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胡適派的資產階級理想主義者刻意去除了它的社會背景,歪曲了它的歷史意義,把它說成是“懺悔”。
胡適竊取中國古典文學、扼殺古典作家的現實主義傳統、毒害青年讀者的用心昭然若揭。
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與任何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文藝觀有著根本的不同。
高爾基在《青年文學及其任務》壹文中說。
“馬克思承認他在巴爾紮克的作品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根據左拉的小說,我們可以研究整個時代。"
從《紅樓夢》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其發展,從中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其社會背景和歷史意義。
本文試圖從《紅樓夢》中描述的事實出發,將有關當時社會經濟生活的壹些主要線索與壹些重要史料聯系起來,對其社會背景和歷史意義作出積極的解釋。
壹個
《紅樓夢》反映的社會歷史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主要是18世紀上半葉。
這壹時期的中國社會是什麽樣的?總的來說,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中開始分解並從封建經濟制度內部成長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素萌芽的時期。
雖然是封建經濟決定了當時的社會性質,當時的社會仍然是封建的,但這壹時期與以往任何時期都不同。
它產生了新的因素,其特點是。
在封建經濟中,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種子正在成長,代表資本主義關系種子的新興公民社會力量已經發展起來,與封建意識形態相對立的公民思想明顯興起。
這表明,在當時的社會中,除了農民和地主之間的主要矛盾之外,還存在著代表資本主義關系萌芽狀態的新興公民社會力量與封建統治之間的矛盾,而在這種矛盾中,還存在著民族矛盾和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復雜內容。
因為《紅樓夢》是壹部反映當時復雜社會背景的偉大作品,它不僅揭露了當時貴族官僚和大地主的腐敗、虛偽、殘酷、暴虐和深刻的社會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階級內部的矛盾,而且反映了當時正在萌芽的社會經濟關系和新興的公民社會力量追求民主和個性解放而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原來,清朝以前的封建土地關系已經發展到兩極。土地關系的尖銳矛盾雖然在農民起義中得到部分解決,但在清朝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迅速發展。
顧《日知錄》中記載的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
明朝時,統治者已經實行了“壹畝地征銀”的鞭撻稅制度,隨著貨幣地租的逐步發展,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日益明顯,國內市場擴大,全國30多個城市的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許多自由商人和獨立手工業者。除了官方手工業作坊之外,還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工場手工業;與外國的貿易也開始增加;以黃宗羲、顧等人為代表的新民思想正在傳播。
特別是在東南地區,這種市民經濟和市民思想已經開始成為壹種新的社會力量。
清朝的封建統治者竭力抑制和破壞在明朝已經萌芽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和民間社會力量的發展。
然而,客觀的歷史發展並不符合清朝封建統治者的主觀願望,新興的社會力量無法消除。
相反,清朝統治者依賴和縱容八旗貴族和大官僚大地主,並給予他們各種特權,以兼並土地,壟斷商業和手工業,進行高利貸剝削,但結果是清朝的農村土地更加集中,大量失去農村土地的人漂泊在外,社會階級分化更加激烈, 高利貸和商業資本變得更加活躍,農產品商品化的進程進壹步加快,為市場生產了更多的手工藝品。 國內市場日益擴大,對外貿易比以前更加活躍;城市工商業進壹步發展。
在這種條件下,代表資本主義關系萌芽狀態的新興公民社會力量進壹步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 * *宣言中說:“早期城市的自由居民是從中世紀的農奴中產生的;從這個市民階級中,第壹批資產階級分子發展起來了。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是如此。
當時生活在城市中的有城市手工業者、作坊手工業主、中小商人、壹些商業地主和破產的貴族地主,還有代表公民思想追求民主和個性解放的知識分子。
這種新的社會力量雖然在當時還沒有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但在經濟上和思想上表現出許多反封建的特點。
