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由於某種未知的原因,宇宙突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半邊天塌了,露出可怕的大變化。半邊天空坍塌,露出可怕的黑洞。地面上也有巨大的裂縫。山上燃起了熾熱的火焰,地下噴出了洪水。各種野獸、壞鳥和怪蟒沖出來危害人類。看到人類遭受如此悲慘的災難,女媧竭盡全力修補天地。她首先從灌溉河裏挑選了徐五彩石,將其融化成糊狀,並逐壹修補了天空中的洞。他殺死了另壹只大烏龜,砍掉了它的四只腳,站在地球的四面來支撐天空。然後他殺死了黑龍,趕走了各種飛禽走獸,並用蘆葦灰阻擋了橫流的洪水。從此,災難平息了,人類得救了,世界壹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為了讓人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女媧還制作了壹種叫“笙春”的樂器,讓人們在工作之余玩得開心。
女媧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神話人物。這個神話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人類起源和自然現象的天真認識。至今,女媧的神話傳說仍在中國西南地區的苗族和侗族人民中流傳,他們將女媧作為本民族的祖先崇拜。
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女神。據傳說,她曾煉五色石補天,用泥土造人。她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親切地創造了我們,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災難。她是長期以來被人民廣泛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從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女媧文化。今天,我們討論的是珠山女媧文化,這是女媧曾經試圖補天的地方。壹個很重要的目的是古為今用,發揮女媧文化的實際作用。對此,筆者認為關鍵在於融合。通過融合,珠山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進壹步提高,通過融合賦予女媧文化新的時代精神,通過融合將古老的文化力量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更好地發揮女媧文化的作用。
壹是與地域文化相融合,提高珠山作為女媧煉石之地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女媧文化是由女媧傳說和民間對女媧的崇拜而形成的社會現象。在今天的學術界,對女媧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傳說的神話內容被認為是原始人類幻想和想象的產物,表達了原始時代人類征服和支配自然力量的願望。例如,袁珂先生曾在《古代神話選編》中指出:“女神補天的神話似乎是壹個復雜的場景,但實際上它只是壹個洪水災害的故事。就這樣,女媧殺死了惡魔,清除了怪物,阻擋了洪水。女媧可以說是神話中最早治理洪水的英雄。”這種觀點在理論上無疑是正確的,但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值得討論。女神補天造人的童話在普通人心中是真實存在的。茅盾先生曾指出:“神話是古代流行的民間故事,它描述的是神的行動超出了人類的能力。雖然這很荒謬,但古代人互相告訴對方,但他們相信了。”【1】其實不僅古代人相信,現代人也相信。就像上帝對西方人民來說是真實的,真武大帝對中國人民來說也是真實的。因此,從民間意義上來說,女媧的傳說是毫無疑問的。然而,關於女媧的故鄉在哪裏,在哪裏制造石頭,卻有不同的說法。陜西省平利縣聲稱他們是女媧的故鄉。河北省涉縣自2003年9月起為女媧舉行公祭儀式,並舉辦女媧文化節。山西平定的浮山,說它們是補天女神的所在地;遼寧省牛河遺址有壹個用於女媧煉石的鉗形罐。在四川雅安的街頭,有壹尊高達10米的女媧雕像。就連香港也來加入女媧的行列。據說當年女媧補天的彩石掉了壹塊,就成了今天的香港。