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邏輯謬誤可以分為三類:a .結論背後有錯誤的假設(說話者假設這個假設是正確的,因此用錯誤的假設推導出錯誤的結論)b .試圖轉移註意力(改變討論的對象,對象可能是人或事物)c .使用錯誤的因果關系(原因和原因不相等,或原因不足,或向下推的過程是錯誤的)。
每個類別下有幾種具體的名稱類型,並舉例說明每個名稱的邏輯謬誤定義和表達。
第壹類?結論背後有錯誤的假設。
1.虛假困境謬誤
從字面上看,說話者假設這兩個選擇或多個選擇中只有壹個是正確的。換句話說,說話者給了自己壹道選擇題,但選項中沒有壹個是正確的。
常用的表達是“非a即b”和“如果不是a,就會導致b”?例如,“我晚餐吃面條還是米飯?”其實還有第三個或第四個選擇,“我喝粥”或“不喝”。如果妳感到困惑,妳可以試著問壹個反問句或列出妳能想到的其他選項來推斷對方是否進退兩難。
2.完美主義謬論
完美主義者通常希望事情盡善盡美,無可挑剔,希望執行計劃的每壹步都能考慮到各種細節。如果壹件事不能做到極致,我寧願不做。
表達完美主義謬論的人,可以總結為:達不到完美的“我”就不做,但做了就會完美。例如,公司安排小明、小紅和蕭寧準備壹份報告項目的PPT。正常時間小明需要20分鐘完成,小紅花需要40分鐘,多出來的20分鐘用來調整PPT字體、設計和排版。蕭寧花了20分鐘來選擇PPT模板,當截止日期到來時,模板還沒有被選中。
3.訴諸公眾謬論
認為大多數人同意的就是對的。通常有兩種方法。壹種是依靠公眾的觀點,利用輿論制造聲勢,但這不壹定是理性的。另壹種是忽略“多數”的比例,即弱化樣本數的普適性。分別舉兩個例子。最近,新聞事件報道了女大學生被滴滴殺害的事件,網絡上有聲音呼籲取消滴滴的專車服務。這是大眾的心聲,但不可否認的是,滴滴的專車乘車有很多便利之處。目前的問題是管理不規範,無法因為熱點事件中公眾情緒的發酵而抵制網約車行為。另壹個例子,小明說,“我們班三分之二的學生認為滴滴網上預約太危險了,所以我們不得不取消它。”可能這三分之二只占20個人,而且都是女生。那麽這個結論多少是客觀的。
4.訴諸權威的謬誤
通常,權威代表都有可以顯示社會地位的身份標簽,可以通過驗證發言人的理由、證據和背景來判斷。
例如,在壹次醫療交流會上,壹家醫療企業的營銷主管表示,壹種醫療器械對患者的臨床治療非常有幫助。我們應該懷疑他的觀點。
第二類是分散註意力。
1.稻草人謬論
與話題相關但歪曲和誇大觀點以試圖改變話題的焦點?
2.人身攻擊謬論
從討論事情到討論人,這種專註於將話題轉移到人身上的行為往往伴隨著對發言者責任的批評或不好的評價。
3.暈輪效應謬論
通過贊揚提出想法的人,我希望人們接受這種肯定。
例如:“他很誠實,他買的東西沒有任何問題。他拒絕賣假貨。”
第三類非必然因果謬誤
1.視相關為因果關系
原因不足以推斷。
例如,“我考得不好是因為我昨天沒有休息好”
2.將必要性視為壹個充分的謬誤
常見的句型有“只要……”
比如“只要妳每天堅持做20分鐘有氧運動,三個月後妳就會瘦兩斤。”
3.把可能當成必然
面對復雜問題的恐怖主義,可能因素的影響被誇大了。
例如:“哦,不,我這次沒有做好PPT。我的老板肯定對我印象不好。我估計下個月我會帶著包離開。”
PS:參加圈外助教培訓前的部分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