還值得註意的是,當時清朝統治者繼續對漢族人民和其他民族進行屠殺和發動戰爭。他們壹方面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財力,加深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另壹方面進壹步擴大了國內外市場,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基礎日益動搖。
* * *同誌在《中國革命與中國* * *》壹書中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了資本主義的種子。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將慢慢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社會。
“我們分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史料,可以進壹步理解* * *同誌的正確判斷。
當然,誰也不能否認,當時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新興民間經濟還沒有完全成熟可供發展;當它剛剛萌芽時,外國資本主義的勢力已經逐漸侵入中國,阻礙了中國新興工商業的正常發展。
後來外國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以資本輸出代替商品輸出,以戰爭手段打開封建中國,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奴隸制。
然而,這並不會導致壹個錯誤的判斷:由於原始的資本主義因素沒有完全成熟可供發展,因此不可能產生反映它們的文藝作品。
事實並非如此。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中教導我們:“至於藝術,每個人都知道它的某些繁榮時期與社會的壹般發展不相適應,因此與可以說構成社會組織支柱的社會物質基礎不相適應。
因此,馬克思認為希臘藝術“在我們面前顯示出魅力,這與它賴以生長的不發達的社會階段並不矛盾。相反,這是這種不成熟的社會關系的反映。”
這就是為什麽《紅樓夢》應該被視為取代18世紀上半葉中國不成熟的資本主義關系的公民文學作品的原因。
二
《紅樓夢》描寫了壹個中小地主甄的家庭第壹次遭遇火災。他“與妻子商量後住進了田莊。
近年來水旱歉收,盜賊如雨後春筍,官兵鎮壓,難以在田莊安家。
我不得不把所有的田地都換了,帶著我的妻子和兩個女仆去他丈夫家。"
後來,“它逐漸揭示了來世。”
這是當時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關系變化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新的社會矛盾的具體寫照。
眾所周知,失去土地的中小地主和自耕農的血腥記錄,大地主對土地的激烈兼並以及農民的反叛事跡充斥著18世紀清朝的歷史。
清初的圈地運動曾經占用了大量良田。
當時有25萬公頃的圈地,每個八旗占地36畝。
劉在《雜記》中寫道:“封邑壹人六賞,壹賞六畝,* * *三十六畝。
如果家裏有兩個壯丁,那麽70英畝土地上的人口數量將根據數量增加。
然而,在乾隆時期,新的土地兼並浪潮很快來襲,不僅漢族農民紛紛失去土地,而且根據《清文獻通考》中的記載,就連八旗圈壯丁占據的土地也被“大多出售”。
據楊希馬在乾隆十三年的朗誦:“最近幾天,大約十個田裏有五六個屬於富戶。
“這證明了土地合並是多麽激烈。
由於合並,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數大地主手中。
清代中國耕地面積康熙二十四年為六頃、四頃、三頃,雍正二年為六頃、八頃、四頃,乾隆十八年為七頃、四頃、四頃。然而,大地主階級吞並的土地數量驚人。
據懷柔豪族大地主趙維《長嘯亭續錄》記載,直隸占據“良田”,皇帝出巡留宿,“上獻水陸珍寶百余件”,日費十萬余元。
還有“宛平茶與盛師傅相似”。
如果壹個大地主占有100萬畝土地,那麽如果有600個或700個這樣的大地主,則按照上述全國600萬公頃或700萬公頃耕地計算,將占有全國所有耕地。
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繼續激化是不可避免的。
明末農民起義被鎮壓多年後,零星的農民暴動不斷發生。
最著名的例子是乾隆三十九年發生在山東臨清的“王倫之亂”,襲擊了陽谷、堂邑等縣。
《紅樓夢》作者說“賊多勢眾”,這是完全正確的。
然而,這壹時期農民反對地主階級的鬥爭並沒有立即爆發為全面起義。
歷史證明,整個清朝所謂“盛世繁華,好風好俗”的時期,正是封建經濟發展到成熟期,其內外矛盾開始充分暴露的時期。
這種情況就像《紅樓夢》第二回中,作者借古董商冷子興之口說榮寧的第二套房子外面是空的壹樣。“現在,雖然外面的架子沒有很放下來,但內部的膠囊也上來了。”
然而,這些大地主階級就像“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紅樓夢》第十六集,賈璉的奶媽趙沫沫說;“咱們賈府在姑蘇和揚州監造海船,修海堤,只準備乘坐壹次,就把錢花得像滴水入海壹樣。
鳳姐兒忙道:“我們在宮裏預備過壹次。“。
趙沫沫又說:“現在江南也有甄家了,唉,他們脾氣好,壹個人開了四次車。”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不會相信任何人。
不要說銀子變成了泥土,只是因為世界上有東西,沒有什麽不是堆積在山海中的。
“他們從哪裏弄來這麽多錢和財產?
