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行星的故事和名稱

行星的故事和名稱

水星的英文名來自羅馬神墨丘利。這些符號上面是壹個圓圈,下面是壹條交叉的短垂直線和壹個半圓(Unicode:?).這是水星魔杖的形狀。在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為是兩顆不同的行星,因為它經常交替出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在晚上出現時,它被稱為水星;但當它在早上出現時,它被稱為阿波羅,以紀念太陽神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後來指出,它們實際上是同壹個星球。在中國古代,水星被稱為“晨星”。

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叫“祁鳴”或“長庚”。古希臘人稱阿芙羅狄蒂為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所以維納斯也叫維納斯。金星的天文符號以金星的梳妝鏡為代表。金星的相位變化金星和月亮壹樣,也有周期性的團團變化(相位變化),但由於金星距離地球太遠,肉眼無法看到。關於金星的相變,伽利略曾將其作為證明哥白尼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行星之壹,在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中排名第三。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類地行星,也是唯壹壹顆被現代科學證實存在生命的行星。這顆行星的年齡估計約為45億年(4.5×109)。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它捕獲了其唯壹的天然衛星-月球。地球上唯壹有智慧的生物是人類。

因為它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在西方,它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馬爾斯(或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的名字命名。在中國古代,它被稱為“閃爍”,因為它像火壹樣明亮。火星有兩顆小型天然衛星:火衛壹和戴莫斯(阿瑞斯之子的名字)。這兩顆衛星都很小,形狀奇怪,可能是被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英語中的前綴areo-指的是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壹,在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中排名第五。它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和旋轉速度最快的行星。中國在古代用它來記錄年份,所以它被稱為歲星。

在西方,它被稱為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朱庇特,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土星是壹顆巨大的氣體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Saturn(也是大多數其他歐洲語言中土星的名字)是以羅馬神Saturnian命名的。在中國古代,它被稱為振興或填充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壹。它在土星和海王星之外排名第七,它的顏色是灰藍色。它是氣態巨行星。就直徑而言,天王星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但如果按質量計算,它比海王星輕,排名第四。天王星是以希臘神話中的神烏拉諾斯命名的。

海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顆行星,是壹顆巨大的行星。海王星是天體力學計算發現的第壹顆行星。因為天王星的軌道與計算出的軌道不同,在1845年,約翰·福柯·亞當斯和伊班·秦偉業計算出了天王星外壹顆未知行星的可能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臺臺長約翰·格佛瑞恩·蓋爾真的發現了壹顆新行星:海王星。

目前,海王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海王星的名字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王星。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遠、最小的壹顆,發現於1930年。因為它離太陽最遠,所以也非常寒冷,這與羅馬神話中冥王普羅托居住的地方非常相似,因此被稱為“冥王星”。

什麽樣的天體可以稱為行星?傳統的觀點是基於我們最熟悉的九大行星,它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但隨著近五年來壹些新星的發現,這種觀點顯然已經過時了。

SPACE.com被告知“行星”的定義將由世界權威機構重新定義。預計時間可能在11月中旬。國際天文協會被認為對恒星進行分類。事實上,它從未定義過行星,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行星是什麽。

然而,自1995以來,不斷發現其他恒星周圍的巨大行星和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恒星的新恒星,這使得國際天文協會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分類。隨著最近幾周壹些類似行星的自由漂浮恒星的發現,國際天文協會的定義顯得尤為重要。

太陽系外的行星,棕矮星。

自1995年發現第壹顆圍繞另壹顆恒星運行的行星以來,太陽系外的50多顆行星已被發現。與我們熟悉的行星不同,它們非常巨大-通常比木星大很多倍-有些更像另壹種恒星,褐矮星。

褐矮星被證實存在於1995年。它們很大,但不足以引起熱核反應形成恒星。這些褐矮星不像行星壹樣發光,它們也可以圍繞恒星運行。雖然這些自由漂浮的恒星可能是褐矮星,但它們沒有行星的許多特征。它們比木星大5-15倍,它們的大小範圍與行星非常相似。由於這壹系列從未被探測到的恒星,我們對行星組成和恒星質量的看法正在徹底改變。

