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談談寫作時是否有必要垂腕。也許妳聽過壹些相關的說法。比如寫字的時候不壹定要垂腕。其實掛不掛跟我們寫的字大小有關。
古人總結為“壹寸之內,法在掌中,壹寸之外,法在肘腕”,意思是壹個字的大小如果在壹寸之內,基本上就是手指和手掌的功夫。如果字號較大,就要兼顧手腕和手肘的控制。
關於手腕,有枕、提、懸三種方式。枕腕是把寫字的手的手腕放在另壹只手的手背上;擡腕是把整個手腕擡起來,手臂仍然有支撐重心在桌子上;掛腕就是掛手腕帶手肘,和桌面無關。
寫大字時,要擡高手腕和整個手肘,使毛筆穩定、垂直。這時候手的活動空間更大,可以輕松寫出壹米長的線。寫小字的話,需要把手腕放在紙上或者另壹只手上,或者稍微擡起來壹點,因為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更精準的控制,把功夫放在筆尖上,不需要太大的活動空間。對於筆的高度也是如此。字越大,筆越高;字越小,筆越低。
剛開始打基礎的時候覺得要先易後難,從立掛碗開始,先合成穩定性,再開始寫小字,練習提腕和腕枕,逐漸提高準確度。
寫作也是如此。古人根據不同的書寫情況,有不同的書寫方式。比如以前古人席地而坐,有時紙在桌上不是平的,而是斜的。三指握筆的方式更有助於確保筆尖垂直於紙張,更適合這種情況。隋唐時期就有桌椅了。隨著發展,到了宋代越來越流行,人們開始腳朝下坐著。當紙張平放時,更容易使筆尖與紙張保持垂直,所以在這種書寫角度下成為了壹種較為常見的書寫方式。
最常用的五指寫法的要點是“易、壓、勾、格、觸”四個字。
1.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起畫筆;
2.將無名指抵住筆背,小指不集中,需要輕輕握住,手腕要放松。指掌不足:手指彎曲書寫時,手掌內自然能形成壹個空間,因此書寫時毛筆在手中能靈活移動。
蘇軾說“筆無定法,宜空而廣”。“空”可以理解為手掌中的空間,“寬”是指手腕可以張開。
從肩膀、時間、手腕到手指,形成壹個靈活的軸,最後定格在紙上,可見我們的筆力。
自由寫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這種默契。最好的狀態大概就是我們沒有感覺到手中有壹支筆。當手和筆壹起使用時,筆在我們表達時就成了我們身體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