顯然,當時地主階級的大量金錢和財產的來源,除了高利貸剝削和商業經營之外,主要是通過從農民那裏殘酷壓榨而獲得的。
在《紅樓夢》第五十三回中,有八九個莊子掌管寧國府的吳,八個莊子掌管府的吳的弟弟,而東晉的屯地沒有計算在內。
老管家周瑞曾對賈珍說:“我在這裏管田租和錢糧,每年有三五萬往來。
“這只是他們剝削農民的壹個方面。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很多地租都是以貨幣地租的形式存在的。
吳肖勁給賈珍的租金主要是2520銀元,其次是1000噸普通大米,其余是美食和野味。
當時,江南地區的貨幣地租相當流行。
例如,在《松江府誌》中,乾隆元年,高級大臣楊說:“婁縣知府要求畢每年租用1300多兩白銀作為食物。
“這種記錄可以在許多文件中找到,可以證明有許多私人莊園,每年收取租金銀而不是租金谷。
貨幣地租的流行與田賦征收中銀糧比例的變化是壹致的。
據清代文獻通考,順治十八年的田賦中,銀稅為21,567兩和OO62兩,糧米為6,479兩和465石。乾隆十壹年的田賦中,銀稅增加到29,611和2012,而谷物和大米則為8,4,6和422石。
銀稅就是賣農產品換錢完成繳納。
銀稅的增加不僅表明貨幣地租的逐漸普及,而且表明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
隨著農產品商品化的趨勢,種植了更多的商業作物,如棉花和煙草。
例如,棉花在明代廣泛種植於長江流域,在清代更為發達。
康熙有壹首皇家木棉賦,歌頌種植棉花的利益;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成編繪了《木棉十六圖》,講解了棉花種植和染色的全過程。石刻設置在保定,所以滹沱河流域是中心,棉花種植也在北方廣泛推廣。
再比如種植煙葉,也比以前多了。
王世貞在《相祖筆記》中說。
“這壹生還是士大夫都是煙民。
.....當初張姓人從海外帶來的時候,莆田也種植了他們,超過了呂宋。
今天它無處不在,不僅僅是在福建。
“我們不必討論煙葉傳入中國的方式,但我們應該解釋這種商業作物日益普遍的趨勢,這種趨勢甚至引起了封建統治者的焦慮。
雍正五年,壹道聖旨說:“有壹種煙葉對日常生活毫無益處。
.....王斤斤計較,只關心眼前,不關心長遠。
因此,當涉及到利潤時,如果妳讓他們放棄更多而采取更少,那麽放棄重量將是輕的,這將不是他們想要的。
如果地方官員突然被繩之以法,將很難做到這壹點。
“法律無法阻止農產品商品化的趨勢,這不是很明顯嗎?
