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關於孟子的信息

關於孟子的信息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本名柯,字(待考,字或子舉)(出版社:車,古文;玉,這個字。車和音屋,因此,玉子、子車、子爵都是孟子的話)。戰國時期,魯是魯國卿父親的後裔。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是《孟子》的作者。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學大師。他被稱為“亞洲的聖人”,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名柯,字,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約公元前372-289)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儒家的唯心主義學派。政治上,他主張法先於王,仁政;在理論上,他推崇孔子,抨擊楊朱和翟墨。孟子據說是魯的貴族的後代。父親叫激動,母親叫鄒。中國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壹,是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弟子。他是散文集《孟子》的作者。孟子小時候喪父,家境貧寒。他在子思(孔子的孫子)讀書。完成學業後,他遊歷了齊、宋、滕、魏、魯等國,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歷時20余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回、比物廣”,沒有得到貫徹。最後,他隱退講學,和他的學生們壹起“作詩作序,著書立說,闡述仲尼的意思,寫了《孟子》七篇”。孟子的出生大約在孔子去世(公元前479年)前壹百年。

關於孟子的卒年,由於史傳未載,眾說紛紜,其中《孟氏宗譜》所載之卒年為周四年(公元前372年),卒年為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為多數學者所采納。

漢代以前的古籍中沒有記載《孟子》的字號,但魏晉以後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字號,如子車、子爵、玉子等,後人可能會附上,但未必可信。

孟子原是“魯國三桓”後,父親姓姬,母親姓桀。孟子的遠祖是時,是魯國貴族,由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含辛茹苦把他撫養成人。孟母非常嚴厲,他的“孟母三遷”、“孟母破織”、“不敢上妻”等故事成為千古佳話,是後世母親教育的典範。《漢詩傳》載有孟母“破織”等故事,《女傳》載有孟母“三動”、“去齊”等故事。

根據趙琪的《列女傳》和《孟子字帖》記載,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教。但從年齡來看,似乎不可思議。“歷史記載。《孟子·荀卿傳》說他是“壹個有教養的人”,這是可能的。有壹種說法是孟子十五六歲到魯時拜孔子的孫子子思,但據史料考證,子思早在孟子出生前幾十年就去世了。所以,按照《史記》的記載,說他是子思大師是比較可信的。就連孟子自己也曾說過:“不做孔子的弟子,只能做壹個私學者。”(《孟子·離婁下》)不管孟子是否受到子思的影響,他的學說確實受到了子思的影響。因此,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壹派,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儒家的孟思學派。(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第四代弟子,曾子的第二代弟子。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聖人,孟子是次聖人。孟子和孔子合稱為孔孟,多數人稱為“孔孟”。

孟子曾經效法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但當時並不為各國所接受,後隱退與弟子著書立說。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論被編入《孟子》壹書中,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

孟子的文章口若懸河,氣勢磅礴,善於論證,邏輯嚴謹,機智犀利,代表了傳統散文寫作的巔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了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之壹。《漢書·楚原列傳》說:“孔子死後,許多人寫文章。只有蒙克...通古今,其言已補天下。”但是孟子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並不是很高,甚至有壹首打油詩諷刺孟子:“為什麽隔壁有很多雞?”乞丐有過兩個老婆嗎?時興有周皇帝,為什麽談?" [2]。自中唐韓愈撰寫《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壹繼承儒家道統的人物以來,出現了壹場孟子的“升級運動”,孟子及其著作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孟子第壹次被納入科舉考試。元豐六年(1083),孟子第壹次被正式封為“鄒國公”,次年被批準享受孔廟。後來孟子被提升為儒家經典。南宋朱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實際地位甚至高於五經。從元朝到順元年(1330),孟子被封為“亞聖公”,後來又被稱為“亞聖公”,地位僅次於孔子。明代朱元璋編《孟子節》,刪去了《孟子》中的章句,如“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賊之人謂之夫,未聞殺君子”。朱元璋曾說:“今天就饒了這老頭吧!他還告訴世人,孟子的許多言論“不適用於朝臣。”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第二天,錢塘試圖勸阻。此外,天庭的文官也起到了衛星黯淡的作用,於是朱元璋又頒布了壹道敕令:“孟子據理反對異端,說是他發明了孔子辟邪之道,享受如初”,恢復了孟子在文廟的待遇。[3]越南學者張在他的文章中說:“對於壹個士大夫來說,堯舜之道不是,孔孟之道不是寫出來的。”《孟子》壹書是孟子及其弟子* * *《孟子言論匯編》,記載了孟子的語言、政治主張(仁政、王霸之辯、民本、尊君是非、重民輕君)和政治行動,是儒家經典。他的理論起點是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傳世的《孟子》有七篇十四卷:《梁惠王》上、下篇;《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高姿”上下起伏;上下“敬業”。

