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中,“同情”和“憐憫”這兩個詞在字典中都被解釋為同情。它們似乎有相似的含義,但它們的實現遠非完美。我個人的理解是,慈悲就是慈悲,共情就是共情。
美國休斯敦大學教授布魯尼?布琳·布朗曾經表演過壹個關於同情和移情的動畫視頻。視頻中的狐貍代表遇到麻煩的人,熊代表路人。
狐貍覺得壹切都很可怕,仿佛掉進了壹口枯井,四周壹片黑暗,頭頂壹片烏雲,無論走到哪裏都會被壞心情淋濕。
熊看到狐貍遇到了麻煩,就順著梯子爬到了井底。
他把自己放在和狐貍壹樣的位置上,嚴肅地對狐貍說:“妳不是壹個人。”(而是壹只狐貍lol)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換位思考,感同身受,想象自己處於同樣的位置,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自己身上,在人與人之間架起壹座溝通的橋梁,將支持和鼓勵傳遞到他人的內心。
慈悲,就像這只長頸鹿,高高在上,沐浴著陽光,低頭問:“不好嗎?妳想要壹個三明治嗎?”
剛來加拿大讀書的時候,經歷了兩件小事,讓我對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壹天我要去聽壹個講座,馬上就要開始了。我很著急,但是彎彎曲曲的走廊對於方向感很差的我來說,就像迷宮壹樣難以分辨。於是我抱著壹絲希望問壹個路人:“XXX禮堂在哪裏?”路人仔細查看了旁邊的指路標誌,然後示意我往某個方向走。我說了聲謝謝,同時不好意思的說:“我方向感很差!”“本來,只是隨口壹句。我以為最多得到路人的壹聲輕笑。但他很認真的回答我:“我的方向感也很差!" "
剛開學的時候,對小組討論這種教學形式很陌生。教授給小組分配任務時,說了壹系列要求。我根本沒反應過來,周圍的同學就開始行動了。我尷尬了好幾秒,不知道從何說起。這時,壹個同學叫住了我:“薩拉,妳要不要在這張紙上寫壹些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頓時松了壹口氣:當然!我完全有資格做這樣的具體工作。所以我很高興能參與完成小組任務。下課後在咖啡廳遇到這位同學,我很感激。我和這位同學大致聊了壹下。我頗為惆悵地說:“有時候,我上課都不知道幹什麽!(有些時候,我就是不知道怎麽辦)”同學聳聳肩,堅定地回答我:“我經常不知道!”(menether)壹臉“這完全正常”的表情。
最讓我感動的不是他們的幫助,而是他們沒有以壹個“正常人”的身份,居高臨下地同情我,安慰我。
堅定地告訴我,我是壹個平等的“正常人”,所有人都壹樣。
從同情到感同身受,從不著邊際的態度到展現內心柔軟的壹面,壹個細微的變化就足以溫暖無數個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