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草書鼻祖是誰?

草書鼻祖是誰?

草書沒有祖先,比較著名的人物如下:

1,張智

生年不詳,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他出生於敦煌酒泉(今甘肅),擅長曹彰。在那之後,他改掉了舊習慣,保存了曹彰的點畫和繪畫,成為了壹名“現代草”。稱他為“學崔(Ji)。字體壹筆而成,偶有間斷,但葉脈是連續的,甚至葉脈之間也是相連的。”三國書法家單薇稱他為“草聖”。晉王只將中、張推至漢魏書法之首,其余皆不盡如人意。它對後世王羲之和王獻之的草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芝勤練書法的精神成為歷史上的壹段佳話。魏恒《四體書》中記載:張芝“衣帛在家,必寫而後練(煮染);臨池學書,池水盡。後人將書法稱為“臨池”,即由此而來。妳曹有“草聖”的美譽。當時,人們對他的墨跡甚至愛惜到了“留下每壹寸紙張”的地步。評價挺高的,尤其是草書。張芝書法的原創作品很少。只有宋代的《淳化亭帖》載有張芝的兩卷五帖。這些是真品還是贗品眾說紛紜,現在還很難下定論。

2.王羲之

(303-361年),漢族,字少齋,祖籍臨沂(今山東),後遷居殷珊(今浙江紹興)。他是右軍將領,看了壹下內史。他是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也非常擅長書法。人們稱他們為“二王”,另壹個兒子王凝之是右軍將軍,被稱為“王右軍”和“王會吉”。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姑母帖》、《快雪晴帖》、《悼亡帖》、《行書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仿而手追,博采眾長,熔於壹爐,創造了“天成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3.王獻之

(344 -386),東晉書法家兼詩人,字,山東臨猗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王羲之第七子。為了與後世書法家王敏相區別,人們稱之為王大靈。他還與父親被稱為“二王”。王獻之從小就跟著父親練習書法,他很有抱負。後來,他把張芝當成了壹個整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他在楷書和隸書方面也有很深的基礎,因為唐太宗不太欣賞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沒有他父親的那麽多。傳世名作《十三行洛神賦》又稱“十三行玉版”。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繼承家風,但並不墨守成規,而是又有所突破。在他代代相傳的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繼承和獨辟蹊徑的痕跡。前人評價王獻之的書法是“丹雪中舞春燃,春日龍躍”。精確而巧妙,超乎想象。他的筆,從‘內拓’到‘外拓’。他的草書更值得稱贊。於卓曾說:‘草書承漢代張芝之傳,妙不可言,妙不可言,只是官奴。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和《中秋帖》,均仿唐代。他的《鴨頭丸帖》是壹幅草書,絹本* * * 15字。清代吳其楨在《書畫誌》中高度評價此帖,稱:“(此帖)書法飄逸挺拔,驚艷自然,是至高之品。他的《中秋帖》為草書,有* * * 22字,面貌壹新,並有壹片羽紀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其列為“國寶”。他還創造了“壹本書”,將他父親從上到下不相連的草變成了相連的草,通常是壹個連貫的數字,因其英雄和壯麗的書法而受到世人的重視。像他的父親壹樣,王獻之對書籍的學習並不局限於學習整個學科,而是很貧乏。因此,我們可以在“集眾家之長,集眾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獨特的風格。最終,他取得了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代米芾的《中秋帖》。從後晉到梁朝的壹個半世紀裏,他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王羲之。直到唐代,唐太宗極力推崇王羲之而貶低王獻之,壹些書法評論家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不如他的父親王羲之。但宋代書法家米芾主要學習王獻之。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認為張旭、懷素的“狂草”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來的。