但我們研究《孟子》時可以看到,所見的君子,如梁、梁、、鄒穆公、、魯等,都被稱為謚號,很可能不是孟子自己所為。還記得孟子的弟子樂正子、龔、吳祿子都叫《子》,肯定不是孟子的作品,其編纂者很可能是孟子的弟子。這本書寫於戰國中期。

南宋時,朱將《孟子》、《論語》、《大學》和《中庸》合稱為“四書”。《孟子》是四書中最長最重的,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壹直是科舉考試的必考部分。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逝,母親守節,沒有再嫁。起初,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和鄰居家的孩子學會了像大人壹樣跪拜哭泣,玩了壹場喪禮遊戲。孟子的母親壹看,皺了皺眉頭:“不對!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孟子的母親帶著孟子去趕集,住在宰殺豬羊的地方附近。到了市場,孟子和鄰居家的孩子了解到商人做生意,宰豬宰羊。孟子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皺了皺眉頭:“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所以他們又搬家了。這壹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個月夏歷初壹的這個時候,官員們都要去文廟,跪拜,禮貌相待。孟子看到什麽就學會記住什麽。孟子的母親滿意地點點頭,說:“這就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

後來,人們用“孟母的三個動作”來表明,人們應該接近好人,以學習良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可以改變壹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子被教導

孟子的妻子壹個人住,孟子的人都看著她,對她母親說:“婦人無禮,請妳走。”媽媽說:“為什麽?”曰:“居。”他媽說:“妳怎麽知道?”孟子曰:“吾親眼所見。”母親說:“妳無禮,不是女人。”“不是有雲李嗎?會上手,問救哪個。當妳去上課的時候,妳的聲音會提高。看人,看人。不要藏著掖著,毫無準備。今天妳去壹個私密的地方,人都是沈默的,讓人看了。是妳的無禮,不是女人的無禮。”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找女方。——引自《朝鮮詩歌傳》

孟子的妻子獨自壹人在屋裏,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樣,就對母親說:“這女人無禮。請允許我和她離婚。”孟母說:“這是什麽原因?”孟子曰:“她蹲於地。”孟母問:“妳怎麽知道?”孟子曰:“吾親眼所見。”孟母說,“這是因為妳不禮貌,而不是因為女人不禮貌。《禮記》上不是說,要進門的時候,要先問房間裏是誰;即將進入大廳時,首先要大聲宣布,讓裏面的人知道;當妳進入房間時,妳必須往下看。《禮記》這樣說,是為了不讓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現在妳去妳老婆休息的地方,進屋也沒有噪音,人家也不知道,妳就能看到她蹲在地上。這是妳不懂禮貌,不是妳老婆不懂禮貌。”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意識到自己錯了,從此不敢再提休妻的事。周烈王死於公元4年(公元前372年)。

孟子大概就是這個時候出生的。

周先旺12魏惠王13韓昭侯6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十五歲左右,是子思的弟子。

周先旺17秦孝公10年前(公元前352年)。

孟子二十歲左右,想和妻子離婚。

周先旺醜37年(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鄒,回答鄒穆公的問題。

周先旺三十八年,庚寅年(公元前331年)

孟子住在平陸。

辛卯於周先旺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

孟子來到中國,訪問了仁濟。

孟子在鄒,與吳祿子、曹三人對答。

周先旺四十年,齊威王壬辰二十八年(公元前329年)。

孟子四十三歲左右,第壹次到這裏。

齊襄公子楚來見孟子41年30年宋1年妯娌(公元前328年)孟子故裏與論辯。

孟子勸齊王向他進諫。

孟子和張狂交了朋友。

孟子離開齊國去了宋國。

周先旺四十二年,宋度過了的第二年(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在四十三年,宋死於元末三年(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代遇到了滕國太子。