許多科學家認為冥王星不應該被稱為行星。冥王星比任何其他行星都小得多,它與圍繞太陽的其他行星的軌道平面有壹個清晰的角度。冥王星也遠離海王星的軌道,研究人員認為它很可能是柯伊伯帶的壹部分,柯伊伯帶是壹個遙遠的冰凍巖石區,被證實存在於1992年。

1999年初,國際天文協會試圖賦予冥王星雙重身份——既是行星又是經過海王星軌道的天體,但由於人們的反對而被擱置。太陽系中較小的天體,包括彗星,也被稱為小行星。而其他比冥王星大的天體很可能圍繞太陽旋轉。

那麽課本上的定義是什麽呢?查閱各種文獻,妳會驚訝地發現根本沒有行星的定義。

在褐矮星的存在被證實之前,人們通常認為區分行星和恒星非常簡單。目前,在艾倫·博斯的領導下,由13人組成的國際天文協會專家組正在致力於“行星”的定義。這些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行星自由漂浮物體,這證明了人們過去對定義行星和恒星有點過於樂觀。天文學家認為,行星和褐矮星之間仍有三個問題有待解決,即它們的起源、軌道和體積。

如果按照教科書上對行星的定義,壹般的表述是:恒星形成後,其散發的氣體和固體塵埃組成的漩渦逐漸形成行星。這就是我們如何解釋太陽系九大行星的形成。

然而,曾經在1975中提出“褐矮星”概念的塔爾特認為,不能簡單地從形成過程來定義行星。她建議,在定義行星時,我們還應該考慮行星圍繞恒星運行的事實。

問題是褐矮星符合上述兩個“行星”標準。它們經常圍繞恒星運行,這意味著褐矮星是由氣體和固體塵埃形成的。目前爭論的焦點是恒星的體積。如果褐矮星的體積比木星大13倍,那麽它內部的壓力足以引起氘的燃燒。但是行星不能燃燒氘。因此,人們通常以是否有氘燃燒來劃分恒星和行星的界限。

然而,這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比行星小的褐矮星呢?

恒星之所以成為恒星,是因為它可以通過熱核反應將氫轉化為氦的過程發光。褐矮星雖然可以通過燃燒氘進行“核心熔化”反應,但無法實現恒星熱核反應所需的熔化過程。但是褐矮星和恒星壹樣,可能是另壹種無序的氣體或塵埃雲,它們會因引力而坍縮。

就連明星的定義都模棱兩可。

壹些專家認為,恒星和行星壹樣,也是由漩渦形成的。這經常發生在二進制系統中。當壹顆恒星形成時,另壹顆恒星通過其剩余物質產生。再看看行星的定義。最近,天文學家對自由漂浮行星的形成提出了兩種假說。

壹種是這些行星在恒星周圍的行星系統中形成,並在形成後離開了銀河系。另壹方面,這些恒星是單獨形成的,或者在形成之初不依附於任何恒星。天文學家認為,現有的解釋和定義不足以解釋任何形式的形成。需要新的解釋和定義來幫助人們更清楚和準確地區分行星和其他恒星。

現在,我們可以這樣定義行星:“行星是壹顆無法熔化其內核的球形恒星,它形成並運行在另壹顆有時會熔化其內核的恒星的軌道上。”

似乎人們將不再簡單地認為沒有必要為行星做出任何定義。

恒星是由熱氣體組成的天體,自身可以發光;行星是圍繞恒星運行的大型天體,本身不發光;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且不發光的天體。例如,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地球是太陽的行星,太陽是壹顆恒星。

2005年07月30日新浪科技訊: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網30號報道,天文學家在太陽系中發現了壹顆比冥王星大的新星,並稱之為第十顆行星。然而,這壹說法立即在天文學界引起了廣泛爭議。這顆新星的大小不是問題,但如何準確定義這顆行星卻成了問題。

許多未知行星之壹。

自75年前發現冥王星以來,這是首次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發現如此巨大的恒星。29日晚,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宣布發現了這顆比冥王星大的恒星。巧合的是,就在幾個小時前,還發現了另壹個比冥王星略小的新天體,這真是讓天文學家和媒體最目不暇接的壹天。

