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要想利用好多樣性紅利,群體必須滿足四個基本條件:1。問題難度足夠個人完成;2.每個人都有相應的能力;3.每個人都可以提供和別人不同的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4.組的大小必須足夠大。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觀點的多樣性。個人可以通過解決問題來利用這壹點。
個人應用多樣性的價值在於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或做出理性的決策。它是壹套思維模式。在“三個皮匠勝過諸葛亮”的群體中,每個皮匠首先要合格,其次要有基本的皮匠技能和差異化的視角。而群體智慧則是利用個體積累的經驗、不同的崗位視角和“核心競爭力”等差異化特征,發揮群體思維和對具體問題看法的多樣性價值。
如果個人想用好這個模式,相當於給自己壹個“群體視角和思維方式”。這讓我想起了查理·孟格和他的“多重思維模式”。芒格通過自學掌握了基礎學科的許多基本的、重要的理論,並將其用於考慮商業投資決策,即切換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經過驗證的思維方法。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能同時在互聯網、電動汽車、太陽能發電、火箭發射、航空航天等領域有所建樹,也與他濃厚的興趣和學習能力有關。李光耀出身法學,但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都有很強的理解和造詣。這些都是個人發展和運用多樣化思維的例子。
總之,個人應用重在拓展知識、視野、經驗和思考案例。可以多讀書,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式”,找各行各業能力優秀的朋友交流經驗思考,積累不同的決策案例,開闊視野,豐富思維。
比如我最近看了《可憐的查理集》,理解了“多元思維模式”,但書中並沒有說清楚。我從大學裏得到了很多“思考模型”。我可以先學習不同學科的重要理論,輸出筆記和思考具體的應用思路,提煉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應用案例。
視角是什麽?妳覺得這個東西怎麽樣?妳覺得這個東西怎麽樣?不同的觀點就是不同的視角。
色彩是空的,每個人都帶著壹副有色眼鏡看世界(個人視角),每個視角都是主觀的。但是不同的視角決定了我們理解和解決問題的難易程度。有了正確的視角,問題可以很容易地被定義和解決。那些有內部結構的視角更穩定有效。
斯科特·佩奇對視角的第三個洞見是,任何問題都有壹個視角,可以讓答案清晰而突出。比如前人認為光很神秘,牛頓有了“光是不同顏色的混合”的視角,光就不再神秘了。前人認為天體的運行非常復雜,牛頓有萬有引力的視角,可以精確計算行星的軌道。
視角決定了問題的難度,每個問題都有壹個視角,讓答案清晰突出。斯科特·佩奇對視角的洞察著實讓我驚嘆。特別是牛頓提出了光和引力的觀點,真的很厲害。洞察力是壹種高層次的視角,用來洞察和發現事物表象下的本質來認識事物,不同學科的許多重要基礎理論也是基於這種視角來解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我們知道透視的價值,透視本身就能帶來啟迪。反思自己的視角,改變自己的視角,發現別人的視角,從不同的視角中獲得靈感,會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視角決定了問題的難度,所以在解決問題之前,多角度思考和定義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可以用類比、典故,甚至“隨機振動”來幫助轉換視角,尋找新的角度和方法。
通過多次變換視角,積累不同視角的經驗,應該可以在這些視角背後找到更穩定有效的內在結構。比如牛頓引入了“萬有引力”的視角,推導出計算行星軌道的公式是壹個可以推廣的內部結構。
具體怎麽做?
1.我們自己的慣性思維是我們共同的視角。為了避免受到限制,可以先感知反射,再引入新的視角,擴大慣性視角的維度,多次調用。熟能生巧。
2.根據不同的線對視角進行分類。比如“六頂思考帽”根據不同的角度和顏色切換思考。我們可以根據慣性思維、主體思維、後視思維以及不同性格、不同經歷的朋友會如何思考來標註分類,然後在看問題時有意識地根據名稱進行切換。
佩奇在《多樣性紅利》壹書中給出了壹個“多樣性認知工具箱”,其中視角、解釋和預測模型是重要的認知工具。視角已經詳細解釋過了。讓我們看看如何使用其他兩個。
解讀就是從壹個角度(理解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對事物進行進壹步的分類。比如看到壹個愛運動的女人,妳可以把她定性為“身材好”的女人,或者是充滿朝氣的女人。這兩種性質完全是妳自己主觀武斷的選擇,也就是妳的解讀。
預測模型=分類解釋+預測。預測模型是在我們選擇了壹種主觀解釋之後,提出壹種預測,並基於這種解釋和預測形成壹種“預測模型”,並利用這種模型來看待和決策某壹類事物。
預測模型是有局限性的,因為解釋總是忽略壹些東西,而預測是建立在主觀解釋的基礎上,會導致偏差或歧視。所以個人要註重多元思維,善於利用群體的多元思維進行預測和思考。
很難理解單詞解釋和預測模型。用我自己的話來寫和說它們促使我重新思考它們。笑著,老師說“類比”是最重要的推理方法,仔細理解“解釋和預測模型”的概念讓我驚嘆於數學和理性的美好!因為“解釋和預測模型”是斯科特·佩奇在數學上證明的,闡明了視角和解釋,以及它們與預測的關系,讓我對自己的思維決策和判斷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之前在研究答題卡的時候,老師問了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妳做這個任務的假設是什麽?
很多時候,我們制定計劃、任務和決定,就好像壹個想法閃過我們的腦海,我們做到了。結果,我們很沮喪。當時我們腦子裏的假設是什麽?
這種對假說的反復思考,很像“解釋與預測模型”的模式。我們主觀上甚至無意識地選擇壹種解釋,然後進行預測,形成預測模型,然後用這個模型去看待其他的東西,必然會有局限性,我們看不到。壹方面,我們還沒有審視自己的思維慣性。另壹方面,沒有這樣清晰的概念和模型指導,整個預測壹塌糊塗。
利用這個預測模型=分類解釋+預測,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解釋清晰地分類,然後形成與預測相對應的模型,這可以記錄為多元化的思維方式之壹。然後去看看還有哪些解讀被歸類,對應哪些預測,可以提出哪些預測模型。這是壹個人利用“多元化認知工具箱”進行多元化思考的好方法。
比如我怎麽用它來思考和創新?
最近在思考國慶期間微信官方賬號的內容設計時,可以選擇壹個解讀視角。比如從平臺內容差異化和創新的角度,我可以預測每個人的風格。11天的假期意味著放松的玩耍。從娛樂、放松、滿足遊玩和放松需求的角度出發,有哪些內容會受歡迎?某處旅遊指南?有必要帶寶寶去旅行嗎?父母和孩子旅行有必要防範危險嗎?旅行途中快遞小知識等。,然後預測哪個可能受歡迎,受眾更廣,有創新,有價值?
那只是壹種解釋,有很多種解釋。從利用已有內容和控制時間成本的角度,可以考慮操作形式的簡單性,選擇過去的內容在形式上重新發布,變形已有內容,模仿爆款傳播的概念等等。然後預測效果,選擇方案。
這才是讓多角度思維以看得見的方式應用於實踐的方法。做思維工具和模型更有啟發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