遊說路上的孟子與宋代勾踐

元後44年宋4年秦13年(公元前325年)。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在四十五年,梁死於11年的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鄒,派朋友來問喪事。

鄒至騰的《孟子》實行仁政。

周先旺,孟子的故鄉,山東鄒城,魏惠王後46年12年齊威王後34年(公元前323年)。

孟子與農民陳相辯論。

1年15年37年辛醜(公元前320年)。

梁的“厚財薄禮”呼喚賢能之士。

孟子遇見梁時,年約五十二歲。

孟子與周效論做官

沈州2年元16 1年仁陰(公元前319)。

孟子與公孫醜論短喪。

沈州王曦梁3年魏襄王1年齊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五十四歲左右,見梁襄王。

孟子在範遇到了齊王。

孟子至齊,答問。

孟子的“四十而不動心”說

沈州王曦梁5年王艷魏5年伊斯(公元前316)

孟子出去絞死滕文公。

沈州6年14陸10 5年丙午(公元前315)。

魯要看孟子墓,看孟子回齊,要和商量安葬他母親的事。

齊宣王要求孟子斬嚴。

周赧王3年齊宣王8年楚懷王17年姬友(公元前312年)燕人反叛齊國,齊宣王說“我以孟子為恥”。

孟子的“我把妳當寇看”說

孟子和淳於髡爭論不休。

孟子六十歲左右,從齊國辭職。

孟子遇宋,遇世秋。

周赧王二十五年,辛卯年(公元前290年)。

《孟子》就是在這個時候編的。

周赧王·任申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死於此時,與順發在畝,傅說在板樓,膠在魚鹽,關彜在秀才,孫帥在海,百裏在城。所以天降大任,人必先苦其心誌,苦其筋骨,餓其身,空其身,亂其行。因此,耐心讓他們受益匪淺。人是不變的,然後才能變;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色簽,音發,然後隱喻。壹個國家,如果國內沒有大臣和足以輔佐國王的賢士,往往會有鄰國覆滅而外國不與之匹敵的危險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妳就知道悲傷足以使人活著,享樂的輕松足以使人死亡。

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

沒有圓規和尺子,孟母不能正確地畫正方形和圓形。

(2)對,然後知道輕重;度,則知長短。

翻譯有了分量,才能知道分量;量壹下,就知道長度了。

(3)人不做也能有所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人只有不做,才能有所作為。

(4)世上雖有易生之物,若暴壹日,寒十日,則無人能生。

即使有壹種植物最容易生長,但如果它幹燥壹天,冷凍十天,任何東西都不能再生長。

(5)尖了就慢了。

前進得太猛的人會退得太快。

(6)心之官,思之所想,得之所至。不思考就不行。

心的器官功能在於思考,只有思考才能獲得,沒有思考是無法獲得的。

(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因煩惱而生,因沈迷快樂而死。

(8)只有仁者才應該身居高位。為人不厚道,身居高位,就是將其惡傳播於大眾。

只有品德高尚、仁慈的人才應該處於主導地位。如果道德低下的不道德的人處於支配地位,他就會把自己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無情,不護四海;諸侯不仁,不護國;卿大夫無情,不護祠堂;庶人是無情的,他沒有保護他的四個身體。

天子不能仁者,不能守其天下;諸侯不能仁政,不能保國;卿和大夫不能“仁政”,所以不能守他的祠堂;凡夫不能“仁者”,故不能保身。

(10)君主仁慈,所向披靡。

壹國之君愛仁,則天下無敵手。

(11)省刑,薄收稅,深耕。

減少懲罰和稅收,讓人民努力工作,早點除掉臟草。

(12)仁者無敵。

仁者無仇。

(13)壹個五畝的房子可以做桑樹,五十個人可以穿衣服穿絲綢。雞、海豚、狗都是家畜,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七十個人可以吃肉。百畝地,不抓住時機,壹家幾口都能餓著。真心希望教團教子孝順,獎者不放在路上。