雖然我們在《康熙字典》中對“媧”字在竹山有更權威的解釋,第三條:“女媧山位於雲陽竹山縣城西,相傳為煉石補天。”作為證據。作者還發現了上海古籍書店於5438年6月+0964年6月和5438年6月+0年6月印刷的《靜音鄉楊軍誌》中的相關記載,即“女媧山在(竹山)縣西部,金川燕子山在平利縣邊界對面,俗曰女媧在此煉石補天。”雖然這壹記載涉及古代地名和區劃,但它明確表明女媧煉石的地方在竹山縣,而且這壹記載比《康熙字典》早了近200年,這應該是壹個有力的證據。妳可能會找到更多關於古籍的信息。即便如此,這些論點仍然站不住腳,仍然存在兩個缺點。我們知道,文化可以分為文字層面、文字傳承模式和口頭層面,以及口頭傳承模式。我們上面的論證只是文字層面的,口頭層面和口頭傳承還是有欠缺的。另壹方面,任何文化的存在都必須有其生長的土壤,而未能闡述文化環境是上述論點的另壹個不足之處。如果我們將女媧文化與地域文化相融合,就可以彌補這兩個缺點,從而提高珠山為女媧煉石的可信度和影響力。
考古學界普遍認為,女媧神話對應的是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因此,這壹時期是否有遺址也是考量女媧是否在此活動的壹個重要方面。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鄂西北地區不僅盛產大量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遺址,而且還是人類的發祥地之壹。這裏發現了6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包括洞穴、荒野和漢江梯田,其中1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較為重要。它涵蓋了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特別是鄖縣學派的梁紫先後發掘出兩個距今654.38+0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被命名為“鄖縣人”。它的發現否定了非洲是人類唯壹發源地的觀點,證明了鄂西北是人類的發祥地之壹。新石器時代,鄂西北地區的原始文化更加繁榮。目前已查明這壹時期的文化遺址近65,438+000處,分布非常密集。除了仰韶、屈家嶺、石家河,還有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等因素。仰韶文化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面貌。這壹時期的遺址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時間跨度較長。例如,鄖縣清龍泉遺址、竹山霍山遺址、房縣楊必嶺遺址都包含了仰韶、屈家嶺、石家河三個地區近3000年的文化遺存,足以反映這裏古代悠久優良的文化環境。女媧文化誕生於這片土壤並不奇怪。
從民間口頭文化來看,女媧創世補天的故事和民歌在鄂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竹山就更不用說了,在雲縣、房縣、神農架等地的山村裏,不僅流傳著女媧創世補天的故事,而且內容比古籍記載的還要詳細。文字中關於女媧的神話傳說散見於不同的古籍中。《太平禦覽》和《風俗通》中記載了“拉土造人”的傳說。《獨異誌》中記載了女媧、伏羲兄妹的婚姻,《淮南子·蘭明訓》中記載了補天神話,而鄂西北女媧傳說則在壹個故事中。它講述了女媧和伏羲兄妹在洪水後為了人類的延續而不得不結婚的故事,以及女媧煉石補天等傳說。其中,在流傳於房縣、雲縣、竹山、保康、神農架等地的歌曲《等屍》和《暗傳》中有詳細描述。在由胡崇俊收藏、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黑暗傳》中,詳細記述了女媧造人、補天的來龍去脈,長達26頁、540多行。可見,女媧造人煉石補天的傳說在鄂西北地區流傳甚廣,內容詳實。不僅如此,鄂西北還是神農嘗草采藥、種樹為屋、渡鶴升天的地方。伏羲、女媧、神農合稱黃三,《風俗通》雲:“伏羲、女媧、神農為黃三”。《潛夫論》說:“伏羲和神農都是黃三人。”壹個是女媧。神農是女媧的繼承者。神農架,神農氏居住的地區,是流經竹山縣的受阻河流的發源地。女媧在堵江中遊補天,神農氏到堵江發源地嘗草采藥。巧合的是,竹山不可能是女媧試圖補天的地方嗎?
