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對癥下藥是什麽意思?

對癥下藥是什麽意思?

對癥下藥比喻對事物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

解釋:癥狀:癥狀;用藥:用藥。醫生根據病人的癥狀用藥。比喻對事物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

來源:《三國誌·魏誌驊傳·陀》:“臣倪洵、李嚴止頭痛體熱,同痛。他說,‘如果妳尋找現在,妳會流汗。’或者難有不同,說‘求外實而延內實,故宜區別對待’。也就是說,每壹種藥,都有明丹和升丹。"

他可能會利用這種原始的集體力量,給後代的松懈和不適對癥下藥。★朱自清《聞壹多先生如何走中國文學之路》。

他可能會借用這種原始的集體力量來減輕後代的松懈和不適。(朱自清《聞壹多先生如何走中國文學之路》)

齋藤優子語文課第41卷:“克己自衛,就是抓住病根,對癥下藥。”

壹直在心裏:“世界上沒有不治之癥。如果能對癥下藥,沒有理由不治。”

吳晗多寫雜文:“我覺得作家如果能多寫雜文,抓住問題,對癥下藥,就能改進作品,提高作品效果。”

故事:

東漢末三國初,封建主混戰,水旱災害,疾病盛行,百姓水深火熱。當時有個醫生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好。他從小就熟悉古典文學,尤其是醫學。無論什麽不治之癥,到了他那裏,大部分都會治好。華佗壹生同情勞動群眾,四處奔走,解除人民疾苦。他被尊稱為“神醫”。

華佗的醫術非常高明。相傳他發明了體外擠壓心臟的方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最突出的是發明了麻醉病人的酒和麻沸散。麻風散發明之前,因為沒有麻藥,所以每當有剖腹手術或者截肢手術的時候,傷病員都受不了手術的痛苦,有的暈倒,有的抽搐,叫爸爸媽媽的恐怖不堪!為了減輕傷病員的痛苦,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做了很多實驗,最後發明了麻沸散,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擴大了外科治療的範圍。

當時華佗已經可以進行腫瘤切除、胃腸縫合等外科手術。傳說有壹次,壹個拉車的人突然彎了腳,捂著肚子痛得大叫。過了壹會兒,呼吸微弱了,喊疼的聲音也漸漸淡了。馬上做了切脈診斷,斷定病人患的是腸癰。當時沒有特效藥。華佗立即用酒給病人服了“馬飛散”,麻醉後,給他做了手術。經過治療,患者在壹個月左右康復。

華佗的神奇之處在於,除了發明麻沸散,他還能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和服藥。壹天,國家官員倪洵和李炎生病了,他們壹起去華佗看病。兩個人的感覺都壹樣,頭疼,渾身發熱。華佗對他們進行了仔細的診斷,卻給了他們不同的藥。倪迅和李燕很奇怪:“我們是壹個條件。為什麽我們吃的藥差別這麽大?”華佗是不是虛名,只會虛張聲勢?"

華佗看出了他們的疑惑,問:“妳得病之前是做什麽的?”

倪迅回憶說:“昨天吃完飯回來就覺得有點不舒服,今天又頭疼又發燒。”

“好像昨天沒蓋被子,感冒了。”李燕回答道。

“沒錯。”華佗解釋說:“倪洵昨天因飲食不當而頭痛體熱,應該影響到胃;李燕感冒發燒是外感風寒引起的,要出汗。病的表面都差不多,但是倪迅吃壹點藥就好了,但是李燕需要借藥調動自己的機能才能恢復。處理方法應該是不壹樣的!"

倪和李認為華佗說的很有道理。回去吃不同的藥,第二天病就好了。

當時曹操壹直患有頭風病。工作緊張的時候就頭疼,疼的難以忍受。他聽說華佗的醫術高明,就邀請了華佗。華佗打了幾針,頭疼就好了。所以曹操給他留了個醫官,讓他可以隨時治療。

華佗雖然樂於助人,待人熱情,但也不願意壹直和曹操在壹起,單獨對待曹操。於是借口回家探親,去拿了點藥。回國後,他致信曹操,說妻子病重,壹時半會兒回不了許都。

曹操派使者到喬縣調查,發現華佗在說謊。這惹惱了曹操,他在許都逮捕了華佗。他認為華佗故意違抗他的命令是嚴重違反法律的,所以他下令處死華佗。

後來人們根據華佗治病的方法,衍生出“對癥下藥”這個成語,多指根據客觀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妥善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