當然,人們種植棉花和煙草並不完全是為了自己消費,而是為了出售。
這說明當時的經濟作物相當發達。
當時,地主們也首先種植經濟作物。
明代顧其元《客言詞》記載金陵“西壹帶最宜蔬園,近市易得利”,清代更為普遍。
在雍正五年的聖旨中,他譴責那些富裕的家庭“棄根而去沃土,將其變為果田;拋棄不斷生產蟑螂,以獲取利潤。"
種植大量果樹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市場的需要。
市場需要什麽,他們就生產什麽,這並不奇怪。
此時,農村地區的就業人數也隨著商業化農業經濟的發展而增加。
康熙時期編纂的《古今圖書集》記載了許多農村雇工的情況。
比如在《揚州府誌》和《會考》中寫道:“無地之農為佃戶,不能受田者為雇工,自食其力。
”“我將能夠每年獲得中國人才,並擔任土地仆人。
“蘇州政府部門”和“考試”又寫了。
“吳農之於田麗。
.....雇傭員工來幫助他們。他們按年被稱為長期工作者,按月被稱為忙碌工作者。
“雖然農業中的雇傭勞動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此時它發展得更快。
這只有在經營地主富農經濟的條件下才有可能。
《紅樓夢》第五十六回描寫探春興利除弊,決定把大觀園出產的筍、菜、魚、蝦、草、花、米包給能知園的老母親,壹年可得利息四百兩銀子。
這簡直就是大企業地主的算盤。
第七十九回寫的“桂花夏家”和“獨栽桂花數十頃”也是例證。
這些大地主也與高利貸和商業資本結下了不解之緣。
請看《紅樓夢》第四集。《葫蘆廟小沙彌之門》講述了金陵賈、史、王、薛四家“親戚往來,壹失壹失,壹榮俱榮”的關系。
不用說,賈赦和賈敬都是世襲的封建貴族、大官僚和大地主。
薛寶釵的哥哥薛蟠欺負別人,搶了香菱,殺了“家有百萬家財,如今領家買雜料”的“禦商”馮淵,不就是他嗎?薛姨媽的典當行不是有好幾家嗎?賈府被抄的時候不是查出了兩箱房契和壹箱借款票嗎?這足以說明他們不僅是封建官僚,而且是吞並大量土地的大地主、高利貸者和商人。
當時官僚、地主、高利貸者和商人結合的例子在史書中不勝枚舉。
例如,《東華錄》載,康熙二十八年,歷史大臣許和許“派十萬銀元支付鹽商在揚州進行貿易;他在大江湖開了壹家當鋪並放貸,還在無錫買了1萬公頃土地。
《東華續錄》引用乾隆九年大學士鄂爾泰的話說:“查京內外當鋪* *六七百家。
高士奇的“親家陳、在長嘯亭開設絲綢號,四處行賄,資金約40萬元”。
在他的家鄉平湖縣,他開辟了數千公頃的田地,建造了大規模的建築,修整了花園,並在杭州西溪廣泛建立了花園住宅。
蘇、宋、楊懷、王、等。和他們合作過的有壹百多萬。
“當時,像高士奇這樣的新官僚擁有數千公頃土地和數百萬家商店並不奇怪。
由於清朝統治者代表大地主階級,他不想阻止大地主階級兼並土地,而是願意將商業高利貸資本與封建土地制度結合起來。
據《東華實錄》記載,乾隆年間的壹道聖旨說:“山西等地的富戶晚上到河南去借錢,好讓他們折地。窮人失去了工作,即使在繁榮的年份他們也無處求助。
乾隆朝刑部左侍郎錢維澄也說:“富商大賈,依仗其財賤買貴賣,母子倆情投意合,十八歲得黃金數萬。”
有數百萬富人,壹個家庭擁有數百萬財產,而壹個家庭造成了數百萬人失業。"
結果如何呢?即:壹方面,地主階級利用商業高利貸資本加緊對農民的剝削,積累財富,並將其壹部分投資於城市工商業;另壹方面,農村土地更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大量逃往城市,成為城市的雇傭工人。
這是《紅樓夢》所描寫的歷史悲劇留下的負面影響的根源。
然而,這絕不是作者的過錯,這也反映了代表18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關系萌芽狀態的中國新興公民社會力量的脆弱性和歷史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