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壹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上僅指閩臺地區的閩南語。臺灣省和西方學者認為它是壹種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中,它屬於漢語語系閩語的壹種。在臺灣省,也叫臺語、臺語、河洛話或福佬話。
擴展數據
閩南方言的歷史形成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兩波移民,移民的原因是征夷避亂:
第壹次:公元4世紀金人遷居福建,晉代五荒華時期(公元前304-439年)形成了壹些初級的泉州方言,外族入侵中原。
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八大家(詹、陳正秋、何虎)開始在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避難,他們帶來了當時的中國古人(如:體、頜、龜、箬、鼎、筷等。),後被稱為“泉州話”。
但這壹次,人數很少,而且大部分移民停留在岷江和木蘭江流域。
南朝梁時期(公元502-519年),南安縣位於晉安縣南部,以維護閩南地區的穩定。它位於南安市豐州鎮,領導晉安等三個縣,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漳州,但很快被撤銷。
直到200多年後的中唐時期,吳榮洲才第三次在泉州城內設立,不久更名為泉州。泉州城內建制穩定,四百多年後的五代時期,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相繼建立。
因此,壹些“全州方言”是三世紀和四世紀中原的吳楚方言(例如,phio5、ng2和Hohia)和當地的越南語(例如,loo3(高)、san2(薄)、lim(飲酒)和hiu3)。
第二次:唐初,陳政和陳元光的父親定居漳州。漳州方言的初步形成是在通章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的野蠻人陷入困境,朝廷派陳政和陳元光(該縣向東)前往南方平息混亂。混亂之後,他們定居在漳州,包括今天龍巖的新羅和漳平。這些人帶來了七世紀的中世紀中國人。
在唐朝建立漳州之前,這裏只有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該是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壹些野蠻人生活在漳州南部的山區。
陳元光率領的唐軍為爭奪漳州的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鬥。雙方交戰的結果是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蠻夷最終被平定。
唐代的漳州並不是很繁榮,其發展在南宋時期達到了第壹個高潮。
影響較大的是明朝單獨對漳州開放海禁,“繁華城鎮為壹方,港口千帆爭奇鬥艷”是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第三次:9世紀後期,王潮、王審鸞和王統治福州和泉州,泉州方言形成。
唐朝末年,中國發生了黃巢之亂(公元878年)。唐朝時,光州固始縣的王潮、王申鸞和王三兄弟南下平定叛亂。安史之亂後,王超被任命為強大的福建軍隊的特使。
也就是這群人帶來了九世紀的中原方言。
第三次移民多為唐代淮南道廣州人。
福建人讀四書五經時,這是壹些“讀書聲”的主要來源。
明朝末年,學者們系統整理了當時的閩南方言,撰寫了《銀輝寶鑒》,誕生了十五個聲調。
百度百科-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