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壹個關於陶淵明的典故名。
“五鬥米折腰不得”是晉代詩人陶淵明的名句。那麽,陶淵明是在什麽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呢?據《晉書·陶謙傳》記載,東晉皇帝伊元年(公元405年)末,“郡遣杜佑到郡,李白應縛見之,嘆曰:‘吾五鬥米不能屈背,拳惡於村中小人!’"藝兮二年,皆音至郡,賦《歸xi詞》。"也就是說,有壹天,縣裏派阿杜妳來檢查工作。陶淵明的初級文員提醒他要盛裝去見上司。習慣了瀟灑的陶先生是有情緒的。大意是他壹天只掙五鬥米,卻還要向這樣的孩子低頭。不錯的嘗試!我不幹了,回家去打理我的菜園。陶先生是個有個性的人,且不說他辭職的對錯,只是這五鬥米多少錢?這五鬥米是當時陶淵明當縣令的收入嗎?不完全是。據說西漢官員的工資是年薪制,所有的糧食都是發的。他們每年領取的糧食都是以重量來衡量的,這是他們的“品秩”,所以有老魯萬石、二千石、六百石等各種稱呼。(劉備做過縣令,這個小官年薪100石)。自東漢以來,俸祿形式有所變化,仍稱“石”。事實上,有些人分發谷物,有些人發現白銀。這壹變化受到了官員們的歡迎。因為在此之前,官員要先賣糧換錢,才能用銀,非常不方便。據史書記載,東晉縣令的年薪是糧食400噸(1噸等於10鬥),壹半分發,壹半折成銀子;如果按月發放,則發放15噸糧米,其余發放2500元。15迎賓糧等於150鬥,壹月分30天,壹天正好5鬥。當時,壹桶1升,1升約4公斤,五桶米月200公斤。不算多出來的錢,壹個壹天賺200斤大米的官員,應該算是高收入群體了。老陶先生在“公務員”的行列裏。他雖然不是大官,但生活相當寬裕。陶淵明的辭官,並不是因為看不上這五丈米。他是個比較窮的人,“工資收入”對他來說很重要。進入仕途後,他發現自己無法實現“努力逃離天下”的抱負,俯就他人違背了自己的內心。所以,就算不要五鬥米,也不能“就這麽被汙染了。”他不在乎五蒲式耳大米的數量,但他不喜歡,他很生氣,不想附和。來源:作文通訊初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