4.孫郭婷

孫,生於648年,卒於703年,字誠之。關於他的籍貫有兩種說法:壹種是劉晨(今河南開封);說是富陽(今杭州西南)人。壹般來說,他叫富陽,但他自稱吳軍(今江蘇蘇州)。陳子昂為他寫了壹篇墓誌銘,說他“四十歲時去見國王,受到了批評。”他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人,曹佑威是正式的右後衛,他參軍並帶領政府職員參軍。他擅長書法和書法理論。他可以自由書寫,而且他真的擅長草書。草書教“二王”。“如果妳用筆,妳的力量就會被折斷”(《斷書》),如“丹崖絕對是溝壑,而妳的筆卻是堅定的”(湯唯續《續書》)。擅長草書尤其擅長用筆,但還是好奇。他還擅長臨摹古帖,往往真假難辨。唐高宗曾經說過,法院的小字足以混淆文字並提供它們,其生動性是顯而易見的。陳子昂的《祭日錄》說:“袁常死,不傳,君遺漢,代同。”將孫樞與魏國的鐘繇相比較,可以看出孫氏的書法造詣很高。郭婷也是壹位書法理論家,他撰寫的《書譜》贏得了書法的旨趣。至今已成為學習草書的典範。宋高宗評論說:“樸樹的土匪專用詞很華麗,既有草又有法。“可以看出,這本《書譜》不僅書法豐富,而且文中有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可以說是書文並重的典範。孫書法上追“二王”,旁采,合二為壹,各抒己見。他的筆法規範,法度宏大,有魏晉遺風。

5.張旭

張旭,出生於吳軍(江蘇蘇州),出生於高波和紀明。最初,他是常熟的壹名指揮官,後來他成為金吾的長期官員,被稱為“張長史”。他的母親陸是初唐書法家的侄女,也就是虞世南的孫女。魯的書代代相傳,這在歷史上是著名的。張旭灑脫、大方、出眾、有才華、有學識。杜甫與李白、何張之交好,被列為“飲酒八仙”。他是壹位極具個性的草書大師。因為他經常喝醉,他呼籲瘋狂行走,然後寫壹本書,甚至用頭發蘸墨水寫作,所以他有“張店”的綽號。懷素繼承和發展了他的筆法後,他也從草書中得到了自己的名字,並將其稱為“喝醉”。唐文宗曾經寫過壹封信,把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作為“三絕”。他還寫詩,與何、張、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君子”。張旭的書法始於張芝、二王,以草書為最高成就。史稱“草聖”。他本人以繼承“二王”傳統為榮,字寫得很好。另壹方面,他模仿張芝的草書藝術,創造了壹種瀟灑莫測的狂草,令世人震驚。據傳說,他看到公主與丈夫爭吵,他聽到了倡導並獲得了筆法的意義;我在河南葉縣時,喜歡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因此得了“草神”之稱。顏真卿兩次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壹個純粹的藝術家,他把自己的情感傾註在點畫中,沒有人觀看,他像壹個瘋子壹樣陶醉。傳世的有《肚子疼帖》和《詩四首》。

6.懷素

懷素(737 ~ 799)是唐代書法家。常用姓錢,字藏真相。他是湖南省零陵縣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卒於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因出家為僧,史書上稱他為“零陵僧”或“石長沙”。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被稱為“狂草”。他的筆圓潤有力,使其轉動如環,奔放流暢,與張旭齊名。後世稱之為“張店吃素”或“酒醉”。可以說它是壹門古典浪漫主義藝術,對後世影響深遠。他還會寫詩,與李白、杜甫、蘇洵等詩人都有交往。善於飲酒,每當酒興起時,不顧墻壁、衣服、器皿,恣意揮灑,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是張芝和張旭寫的。總經理在讀書評論中說:“懷素草書,在電的幫助下,隨意改變”,宋和朱的持續圖書中斷將懷素的書列為壹個精彩的產品。評論說:“壯士拔劍,諸神之色動人。”懷素從小聰明好學。65,438+00歲時,他突然想家了,父母也攔不住他。他在《自傳帖》中開門見山地說:“懷素住在長沙。他是個年輕人,以佛為業。禪後,他相當喜歡寫作。”他刻苦學習、刻苦練習的精神令人驚嘆。因為買不起紙,懷素找了壹個木板和圓盤,用白漆塗上去寫字。後來,懷素認為漆板光滑,不易著墨,於是在寺廟附近的荒地上種了壹萬多株芭蕉。芭蕉長大後,他摘下它的葉子,鋪在桌子上,並朝柱子揮揮手。因為懷素沒日沒夜地練字,老芭蕉葉被剝了,小葉舍不得摘,所以他想了壹個辦法,拿著筆墨站在芭蕉樹前,給新鮮的葉子寫字,即使太陽像煎鍋壹樣照在他身上;刺骨的北風吹裂了他的雙手和皮膚,但他仍然堅持不懈地練習書法。他不停地寫壹個又壹個地方。這就是著名的懷素芭蕉書法練習。在《長安懷素》的名氣中,贊美他草書的詩多達37首。他的草書有自傳體筆記、苦筍、吃魚筆記、聖母筆記、書上隨筆、草上千篇、草上千篇、四十二章、千字文、藏真筆記、七種筆記、北庭草筆等。其中“魚貼”極其瘦弱,骨骼力量強大,謹慎而冷靜。然而,《自敘帖》這本書卻因其與《吃魚帖》不同的心境而充滿魅力。真的很奇妙。米芾《海嶽書評》:“懷素似壯士揮劍,神采動人,進退卻迂回。”唐代許多詩人都稱贊它,如李白有的草書歌曲,懷素大師曼吉的草書歌曲。