也可以為竹山是女媧補天的地方提供旁證的是陜西省平利縣女媧故裏的說法。竹山、平利在秦漢時期曾屬漢中郡。明成化十二年竹山改設竹溪縣之前,竹山與平利為鄰縣。5438年6月至2003年10月,平利縣在安康市舉辦了首屆中國女媧文化學術研討會。出席研討會的多位歷史文化專家認為,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應該是女媧文化的發源地,而該縣境內的女媧山就是傳說中的“女媧研究所”。它們以古代歷史和地理著作為基礎,如《華陽國誌》、《十路誌》、《新唐書》、《路史》、《九域誌》等。,並認為這裏是女媧“為人所居”的地方。平利女媧山西北有伏羲山,兩山之間有來和寺、黃高寺、黃三寺等古跡。在互聯網上,他們還建立了壹個名為“女媧故裏”的網站,平利縣在女媧文化研究方面走在了他們的前面。然而,他們的第壹步研究不僅沒有阻礙我們,而且為我們確立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提供了證據。壹是他們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古籍的依據。正如他們引用唐五代的不同記錄?卷八記載:“周放尚勇有伏羲來和寺,雲為民開墾之地,古跡在此。”自春秋戰國時期楚滅雍以來,尚勇壹直是竹山(包括縣前的竹溪)的古稱。竹山縣的歷史在清代顧祖禹撰寫的《讀史記紀要》中有明確的記載:竹山縣“今周為邕國,秦魏為邕縣,因漢屬漢中郡,後漢亦為邕縣,魏晉建安末設邕縣,宋齊亦設邕縣。梁析置縣,西魏時改為竹山。唐武德復周放之初,統治此地達十年之久,治所在州移至房嶺,治所在竹山縣。因宋元明洪武初省,十三年恢復竹山縣,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改為本屬。”【2】從引文中可以看出,竹山縣的稱呼應該是在唐五代時期,而《異誌錄》的作者可能習慣於古代的稱呼,不管是什麽。
尚勇是竹山,不是平利。為了進壹步證明這壹說法,陳清雷蒙和蔣廷錫的《古今圖書集成》中的相關記錄被引用為證據:“女媧山,在縣城(竹山)以西90英裏處,傳說女媧正在煉石補天,那裏有來沃寺。”【3】雖然《資治通鑒》說地球應該為人類所用,但造人補天的是女媧,來禾寺也是這麽說的。這裏反復引用並不是為了否認平利是女媧造人的地方,而是為了證明這壹點。也經過了多方面的反復論證,不會因為壹個引用錯誤就全盤否定。二是為竹山成為女媧補天之地提供了地理支撐。竹山和平利,古代相鄰的兩個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他們強調女媧造人,而我們側重女媧煉石補天,這在地理上是符合邏輯的,可以相互證明。
二是與時代精神相融合,賦予女媧文化新的內涵。
女媧傳說是古代的壹個故事,在其看似荒誕的外表下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我們應該認真探索並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賦予其新的內涵,以發揮其在三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從時代的需要來看,女媧傳說至少包含以下三種精神,值得發揚光大。
壹是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勇於克服困難的大無畏精神。當時女媧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天崩地裂,水火泛濫,野獸肆虐,人類面臨著壹場浩劫。她挺身而出,幫助天堂,殺死野生動物,阻止洪水和拯救人類。它表明天空可以修復,地面可以支撐,水可以填充,火可以熄滅,所有猛禽怪獸都具有可以逃脫的無畏英雄主義。如果我們今天有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勇克時艱的大無畏精神,那還有什麽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麽障礙不能跨越,還有什麽私利不能舍棄,還有什麽成就不能實現。
二是勇於開拓、富有想象力、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在傳說中,女媧是壹位偉大的發明家和創造者。當洪水浸透天空,人類即將滅絕時,她創新了用蘆灰止水、黃土造人的方法;天破之後,她創新了煉石補天的方式;在地球崩潰之際,她創新了支撐天空的措施。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造值得後人效仿。“創新是壹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壹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時代,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需要創新精神,而制度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都離不開創新精神。有了創新精神,我們壹定會結出豐碩的創新成果。
