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佛教辭書如何解釋“七異”

佛教辭書如何解釋“七異”

佛教詞典對“七種區分”的解釋如下:

七、心識的認知功能分為七種:有相、無相、有緣、有尋、有檢、有汙、無汙。根據瑜伽大師論證第壹卷的解釋:(1)有差異,指的是過去接收到的意義與成熟且擅長名言的人之間的差異。(2)兩者沒有區別,意思是過去被引用的人和不擅長名言的人(如嬰兒)之間的區別。(3)被隨意運送和被隨意運送的區別是指處於現在之前的狀態、受情況影響和被隨意運送之間的區別。(4)求異是指觀察和尋求不同規律之間的差異。(5)等待差異意味著等待已經尋求和觀察到的差異。(6)汙染差異是指關心過去、cierre的未來和執著於現在之間的差異。例如,傷害和傷害的區別,或者擔心和麻煩的區別,都是被汙染的差異。(七)無汙染,分別如良好、無記錄等。它指的是分離、非歧視、無害的分離,或與任何良法如信仰相對應的差異,或聲望、獨創性和各種變化之間的差異。在同壹主題上,第五卷意味著七個部分都是關於尋求服務的。根據《大乘阿皮達摩雜記》第二卷提到的七異,前三者與修行者的地論不同,即有異,是指取過去和現在的各種相;沒有區別,就是對未來的希望;分開傳送意味著五感從領域傳送。其余四個方面,即求異、待異、汙染異、無汙染異,都是自性。【程維《義燈論》卷五】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對“七部曲”的解釋如下:

七個部分

知識分子把心的認知功能分為七種,即有相、無相、有緣、有求、有等、有汙、無汙。摘自瑜伽老師的《土地論》第壹卷。根據這壹理論,解釋如下:

(1)有區別。例如,在瑜伽老師的地球理論(大正30.280C)中,據說“受了義的人首先有所作為。”這是關於過去的。

(2)無差:《論雲》(大正30 280 C):“凡不擅名言如嬰兒者,皆先引之。”這關乎過去和現在。

(3)理論雲(大正30.280C):“前狀態將所有差異與環境力量相結合。”這是關於命運的現狀。

(4)求異:理論雲(大正30.280C):“察異求異於諸法。”這是關於尋求三世和攀登的境界。

(5)候差:本論雲(大正30 280 C):“妳所尋求和觀察的,候差。”這是關於觀察三世的領地和攀登。

(6)分別汙染:理論雲(大正30 280C):“過去關心愛護,將來愛護,現在執著。所有的不同,如果妳想與眾不同;如果妳們分開了;如果危害不同;還是帶著壹份擔心,帶著壹份擔心,有所作為。“這是關於壹顆被汙染的心的三個世界的分離。

(7)無汙染分離:該理論認為(大正30.280 C):“如果善良沒有被記住,它意味著分離,沒有間隙,沒有傷害,或與良好的法律如忠誠或熟練的工作相對應,以及各種變化中的所有差異。”這是關於用壹顆未被汙染的心分離三個世界。

然而,《阿彼達摩雜記》第二卷對這七個差異中的前三個的解釋與《瑜伽師之地》中的解釋不同。也就是說,有些階段分別代表過去和現在;沒有壹個階段是希望未來並攀登它;具體來說,任雲分別屬於五感中的前幾名。理論雲(大正31.703 a):‘五體同命,自在運行於各自境界。’此外,根據《瑜伽師地論》(大正30.302b)第五卷:“對於尋找差異的人來說,有七種差異,即有相、無相甚至無汙染。”那麽七異之體應該在尋找服務。此外,由於《阿比達摩雜記》屬於五感同任雲,因此,其他六體應該是尋找服務的。

此外,《只知義燈》第五卷(結尾)以自性、隨想、數度兩種含義說明了七異。即:

(1)如果我們以三分取《阿彼達摩雜集》的七分,就不取七分中屬於五官的任運分。原因是三點中,自性以求道為體,局限於第六感。就所取六點而言,有其境者相當於有其異,有其境者相當於有其異。無相分離只關乎未來,相當於在分離中少算了點;以下四種差異都屬於第三世界的範疇,因此在計算差異時采取了這四種差異。然而,屬於五感的任蘊芬也可以在三感的自我芬中拍攝。其基礎是,自我分不是基於尋求服務,而是基於對心的關懷,這種關懷存在於八種感官中。

(2)如果我們將瑜伽老師的土地理論的七個點分別以三個點來取,我們可以分別根據三個點中的自性以尋求服務為體,這僅限於第六知識,並且根據此理論,將七個點的體分別作為尋求服務並將其視為第六知識的非* *行業,可以分別在三個點中取七個點。其中,過去有差異,可隨心意而取;過去彼此沒有關系的人可以用心靈拍攝,與現在有關系的人可以用自我拍攝;人雲亦雲的分離是基於現狀,可以在自我分離中采取;求以下四個區別,和前面的壹樣。

此外,《只知義燈》壹書是關於知識、土地和遺漏的,並闡明了這些差異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