這顆新發現的天體被暫時命名為“2003 UB313”,它與太陽的距離是冥王星與太陽距離的三倍,約為97個天文單位。壹個天文單位指的是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它也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的太陽系中最遠的恒星,也是柯伊伯帶中第三亮的恒星。它比冥王星的表面溫度低,是壹個非常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行星天文學教授布朗說:“這顆新恒星顯然比冥王星大。”29日晚,布朗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持的緊急遠程電信會議上告訴記者,這顆星是圓形的,它最多可能是冥王星的兩倍大。他估計這顆新發現的恒星的直徑估計為2100英裏,是冥王星的1.5倍。

這顆恒星與太陽系的主平面保持45度角,其他大多數行星都在太陽系中運行。布朗說,這就是它從未被發現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沒有人觀察過這個地方。壹些天文學家認為它是柯伊伯帶而不是行星。柯伊伯帶是壹個遠離海王星的冰星區域,許多天文學家也將冥王星稱為柯伊伯帶星。

布朗本人過去曾說過,冥王星太小了,而且它處於壹個偏心的傾斜軌道上,因此冥王星沒有資格作為壹顆行星。但今天他有了不同的發現。布朗在電話會議上說:“冥王星被稱為行星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全世界都已經習慣了。對我來說,有壹個邏輯上的延伸,即任何比冥王星更大更遠的恒星都是行星。”

布朗還給出其他原因。他說,“2003 UB313”表面似乎覆蓋著甲烷冰,就像冥王星壹樣,但在其他大型柯伊伯帶恒星上沒有甲烷冰。他說:“新發現的天體在水平上與冥王星非常相似。”在壹份官方聲明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2003 UB313”是太陽系中的第十大行星,從而對布朗的觀點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和認可。

五年前,布魯姆普與壹位朋友打賭說,天文學家肯定會在2005年10月的1之前找到壹顆比冥王星大的恒星。今年65438年10月8日,他們發現了“2003 UB313”。布朗說:“我的第壹反應是,‘哦,我輸給了那個朋友,只是因為我還有7天時間。’布朗的研究團隊已經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提交了壹份為這顆新行星命名的提案,但在該組織做出決定之前,他們不會向外界透露這顆新星的名字。

提前宣布新發現是有原因的。

這顆新星是天文學家用帕洛馬天文臺的薩繆爾·奧琴望遠鏡發現的。布朗說,由於這顆恒星既可以被專業觀測者觀測到,也可以被業余天文愛好者觀測到,因此它將成為壹顆非常令人興奮的觀測星。布朗說:“在接下來的六個月裏,它將是可見的。如果是在淩晨,它幾乎在我們頭頂上方,在鯨魚座。”布朗透露,他、吉米尼天文臺的查德·特魯希略和耶魯大學的大衛·羅賓諾·威茲於今年6月8日發現了這顆恒星。

在此之前,研究團隊壹直希望在宣布發現這顆行星之前進壹步分析數據,但他們不得不將宣布時間提前到美國當地時間29日晚,因為他們的發現已經泄露出去了。布朗解釋說:“有黑客潛入我們的網站,他們正準備公開這些數據。”

布朗和特魯希略於2003年6月31日首次用48英寸的薩穆爾·奧欽望遠鏡拍攝了這顆新行星。然而,這顆恒星距離地球太遠了,直到今年他們重新分析了數據,才發現這顆恒星的運行情況。在過去的七個月裏,他們壹直在研究這顆行星,希望能更準確地估計它的大小和運行情況。

這些科學家根據新發現的太陽系行星的亮度和距離來推斷其大小。它的反射是未知的,這就是為什麽科學家估計其直徑是冥王星的壹到兩倍,但這壹估計是基於他們所擁有的數據。布朗說:“即使它100%反射到達它的光線,這顆行星仍然和冥王星壹樣大,所以我寧願說它可能是冥王星的1到1.5倍。我們不確定它有多大,但我們100%相信這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層空間發現的第壹顆比冥王星大的恒星。”

科學家之所以沒有估計這顆新行星的確切體積,是因為斯皮茨太空望遠鏡獲得的數據有限。這臺望遠鏡以紅外光的形式記錄了恒星的熱量,但它無法探測到這顆新行星,因此布朗認為它的直徑應該小於冥王星的兩倍。

“行星”仍然沒有準確的定義。

布萊恩·馬斯登是小行星中心的負責人,他負責收集這些天體的數據。他說,如果冥王星是壹顆行星,那麽其他像它這麽大的圓形天體應該被稱為行星。按照這個邏輯,“2003 UB313”也可能是壹顆行星,但它應該排在許多以前發現的行星之後,不應該被稱為第十大行星。馬斯登告訴太空網:“我不會稱它為最大的行星。”

