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18是成年人?
所謂成年,其實無非是兩個標準:自我感覺和他人的眼光。如果壹個人能感覺到自己是個成年人,在別人眼裏看起來像個成年人,那麽他的年齡其實並不重要。但真正能做到這壹點的人少之又少。現代社會,成年的標準很混亂。字典對“成年”的定義是:指壹個人的成熟年齡,這似乎是壹個生理概念。與果實相比,它意味著更多的性成熟和生育能力。這個年齡不好推斷。在壹些國家,法定結婚年齡只有十歲,而最小的母親據說只有八九歲。大多數國家的法律規定,只有18歲以上的人才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並且要服兵役、領駕照、買酒精飲料等權利,同時還要履行相應的義務,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可能算是法定的成年標準。而18歲的孩子,通常還在上高中,或者剛考上大學。這種法定成年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在家長和老師眼裏,他們真的是沒有長大的孩子,甚至男女之間過於親密的交流都會被“早戀”的罪名封殺。當然,前幾年流行壹個詞叫“早熟”,意思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懂事,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也許在今天,壹個12歲的孩子更像壹個成年人,他用身體做的事,用頭腦說的話,足以讓保守派瞠目結舌。他們可以自豪地宣稱他們比成年人更老。的確,有什麽標準可以約束人的早熟?這是壹個極端,另壹個極端是最近的現象。很多三十多歲的小夥子住在父母家裏,不願意出去打工,不願意面對艱難的生存考驗,寧願做壹個永遠長不大的嬰兒。從這個角度來看,成年的壹般標準至少有三個:生理、心理和法律。但是,這些標準有的過於死板,有的過於模糊。“成年與否”壹直是現代社會難以概念化的問題。不問就有。如果妳要求,妳將無法兩者兼得。成熟還是幼稚是壹個人的性格,不管是“小大人”還是“老頑童”,都與成年與否無關。拋開我們總結的三個標準,有沒有什麽方法可以判斷和自我判斷自己是不是成年人?美國芝加哥大學最近進行的壹項調查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成年必須包括幾個基本條件,如完成學業、有壹份全職工作和開始養家。壹個人進入成年期,要經歷七大轉變。這些標誌性事件按重要性排序:完成學業;找壹份全職工作;開始養家糊口;經濟獨立;與父母分離;結婚;生個孩子。根據這項調查,成年人的平均年齡約為26歲。這並不奇怪。現代人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遠遠超過古人的十年寒窗。如果說完成本科學業是成年的必要條件,那往往是在22歲以後。城市裏的年輕人結婚很晚,生孩子更晚。值得誇耀的是,他們26歲就能完成這壹套。這項調查表明,成年是壹個漸進的過程。在別人看來,什麽算成年,並不完全是生理年齡決定的,而是這些東西的積累。每完成壹件事,妳就在成人的樓梯上多走了壹步。這套判斷標準還是比較實用的。另外,還有壹個重要的成人標準,就是“成人禮”。在古代中國,成人禮是壹種加冕儀式。20歲時,年輕貴族給自己加冕,標誌著成年。在《禮記》中,關彜甚至認為“冠之以冠,禮之以始”,可見其重要的象征意義。日本有壹個“成人節”,在1月的第二個星期壹,通常在10月的65438+15左右。年滿20歲的青年男女舉行成人禮,據說是唐朝傳下來的加冕儀式的延續。其他的,比如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古代“割禮”,壹些少數民族的“成人禮”,也可以算作是以儀式來決定成年的標準。南太平洋瓦努阿圖島的壹些部落用藤繩綁住雙腿,從幾十米高的塔上跳下,以此來標誌成年。這個儀式後來演變成了風靡全球的極限運動蹦極,也就是說在部落看來,成年人必須有足夠的勇氣。“成年與否”可能是綜合這五個標準來判斷的。很難說哪個更重要:生理的、心理的、法律的、實用的、儀式的。但諷刺的是,成年的年齡範圍可以從18到26歲這麽寬,還有壹個重要的20歲。轉過頭來想壹想。所謂成年,其實無非是兩個標準:自我感覺和他人的眼光。如果壹個人能感覺到自己是個成年人,在別人眼裏看起來像個成年人,那麽他的年齡其實並不重要。但真正能做到這壹點的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