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種文具。
硯滴是滴入硯中的文具,又稱水滴、註水。最早的磨墨和往硯臺裏註水的工具叫水缸。“古人無水滴,晨磨墨,汁滿硯池,以備日用。墨汁重磨,於是有了水缸。”從傳世品和出土物來看,硯滴出現的時間不晚於漢代,且最早為銅制,後有陶、瓷、玉、石等材質。其風格不定,歷代都有創新。漢代墨滴多為龜、蛇、熊、羊形,古樸蒼勁。熊形玉硯滴,舌頭卷曲,背上有翅膀,右前肢有靈芝,是蹲飛的熊。其雕刻粗糙,是東漢時期的器物。古代有很多飛熊的傳說。
魏晉時期,蛙、龜等青瓷硯臺大行其道。如青瓷熊硯滴,小熊右手托著胃口,左肢輕輕撐著左膝,壹臉專註。頂部有壹個註水的孔。
南北朝時期,水滴多見於動物形,如蛙形、兔形,還有其他形狀的墨滴。如青瓷形硯滴,形似茄子,壹端心形註水口,另壹端細管狀流。外形小巧別致。器身用樹枝雕刻,線條流暢自然。從裝飾上看,是南北朝時期的典型器物。
唐代硯滴體積小,造型獨特。除了瓷器產品,還有銅制品,如龜形硯滴,它的形狀是壹個小碗,龜背上有壹個圓柱形按鈕。玳瑁雕刻精美,做工精致,是唐代硯臺中的精品。
宋元時期,瓷質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制作的硯滴最為新穎獨特,如船形、坐像形、牧童牛形、魚形等。魚形硯滴是壹種跳躍的魚,口中有壹滴,背部有註水孔。造型獨特,雕魚。通體繪灰藍釉,元代精品。
明代制瓷業高度發達,硯滴自然相互競爭,世代相傳,尤其是宣德稱帝時。青花鴛鴦形硯滴形似大象,背面有圓孔,上面插有滴管。它們是平底的,全身用藍底和留白裝飾。外形精致,白質細膩。左手空白區的青花楷書“宣德年制”。
清代墨滴多為象形,做工精致,青花釉蓮花形墨滴。它的形狀非常獨特。左邊壹片荷葉是水碗,邊上堆著塑料螃蟹,右邊有孔通向荷花,荷花有水孔供墨滴。還有兩件文具,是前朝少有的,是清初的器物。
書房的文具裏很少有世代相傳的墨滴(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