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辭賦是如何發展的?

辭賦是如何發展的?

詞和賦是兩種不同的文體。詞指楚辭,賦指賦體文學;前者屬於詩歌,後者屬於文學。然而,楚辭是壹種具有地域特色的特殊詩體,而賦是壹種韻文結合的特殊詩體。這兩者不僅在早期有所混淆,而且在風格和表達方式上也有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因此我們不妨壹起討論壹下。

“楚辭”的本義是楚辭,是屈原在戰國時期楚國原有流行民歌和樂舞的基礎上發展和改造的壹種新的詩體,因此具有強烈的南方地域特色。北宋末年,黃在《楚辭補正序》中作了很好的總結:“改曲與宋竹騷皆寫楚語,作楚音,好記楚地,以楚事聞名,可謂‘楚辭’。”如果有壹些,只有,羌,罵人,磕磕絆絆,爭論和尷尬,楚語是也;悲而悲壯,或韻或無,楚生也;元、項、江、姜、李、修門、夏壽、楚也;蘭花,菊苣,韭菜,藥,糯米,糯米,糯米,糯米,糯米,糯米,糯米等。如果他都這樣,他就被命名為‘楚’。”屈原之後,楚國的宋玉、唐勒和劉婧都是著名的楚辭作家。秦朝末年,楚漢之間發生了壹場鬥爭。項羽和劉邦都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所以圍繞垓下和楚歌有“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如項羽的《垓下歌》和劉邦的《大風歌》。劉邦建立大壹統的西漢王朝後,隨著南北民族的融合,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楚辭逐漸成為壹種歷史詩風。

“賦”的風格也起源於戰國時期。目前可考的最早的賦作是儒家重要人物荀子的《賦篇》。因為它包括禮、知、雲、蠶。諺語和詩歌是六個主題,因此也被稱為“荀卿六賦”。所謂“賦”,在先秦兩漢時期主要與文學在兩個方面有關。首先,專註於創作手法,這意味著講真話;二是指諷刺性閱讀,即沒有快感的閱讀。傅的傳世作品確實具有這兩個特點,這與傳統詩歌不同,也很可能是傅名字的由來。

如上所述,楚辭和賦屬於不同的文學風格,但在漢人眼中,它們被視為壹回事。這壹觀念最典型的體現是《漢書·藝文誌》。在《詩賦簡介》中,不僅將屈原、宋玉和唐勒的作品歸為“屈原賦屬”,而且將楚辭和楚賦的創作混為壹談:“大學者孫青(即荀況)和楚臣屈原皆賦風(諷刺)鹹。後來,宋玉、唐勒、韓星、梅成、司馬相如和長江雲爭奪奢靡之詞,這些詞都沒有風的意思。”這當然是不科學的,但也從某個側面反映了楚辭對賦文學的影響。

楚辭對賦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制度上。楚辭之前的詩歌往往風格寫實,篇幅相對較短。但在“信巫鬼,重祭祀”(《漢書·地理誌》)的南方楚國,民間流行的祭祀歌往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調,以歌唱取悅神靈為目的,除了抒情性之外,還具有敘事性,篇幅也開始擴大屈原的楚辭創作深受其影響。例如,著名的《離騷》充滿了想象和神話,共有373句和2490個詞。後世漢賦雖未能繼承屈騷的浪漫與抒情,但卻強化了其敘事性,長篇巨著屢見不鮮,故又稱“大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楊雄的《獵羽賦》,東漢班固的《杜亮賦》,張衡的《梁靜賦》等。,經常從東、西、北、南、上、下、左、右等各個方面引起轟動,想象每壹方的稀有和財富,並創造壹個宏大的場景。

其次,《楚辭》借鑒了南楚歌的特點,並借鑒諸子散文註重修辭風格以求打動人心,追求修辭的雅美,刻意運用對偶、排比等修辭技巧,為文采增色不少。例如屈原的《九歌·向君》:“水中取李雪,木中搖芙蓉。”心不壹樣,媒體硬,思維不是很輕。石瀨淺淺,飛龍婀娜。”用六個句子組成三個整齊的對子,流暢優美。漢賦繼承了楚辭的文學特色,而且越來越繁榮,競相富雅。例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說:“如果妳擊中了壹千塊石頭的鐘,妳將面臨樹立壹塊石頭的危險,建立壹面翠花的旗幟,並建立壹個樹木的鼓;彈奏陶的舞曲,聆聽格的歌曲;千人主張,萬人和;山在震動,山谷在搖擺。”它確實具有多種藝術效果。

最後,楚國或曾居住在楚國土地上的作家也對賦的創作或發展作出了直接貢獻。例如,荀子原籍趙國,但他被任命為楚國蘭陵的官員,他被解除職務後留在蘭陵。他壹生中的大部分主要政治和創造性活動都是在楚國進行的(見《戰國策》、《楚策四》、《史記》、《孟子和荀卿傳》)。因此,他第壹次用賦寫作並非偶然。另壹個例子是宋玉,據說他是屈原的學生。他不僅是楚辭大師,也是賦家。他的作品《高》、《神女賦》、《登徒子賦》、《風賦》等被後人廣為傳誦。他有意無意地借鑒了屈原的經驗和自己創作的楚辭來寫賦。他在荀子原有的樸素的古拙賦體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拓展自己的寫作,移植豐富多彩的文學才能,在賦文學上開辟了壹片新天地,這就是漢賦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