DC華盛頓州卡耐基研究所的行星形成理論家艾倫·博斯認為這壹發現是天文學上的“壹大步”,但博斯表示他不會將這顆恒星稱為行星。他說,相反,應該說像冥王星和其他遙遠的海王星這樣的小恒星應該被稱為“柯伊伯行星”。博斯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稱它們為行星對太陽系中的其他大恒星是不公平的。

什麽樣的恒星可以被稱為行星,在天文學中壹直存在爭議。最近,在國際天文協會舉行的壹次工作組會議上,博斯和其他天文學家就行星的定義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博斯表示,經過6個月的討論,工作組仍未能達成協議。這場爭論實際上始於五年前,因為天文學家從未給出“行星”壹詞的精確定義。博斯說:“這壹發現可能會重新點燃關於行星是什麽和不是什麽的激烈辯論。”

下壹顆行星和火星壹樣大。

美國西南研究所的艾倫·斯蒂爾恩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向冥王星發射探測器的“新視野”計劃的負責人。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他就預測像冥王星這樣的行星將多達65,438+0,000顆。他還通過計算機模擬得出結論,像火星這麽大的行星可以隱藏在我們太陽系的壹些偏遠角落,有些行星甚至可能和地球壹樣大。

當地時間29日晚,發現第十大行星的消息宣布後,斯蒂爾恩接受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網的獨家采訪。雖然他沒有參與這顆行星的探索,但他說那些分析是合理的,他還希望在未來幾年內找到壹顆火星大小的行星。關於新發現的“2003 UB313”,Steen說:“這個發現相當令人滿意,因為這是我們長期以來壹直在尋找的東西。”

但Steen並沒有將這壹發現稱為天文學中最重要的發現之壹,因為在此之前,天文學中發現了許多這樣大小的恒星,“2003 UB313”只是其中之壹。例如,去年,布朗的研究小組發現了塞德娜,其大小約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天文學家發現的其他恒星包括2004 DW和Quaoar。Steen認為,在太陽系的外層空間中實際上有許多天文學家從未發現的恒星。他說:“但現在我們有技術可以看到它們,但我們只能看到壹點皮毛。”(

發布時間:2005-07-31北京晨報:美國天文學家29日下午宣布他們發現了太陽系第十大行星,這壹發現立即引起了爭議。科學家表示,如果這壹發現得到更多證明,關於太陽系的天文常識將被改寫。

發現者的正當防衛

進行這項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教授邁克·布朗當天下午在電話中告訴媒體:“拿起妳們的筆,從今天起重寫教科書。”

他說這顆行星位於太陽系外的柯伊伯帶,距離太陽約97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約為1.5億公裏,相當於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從亮度來看,它的直徑至少是冥王星的1.5倍。

天文學家暫時將其命名為“2003-UB313”。布朗說他已經為這顆新星起了壹個名字,正在等待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批準,但他拒絕透露名字。

通常,只有小行星和彗星出沒在柯伊伯帶,但這顆新星的大小已經超過了冥王星,這使得布朗和其他人將其定義為太陽系中的壹顆新行星。他說:“我們有100%的信心確認它是太陽系外發現的第壹個比冥王星大的天體。如果冥王星可以被接受為行星,那麽2003-UB313更有資格。”

科學家質疑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對行星沒有壹個正式的定義。有些人甚至認為,如果冥王星今天被發現,它可能不會被定義為行星。

在1999年,小行星中心建議在保留冥王星作為太陽系主要行星的地位的同時,給予冥王星“柯伊伯帶星”的稱號。這項提議最終被取消了,因為有人抗議說這是壹種“降級”。

該中心副主任加雷斯·威廉姆斯表示,他堅持認為冥王星應該同時有兩個名字,這顆名為“2003-UB313”的恒星不應該被列入大行星名單,而應該“永遠被視為小行星”。

作為冥王星行星地位的支持者,美國行星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馬克·賽克斯表示,“2003-UB313”應該被定義為行星。他開始思考這顆恒星是否有大氣層,是什麽樣的地質變化形成了現在明亮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