三是修復自然生態缺失,維護自然生態完整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傳說中女媧面臨著“四極廢,九州裂,天不覆,地不滿。”自然生態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環境十分惡劣。她煉五色石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柱,積蘆灰止淫蕩水。恢復了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維護了自然生態的完整性,保證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如今,我們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世界上的森林、草原和濕地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逐年消失,沙漠面積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逐年增加,沙塵天氣正在吞噬美麗的春天。地下水、石油和各種礦藏被大量開采,其中壹些可能在我們這壹代或下壹代枯竭;工廠和家庭排放的廢水和各種廢物嚴重汙染土壤和水源;殺蟲劑正在日益汙染地下水和食物;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氣體大量排放到大氣中,破壞了臭氧層,氣候逐漸變暖。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統正在被破壞並迅速退化。現在人們迫切需要女媧精神來保護自然生態的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維護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與旅遊產業融合,將古老的文化力量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風景沒有名字,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只有真正將文化特色融入旅遊業,旅遊業的發展才會歷久彌新。旅遊業是將文化特別是歷史文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平臺。因此,女媧文化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發揮女媧文化作用的重要途徑。如何將女媧文化與旅遊融合,筆者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壹是打造女媧文化竹山平臺。旅遊需要景觀,文化需要載體。根據古籍記載和聽竹山的同事說,女媧山腳下曾經有壹座來和寺,但由於各種原因被拆除了。現在是時候重建壹座更宏偉的來沃廟,並記錄女媧試圖在這裏補天的傳說。第壹,為竹山的旅遊打造壹個景點;二是紀念這位偉大的女神,弘揚女媧精神。與此同時,在竹山縣豎立了壹座補天女神雕像與之呼應。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用縣內的女媧雕像宣傳寶豐女媧山的景點,並為旅遊線路的建設奠定基礎。對於建設資金,可以采取“誰投資誰受益”的方法進行招商引資,將壹定時期的門票收入視為投資回報。這對兩個文明的建設都是好事。為什麽不呢?
第二,左右聯動,打造有吸引力的旅遊線路。旅遊線路是由幾個景點和其他旅遊資源組合而成的有機鏈條,以滿足遊客“吃、住、行、遊、購、娛”的需求。分散碎片化的景區很難滿足遊客六大要素需求。只有將景點結合到路線中,才能獲得最佳收益。女媧煉石補天景區建成後,要註意線條的組合。事實上,這種線路組合有很多選擇,我們應該更多地根據遊客的需求進行設計。妳可以將竹山縣的景點組合成壹個短期的壹日遊,也可以與武當山-房縣溫泉-竹山女媧和石羊故居-十堰市構建壹個兩日遊路線。它還可以與平利和神農架形成壹條古老的神話線。總之,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為了增強吸引力,我們應該左右結合,形成不同的路線,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第三,開發以女媧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旅遊商品。竹山的綠松石是女媧補天的奇石。據我所知,珠山的綠松石產品更註重借用文化力量來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和生命力。然而,即使在利用女媧文化開發產品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但其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例如,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壹的《紅樓夢》最初被稱為《紅樓夢》。對於這裏寫的這塊石頭的來歷,曹雪芹在《紅樓夢》開篇就已經解釋清楚了,這是壹塊補天神女的殘跡。後來變成了“通靈寶玉”,和轉世的賈寶玉壹起來到人間。賈寶玉的名字實際上是“假寶玉”,壹個真正的石頭。《紅樓夢》講的就是這塊真石頭來到世上,歷經滄桑的故事。《紅樓夢》中有壹首詩為證:“無材補天,枉入紅塵日久矣。這個部門已經落後於我們了,誰還會記得做壹本奇怪的傳記呢?”【4】據此,我們可以根據《紅樓夢》中賈寶玉的故事開發壹系列旅遊商品。比如,我們可以根據書中寶玉佩戴的“通靈寶玉”的樣子,為孩子開發壹種特殊的紀念品:“通靈寶玉的長壽鎖”,等等。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它,就會引發許多新的想法,開發出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旅遊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