7.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本名魯直,晚號浮翁,又名黃張羽,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是江西詩派的創始人。擅長寫作、詩歌,尤其是書法。詩風奇疏硬,難以革除粗鄙之習,創壹代風氣。早年為蘇軾所知,與、晁、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詞與蘇軾並稱為“蘇黃”,並有《黃先生在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的《古琴趣事》、《黃先生詞》。詞風流豪邁,接近蘇軾,是江西詩派的鼻祖。主要墨跡有《宋風閣詩》、《華嚴書》、《敬服伯祠》、《都席》、《李白追憶似水年華詩》和《哭準賦》。書評見《金綸書》、《論書》、《何晴方》、《石鼓唐書畫集》。黃庭堅是“蘇門四士”之壹。他的詩和蘇軾的詩壹樣著名,他被稱為“蘇黃”。他的詩歌風格奇特、單薄而堅硬,他強烈拒絕貶低庸俗的習慣。開創壹代風氣,做江西詩派的鼻祖。書法精湛,與蘇、米、蔡並稱“”。詞與秦觀齊名,但藝術成就不及秦觀。晚年與蘇軾交遊密切,詞風疏淡,感情深厚,豪放飄逸,時而出彩。有《山谷詞》。黃庭堅書法最早由宋代周嶽學習。後來,黃庭堅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並受到焦山“義和銘”風格的啟發,形成了自己的草書風格。黃庭堅的大字行書簡潔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壹個字都有壹些誇張的長畫,他盡可能地將它們發送出去,形成了壹種全新的中宮合四邊發散的方法,對後世影響很大。結構上明顯受懷素影響,但節奏上與懷素完全不同。在他之前,圓和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在字的結構上極其危險,在構圖上極富創造性。他經常使用移位的方法來打破詞與詞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它具有特殊的魅力,並成為北宋書法界的傑出代表,與蘇軾壹起成為壹代書法風格的先驅。後人所謂的宋代書法更具藝術性,即改變了書法風格和結構,追求書法的意境和趣味。草書有李白的《追憶似水年華》和《朱上帖》等。,用華麗的文字和優雅的筆法。在繼承懷素草書的基礎上,體現了黃書的獨特性。

