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字:指古代文獻中有壹個字不用,而用另壹個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其意義,形義不同。
補充說明。
關於“通假字”的註記
郭錫良《古代漢語文選註》指出的通假字多達201例,《通論》有17例,包括:
(1) Return-Feed,《論語·陽貨》“陽貨想見孔子,但孔子不在。回歸孔子海豚。”
(2)死——誓,(3)女——君,《詩經·馮偉說》“死必歸於君”。
(4)輝輝,《列子唐雯》是“很尷尬,妳不好。”
(5)辯——辯,《莊子·秋水》“兩崖之間,不爭牛馬”。
(6)直——特殊,《孟子·梁·王輝》“直非百步,是也。”
(7)剝-《詩經·七月風》《八月剝葡》。
(8)死——無,《論語·永業》“今也死”。
(9)信義——引申,《易經》“尺蠖之屈,以信”。
(10)沒事——沒事,《左傳·鄭伯克·段顏瑜》“還不如早點做,沒辦法讓它成長。”
(11)哲珠,(17)個-個《墨子令》“門前有官,門後有主,必有所守。”
(12) Nei-Na,《論孟子·萬章》《如果把自己推進溝裏》。
(13)惡——耶,《莊子·天地》“我壹開始以為妳是聖人”。
(14)死——忘了吧,”韓非子在林下說,“人不能止於其足,而死於其富。”
(15)加層,《楚辭招魂》“加冰雪千裏”。
(16)臺易,《史記·太史公列傳》“唐堯退位,虞舜敗亡”。
郭本的《古代漢語》第二卷介紹了童嘉。人們認為,壹個意思完全不同的詞(單詞)有時被借用來代表另壹個詞,因為它的發音與另壹個詞相同或非常接近。這就是所謂的“童嘉·童嘉”。如《論語·陽貨》,“陽貨想見孔子,但孔子沒有。回歸孔子海豚。"句中的"桂"字是借用的另壹個字"餵",音相近,表示送人,這裏的"桂"字讀作魁。
從上面可以看出,通假字出現的原因之壹是它們有自己的詞,被另壹個同音或相近音的詞代替,如“鴻門宴妳不來感謝不了王祥”。“在‘跳蚤,早就放過’了。“我們通常所說的‘過’字,主要是指這種過,有它自己的字。
郭錫良《古文》第1076頁說:
借是指古人寫壹個字的時候,不是寫壹個字,而是用壹個同音或相近音的字...如《詩經·馮偉說》中“死必歸妳”的“是”讀音相同,“死”字借用為“誓”。另外,這個“女”不是女的,是指稱呼妳的第二人,後來寫成了“如”。“女”與“如”的古音十分相近,故稱“古音”。借用有兩種:六書借用和漢字借用。這裏的借用應該是借用漢字。
由此也可以得出通假字出現的另壹個原因:沒有自己文字的通假字,概念意義多的古代漢字很少,語言發展變化快,使得有些字沒有聲音,於是在書寫中借用了壹個同音或相近音的字,這部分通假字形成了泛化現象,多表現為古漢語中的通假字。
從第壹部分可以知道,古今漢字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漢字少,壹個漢字同時表達本義和其他義。後人為了區分它,在這個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字,從而產生了古今漢字。古今字主要是通行時間或古今的差異。如果通假字有自己的字,用壹個字代替壹個字,難免有些古今字不收錄。因為不同的人對這些有爭議的詞有不同的理解和劃分,所以我們對古今字和通假字很困惑。為什麽它們容易被混淆?原因有三:
1.從語音上來說,古文字和現代字,以及通假字和古文字都是用同音字聯系起來的,古今字都是同音字,通假字都是同音字或相近字。
2.是字體的問題。壹般來說,古文字和現代字是有形體聯系的,但在少數情況下,並不壹定有聯系,比如“腋窩”。壹般的通假字之間沒有物理聯系,但也有類似的通假字,比如“拒-距”。
3.在詞義方面,有些古今字在詞義上沒有聯系,這與同音的通假字不易區分。
另外,古代漢字和現代漢字有相同的存在期。由於以上原因,古今漢字和通假字很難區分。那麽如何區分它們呢?該方法如下:
1.古今漢字的* * *時態只是歷時* *時態,是短時的,而公務假的* * *時態是長時的。
2.可以通過音、形、義的結合來區分,也可以通過音、形、義的相似性來逐壹排除,也可以通過音的相似性來區分只能變化的通假字。
3.是否造新字是古今漢字和通用字的根本區別。古今漢字中的今字是在古文字的基礎上選出來代替古文字的,讀音相同。現在的字壹旦被創造出來,經過壹段時間的普及,古代的漢字就不再表達它所代表的意思了。山寨只是借用壹個詞,按照同樣的讀音來表達這個詞的意思,山寨詞和這個詞長期共存。
當然,我們說可以區分古今字和通假字,並不是說敵人和敵人非此即彼。要明白通假字和古今字之間存在* * *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