每家給他五畝地,周圍都是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可以有絲綢棉襖穿。雞、狗、豬等家畜,只要不打亂它們的繁殖期,就會有肉吃。如果壹戶人家給他100畝地,不打亂它的季節生長規律,那麽壹戶幾口人就能吃飽飯。辦好各級學校,用孝順和愛兄弟的原則反復開導。然後,頭發花白的老人會被別人攙扶著,不會擡著頭,背著東西走在路上。

孟子(4張)

(14)易土地,薄收稅,人能致富。

搞好農業,減少稅收,可以使人民富裕起來。

(15)任軍毫不留情;君義,皆義;鄭君,莫征。

君主是仁慈的,沒有人是不仁慈的;君主主義,沒有人是不公正的;君主是對的,誰也沒有錯。

(16)人開心就開心;人有其憂,人有其憂。

壹個以民之樂為己之樂的君主,民也會以君之樂為己之樂;壹個以民之憂為己之憂的君主,民也會以君之憂為己之憂。

(17)仁是榮耀,不仁是羞辱。

王公大臣實行仁政,就有榮耀;如果妳行為不人道,妳將蒙受恥辱。

(18)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沒有恒心,就會為所欲為。

有壹定產業收入的人有壹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壹定產業收入的人不會有壹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如果沒有壹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麽事都幹得出來。

(19)爭地殺人;為城而戰,殺人奪城,這種所謂的率地而食人肉,罪不可赦。

爭奪土地,到處殺人;為城而戰,滿城殺人。這是把孟子的地盤拿來吃人肉,死刑不足以贖其罪。

(20)妳臣如手足,則我視妳為心;如果妳把我當狗或馬,那我就把妳當中國人;如果妳視我如糞土,那我就視妳如仇敵。

君主把他的副手們當作他的兄弟姐妹,他的副手們也會把君主當作他們的心腹;君主視臣下為牛馬,臣下也會視君主為路上遇到的普通人;君主視屬下為糞土或雜草,屬下也會視君主為敵人。

(21)魚,我要什麽,熊掌也要什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命是我所欲,義是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

魚是我要的,熊掌是我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獲得,我會選擇熊掌而不是魚。人生也是我要的,義(真理、信仰、正義、有益於大眾的思想和行為)也是我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放棄生命,選擇義。

(22)我老了,人老了;年輕人,年輕人,年輕人。

尊重我的長輩,從而延伸到尊重別人的長輩;照顧妳的後輩,從而延伸到關心他人的後輩。

(23)孟子曰:水不分物,水不分上下。人性之善,甚至勝於水。人沒毛病,水也沒毛病今天老公的水,又打又跳,能讓太長;如果妳很興奮,妳可以在山裏制造它。這是水的本性嗎?它的潛力也是自然的!人可以壞,本性還是好的。

孟子曰:“平淡不分東西。是不分上下嗎?人性之善,猶如水往低處流。沒有人是不友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壹樣。現在在水的另壹邊,用力拍打使它跳躍,它可以比人的額頭還高;攔截使其旋轉,可以停在山上。這怎麽這麽水呢?這真的是外力造成的!人可以讓他做壞事。這種違背他善良本性的行為,本質上和讓水逆著它往下流是壹樣的。”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季節等等都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有利的地理形勢也比不上民心所向,上下壹心。