8.董其昌

董其昌是明末著名的畫家、書法家、繪畫理論家和鑒賞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董其昌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於明宗彜崇禎九年(1636)。他被稱為“董華亭”。萬歷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華亭(上海松江)人。壹個上海人(上海在唐代是華亭縣,清代屬於松江府。華亭、雲劍、松江、上海和婁縣都是壹個地方)。董的書法在草書中是最高的。董其昌雖然處於趙孟頫和文徵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並沒有受到這兩位書法大師的盲目影響。他的書法融合了晉、唐、宋、元的書風,自成壹家。他的書法風格飄逸空靈,清雅自足。筆觸優雅而質樸。用筆準確,始終保持正面,很少有筆沈郁呆滯;在章法方面,字對字,行對行,分支布局,疏密對稱,力求趕上古法。用墨也很有講究,幹濕並用,妙不可言。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古法集大成之作,“六體”“八體”皆在他之手下精進。當時它“名揚海外,大小短小,流傳民間,爭搶珍寶。”(《明史·文遠傳》)。直到清朝中期,康熙和乾隆都將董書視為宗法制,並對其推崇備至。他們甚至親自抄寫董的書,經常列在座位的右邊,早晚都看。康熙曾寫長跋贊其墨:“華亭董其昌書法殊異。它的典雅和圓潤流行於楚莫之間,這是許多學者無法企及的。每次妳不小心,妳都會是獨壹無二的,比如微風吹過和魏雲纏繞,這是相當自然的。品味其結構字體,皆源於金人。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王文誌稱董其昌的書法為“書家之傑作”。謝昭稱之為“合作之筆,往往前所未有。“周誌士說他“六體八法,所向披靡,超越蘇聯,入於米中,而風采卻在出神入化的狀態”。

9.王鐸

王鐸(1592—1652)有壹個詞的意思。清朝入關後,他被授予禮部尚書、官鴻文學院學士,外加少保親王,順治九年病逝於家鄉。南京,斧王,稱為等待東亭大學。入仕為大學士,並擔任禮部尚書。多的博學是如此古老,以至於他在詩歌和散文中工作。山水畫氣勢磅礴,很少有摩擦。他們充滿了淡淡的染料,淡淡的顏色,沈重而豐富,他們的興趣是不同的。山水花草樹木竹石都收在書裏。王鐸在詩書畫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書法,被世人稱為“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被譽為明末“南、東、北三王”。他的書法不落俗套,輕松自如,但卻充滿了行雲流水的自由和力量。王鐸擅長草書筆法,蒼勁灑脫,酣暢淋漓。戴在《王鐸草書後記》中說:“狂草書,絕思事情。而魏晉時期的風馬牛不相及,使他異常快樂和勇敢,這是趙、董二代所不能及的。”他的墨跡世代相傳,許多書法帖、信劄和碑文都是用石頭刻成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竹山園帖》和《郎華亭帖》。他的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很受歡迎。王鐸的書法受到日本人的極大贊賞,因此發展成為壹個名為“明清調”的流派。他的《山園帖》傳入日本,轟動壹時。他們認為王鐸是第壹流的書法家。提出“晚王(王鐸)勝早王(王羲之)”的觀點

富山10

傅山,明萬歷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歲)山西陽曲(今太原)人。他是明末著名的學者、書法家、詩人和醫生。傅山出生在壹個書香門第,他的祖先有許多文學名字,但到了他的父親,他的家庭開始衰落。傅山是三兄弟中的老二。哥哥和弟弟都是普通人,但傅山從小聰明,對博文記憶力強,勤奮好學,善於思考。他繼承和發揚家學,著有《霜與紅龕》40卷。在詩歌、寫作、書法、繪畫等方面,傅山都善於學習和巧用,並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清初的儒家中,他的廣博知識和巨大成就無人能及。傅山的書法被譽為“清初第壹書家”。他的書法是趙孟頫和董其昌的初學者,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他的《上蘭五龍洞園記》作於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與宋人的《上蘭五龍洞園記》並無二致。鄧散木在《臨池西洋》中說:“傅山的小楷是最好的,極具古拙特色,但他的作品不多。他壹般用草書來回答人們的要求,但他的草書沒有壹點俗氣,它的外表優雅而內涵頑固,就像他的人壹樣。”他的文筆很好,文筆中有很多對聯和大字單,都是端莊渾厚的。他總結的經驗是“寧拙不聰明,寧醜不諂媚,寧支離不圓滑,直截了當而不安排”。他以大草的形式寫草書,增加了連冕的線條和組合,使其更加豐富和富有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