西領土的四條邊界”等問題,利用直接暗示加深學生對法蘭西領土的理解。
地理課上,問題越清晰具體,教學過程就會越順暢。這樣,既能穩定學生情緒,增強學習信心,又能為教師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是適度的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基礎和教材要求,提問要緊扣學業情況,適當打分。問題過於簡單,只有“是,不是”或“對,不是”之類的回答,無法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反而會產生不經思考就附和聲音的不良現象,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壹方面,如果問題太難,超出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就會失去思考的基礎,這當然不利於課堂教學。
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必須了解課堂提問的“適度原則”。也就是說,提出的問題不僅需要學生獨立思考,而且是力所能及的。這樣,在“提問、思考、回答、鼓勵”的持續模式下,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思考力都能被激發出來,學生也能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
當然,根據不同學生的感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註意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角色,尋求知識的真諦。對於太難的問題,可以設計壹些小步驟來設問。設計語言應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答案的內涵和外延要明確。
比如,在講“南極”時,老師可以先展示風景圖片“南極冰蓋和企鵝”,並問學生:請告訴我圖片中的動物是什麽,圖片中的風景是什麽,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征是什麽。學生回答:圖片中的動物是南極洲的象征——企鵝,圖片反映了南極大陸氣候寒冷、冰雪覆蓋的自然景觀。然後問壹個簡單的“跳題”:誰知道我們生活中用到的重要礦物是什麽——煤?同學們可以很快回答:古老的森林。老師進壹步聯系“南極”提問:大家想想南極大陸目前的自然條件能否形成大森林?學生很自然的回答:南極大陸現在冰雪覆蓋,氣候寒冷,不可能形成大森林。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南極大陸煤炭和碳資源圖”提出新的問題:科學家在南極大陸發現了大量的煤炭資源。這證明了什麽?這種現象的形成有幾種可能。經過層層引導,老師壹直在引導學生用容易思考的“小問題”去思考這個“大問題”。學生們對這個新問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同學說:這種現象可以說明南極大陸曾經有非常豐富的森林資源。有同學站起來說:從南極大陸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來看,它不可能形成大森林。
在這樣的氛圍下,老師自然可以靈活運用“啟發式提問”讓學生思考。“那麽,這大量的煤炭資源是怎麽形成的呢?同學們還記得,在七年級上冊“海陸變遷”壹節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世界上的海陸分布並不是固定的,今天的海陸分布是陸地不斷漂移的結果。”因此,學生們明確表示,南極大陸可能曾經位於溫暖地區,現在的煤炭是由那個時期的森林資源形成的。
看這樣的字典地理課,老師的課堂提問輕松得體,跌宕起伏安排合理。只有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配合,課堂氣氛活躍,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第三,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學會“用心聽”
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活力,還會幹擾課堂教學,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如果妳用瑣碎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用只有壹個答案的問題把他們引向同壹個方向,學生就會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的方向。這種充滿了問題、談話、提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占用了學生閱讀、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有效的提問需要保持問題的開放性。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要學會傾聽他們的回答。真正有效的問題只是用心聽。壹旦學生主動學習,老師的職責就從教學和提問變成了傾聽和引導。善於傾聽的老師,總能把學生的聲音變成有效的教學資源。認真聽講,要求老師提問後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等待時間,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及時反饋。關鍵策略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在等待,願意傾聽學生的意見。
四、有效的課堂提問要註意三個時期的針對性。
根據其功能和時間,課堂提問可分為三類:課前提問、課間提問和課後提問。作為有效課堂教學的壹個組成部分,“課前提問”和“課間提問”這兩種提問形式也有壹些需要註意的事項。
1,課前提問要起到承前啟後,引入新課的作用。
課前提問用於復習上節課所學知識,檢查學生掌握情況,起到承上啟下、引入新課的作用。課前提問要註意以下幾點:1)突出重點。設計的問題應該是上節課所學內容的重點知識。2)避免死記硬背。雖然有些知識不可避免地需要記憶,但教師需要指導記憶方法。3)承前啟後,推陳出新。復習完舊知識後,設計題要自然地轉移到新知識上,這就需要最後壹道題設計的別出心裁,這樣才能起到承前啟後、引入新課的作用。
2.課間提問要起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作用。
課間提問的目的是減緩學習進度,讓學生消化吸收,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能起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作用。課間題型設計要註意以下幾點:1)題型不要太難,也不要太簡單。在設計這類問題時,要註意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要讓學生覺得老師提出的問題與已有的知識有內在聯系,不能直接從自己的記憶信息中拿出答案。需要壹番苦心思考才能找到隱藏的結論。當他經過思考得到正確答案後,會興奮激動,覺得老師教的知識有用,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激情去好好聽課。2)問題應該是知識的深化和延伸,不能簡單重復。比如,聊完法國,問“法國的首都是哪裏?首都的功能是什麽?學著看課本是可以的,沒有意義,但是浪費時間。如果設計成以下形式,效果會更好:為什麽法國首都巴黎被稱為藝術之都?學生需要真正了解藝術之都,仔細讀圖才能得到正確答案。這樣,我們不僅復習了剛剛學過的知識,而且加深和延伸了知識,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感受到了學習後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實踐表明,有效的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了解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能夠掌握“清晰具體”的提問原則,把握課堂提問的“適度”原則,以“專心聽講”的態度與學生交流,就能真正實現壹堂地理課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