殺壹個無辜的人,既不是仁,也不是義。

殺死壹個無辜的人是不仁慈的;當妳不擁有它的時候去得到它是不公平的。

(26)有仁的賊叫“賊”,有義的賊叫“殘”。殘賊名曰“壹夫”。殺人沒聽說過,殺國王沒聽說過。

破壞善良的人叫“小偷”,破壞道德的人叫“殘疾人”。這樣的人,我們稱他為“唯壹的丈夫”。我只聽說周武王殺了她的丈夫尹周。我從沒聽說過他作為大臣殺了國王。

(27)聖人在位,全能者在位。

使有德之人占有相當的官職,有才能之人占有壹定的職位。

(28)尊賢使,接君君臨天下。

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優秀的人有官職。

(29)民為重,國為次,君為光。孟子造像翻譯為民最重,其次是土谷神,代表國家,君主最輕。

(30)三裏之城,七裏之國,四面出擊,所向披靡。如果妳在周圍攻擊它,妳會有正確的時間。但是,如果不贏,天時不如地利。

包圍李三內城和七裏外城攻之,必然是天時地利,但不能勝,不如地利有利。

(31)城不高,塘不深,軍不強利,米不多,不如人與和平托付。

城墻不低,護城河不深,兵器盔甲不鋒利,糧食不小,(守城的人)棄城而逃,這是有利地形不如人民團結。

(32)所以說,疆域之民不取邊疆之邊,國家不冒山河之險,天下不占戰爭之利。得道者助多,失道者助少。幫助少的時候,親戚會在壹旁;多幫忙,天下太平。占盡天下之利而攻親,君子不戰而勝。

所以,老百姓不能靠分邊界來約束,國家不能靠山河來鞏固,天下不能靠利器來成就。實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幫助會更多,不實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幫助會更少。幫助的人少的時候,連親人都會背叛;當幫助的人數極高時,全世界的人都會服從。以天下服從的力量去打擊那些會背叛親人的人,所以毫無疑問,不戰而勝。

(33)孟子曰:“天將大任於斯人,故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其體魄,亂其行動,故忍耐而已受益於其無能。”

上天即將把壹個重大的責任降在這樣壹個人身上。我們首先要讓他心痛,讓他筋骨疲憊,讓他饑腸轆轆,讓他皮膚消瘦,讓他窮困潦倒,讓他所做的事情天翻地覆,永遠不快樂。通過這些,我們可以警醒他的內心,強化他的性格,增加他所沒有的才能。

編輯此段落

榮譽成就

歷史地位的確立

子廟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壹,但在宋代以前地位並不是很高。自中唐韓愈撰寫《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壹繼承儒家道統的人物以來,出現了壹場孟子的“升級運動”,孟子及其著作的地位逐漸上升。

《孟子》壹書在漢代被視為輔翼“經典之書”的“傳”,與孔子的《論語》並列。五代時,後蜀之主孟嘗君命人刻《易》、《蜀》、《史》、《李》、《李周》、《史記》、《公羊傳》、《谷亮傳》、《左傳》、《論語》、《孟子》等十壹部經典。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孟子第壹次被納入科舉考試。元豐六年(1083),孟子第壹次被正式封為“鄒國公”,次年被批準享受孔廟。後來孟子被提升為儒家經典。南宋朱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大學》和《中庸》被認為是孔子的弟子曾參和孫子司的著作。這樣,孟子就和孔子及其著作平起平坐了。

從元朝到順元年(1330),孟子被封為“亞聖公”,後來又被稱為“亞聖公”,地位僅次於孔子。

明清時期正式規定科舉八股文題目必須選自四書,要“為聖人代言”。由此,《孟子》成為明清文人的必讀之作。

追求封印與迷失

王朝皇帝的遺璽

宋元豐六年(1083),宋神宗鄒國公。

從元朝至順元年(1330),走廓埡。

明朝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被奉為聖人,罷官為公。

明朝景泰二年,孟子派後裔被封為國子監五經博士,後代世襲。直到民國3年,國子監73代五經博士孟慶堂改稱祭祀官,民國24年改稱祭祀雅生官。

編輯此段落

孟子的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了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壹個富有民主精髓的著名命題:“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人們認為如何對待人民對國家的興衰極其重要。孟子非常重視人心的對立,通過大量的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壹個關系到天下輸贏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國為次,君為輕。”意思是人民第壹,國家第二,君主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該首先照顧人民,政治家應該保護人民的權利。孟子同意,君無道,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如此,《漢書》和《藝文誌》只把《孟子》作為子書,沒有給予它應有的地位。到了後蜀五代十國時,後蜀的主人孟嘗君命人在《孟子》等十壹部經中刻石,這可能是孟子被收入“經”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並稱為“四書”,成為“十三經”之壹,孟子的地位被推到了頂峰。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命人刪節《孟子》中的相關內容。

仁政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