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印譜》是由古代印章和著名篆刻鑒賞家編纂的壹本書,供人們研究、欣賞和臨摹。中國的印譜起源於宋代,但目前所見最早的印譜是明代隆慶時期顧從德在1572年編輯的《古印譜集》。這套印譜共六冊,包括作者本人收藏和他人所藏印章,其中玉印150余枚,銅印1600余枚。顧從德的《印譜》開創了原始印蓋拓印譜的先河,出版後在金石學界引起極大震動。《吉谷蒲圻》出版後的第三年,即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又增加了這套蒲圻,玉璽增加到兩枚。
第二;印章20多枚,銅印章增加到3200多枚。顧從德的《古印譜集》在篇目編排、文具規格、譯文考證等方面極為細致。,這為後來的印譜奠定了基礎。
第三;常見的印刷品有三種:原件、翻印件和復印件。此外,還有壹幅更為珍貴和罕見的繪本版畫。這種印譜壹般由印稿設計整合(即作者篆刻前的設計稿)作為原印譜。只有這壹個流傳至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音壽蝶是絲綢做的,但沒有印章。當它制成時,它是宮廷中罕見的壹件。此外,原件(手印譜)的收藏價值最高。壹方面,《古印譜》因其精美的用紙、編輯和印刷,本身就是古籍善本;而且由於手工印章,其拓片不易留存,使其成為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壹般有幾十本書,而很少有書是獨壹無二的,因此它具有很大的歷史文獻和文化價值。印譜的收藏對於名家印譜和名人印譜的收藏尤為昂貴。前者可以窺見印章收藏者印譜的全貌,而後者不僅可供欣賞,而且對著名書畫家作品的鑒定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