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中和湯——徽菜中和湯

中和湯——徽菜中和湯

徽菜祁門名菜

典故:

中和湯是祁門名菜。每當祁門人設宴,中和湯必不可少,是餐桌上的第壹道菜。中和原名“中和”。中河是壹條發源於祁門,流入江西省鄱陽縣的河流。東邊壹條河從婺源流過來,西邊壹條河從治德流過來。東河、西河、中遊在鄱陽湖上遊匯合,共同註入鄱陽湖。東西兩條河都是渾濁的,只有中間的河清澈見底,盛產蝦,特別好吃。

相傳南宋著名詩人方悅在鄱陽湖為官時,官署就在鄱陽湖。當龔宇看到這條美麗的河從他的家鄉流過時,他經常去河上劃船。方悅喜歡豆腐,有壹次他在船上做豆腐時,缺少調料。因為他看到河裏有很多小蝦,他就釣了壹些,和豆腐壹起煮透。初嘗,真的很好吃。以後他每次做豆腐都會去中和撈蝦調味,還會把這道菜取名“中和”,帶回老家。漸漸地,口口相傳,河水傳遍了祁門,成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它的成分越來越多,味道越來越鮮美。

因“河”與“和”諧音,“中和湯”逐漸改為“中和湯”,意為中和許多美味。而且在徽菜單上,它已經成為壹種很受顧客歡迎的徽菜。現在的中和湯做法精細,食材講究。首先,我們應該選擇最好的白豆腐,仔細地將其切成米粒大小的豆腐塊,並將其與水壹起煮沸,以過濾掉水,以去除豆腥味。然後切適量的冬筍、香菇、瘦肉等。切成小塊,放入豆腐中,加水,大火燒開,多加豬油、蔥、蒜、胡椒粉、鹽、味精等調料。它的味道特別鮮美,讓人百吃不厭。自南宋以來,中和堂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深受祁門人的喜愛。民國時期,祁門有壹家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餐館,名為“中和樓”,壹直被其他飯店沿用至今。原材料:

豆腐、蝦(淡水蝦優先)、鮮瘦火腿、水發香菇、鮮冬筍、鹽、鮮板油、蔥花。

制作:

先將約1斤豆腐切成0.5到1厘米見方的方塊,焯壹下撈出備用。然後將2 ~ 3個新鮮的瘦火腿心切成丁;1新鮮冬筍去皮,洗凈,切成米粒,火腿切塊,用香菇和凱陽(蝦米)浸泡,切丁備用。將各種蝦丁放入砂鍋中,加入蝦丁和半鍋雞湯,大火燒開,撇去浮油,加入精鹽,小火燜半小時至壹小時,加入豆腐丁,加入少許油,燜十分鐘左右。等湯完全煮好了,撒點蔥花和胡椒粉,壹份中和湯就煮成功了。

註意:第壹,豆腐要老豆腐,這樣才能在湯裏看到豆腐的痕跡,不然都糊在湯裏了。第二,肉壹定要帶點肥肉,這樣做出來的湯才會有乳白色的湯。第三,最好用鮮香菇和冬(春)筍。夏秋季節,可將水發香菇、茶筍切塊,代替鮮菇、冬筍。

另外,煮的時候要煨。切記不要在中和湯裏放醬油,因為只有乳白色的中和湯才能在湯裏看到白色的豆腐丁、粉色的火腿丁、黑色的蘑菇丁、綠色的蔥花等顏色,也正是因為中和湯的顏色如此豐富多彩,才能讓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來源:《季風普濟方》卷二十。

它由白術120克、厚樸、人參、茯苓、甘草各75克組成。

用法是細粉。每次取6克,用150毫升水,加3片姜,煎至100毫升,去我,空腹溫服。

主治:脅肋脹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資料來源:醫學處方的簡要含義,第三卷。

由神曲、生萊菔子、黃芩(酒炒)、姜半夏茯苓、山楂、茅山蜀川蓮(酒炒)各4.5克組成。

用水煎服。

主治:赤白痢,急裏重裏。它是由蒼術1斤(泡米)、川烏(制)4兩、厚樸(姜制)4兩、陳皮4兩、甘草4兩、草果2兩組成。

資料來源:扁鵲舒心申方。

適應癥為傷寒、頭暈、發熱、流涕、清鼻。不會傳染的。

在方法的結尾。

劑量為每片4元,生姜7片,水煎,本人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