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放鞭炮的由來
鞭炮,就像符濤和春聯壹樣,最初是用來趕走惡鬼和鬼魂的。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過年時燃放鞭炮是壹種習俗。這壹習俗在《荊楚歲時紀年》中有記載:“正月初壹為三元之日。據說到了月底,公雞就會打鳴,人們會在庭前燃放鞭炮和燒草,以驅除山上的惡鬼。”這也是人們在春節放鞭炮的由來。可見“爆竹”壹詞的本義是燃燒竹子並爆炸。
火藥發明後,人們不再焚燒竹子,而是填充硝石、硫磺、木炭等。在竹筒中燃燒,導致“爆炸”。然而,直到今天,人們仍然使用“鞭炮”這壹術語。
在宋朝,人們用紙做的線軸代替竹筒,裝滿火藥,制造新的鞭炮。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使用這種方法,但我們改進了技術並翻新了圖案。在宋代,有人用麻桿將紙鞭炮編織成串,稱之為“編炮”。因為這串鞭炮持續時間長,就像人揮動鞭子的聲音壹樣清晰,所以被稱為“鞭炮”。
到了明清時期,鞭炮的種類更多了,放鞭炮的時間也不局限於除夕淩晨,而是從除夕開始,到午夜時分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富,都應該燃放鞭炮。李嘉瑞的《北平風俗類誌》引用《湖天錄》的話說:“京城人口稠密,天下第壹。這個富裕的家庭買了成千上萬的鞭炮並點燃了它們。即使壹個貧窮的家庭正在為食物而掙紮,它也會爆炸幾次並燃燒壹柱香。除了早年的瑣碎和來年的熱氣騰騰,這種習慣遵循著同樣的趨勢。”清代謝文橋《角門新年詞》中:“壹夜爆竹聲起,煙花自盛京來,半夜珍寶銀花鬧,六街歌風樂起。”它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場景。
近年來,作為春節的重要活動,許多地方改變了春節期間禁止在城市拍攝的規定,讓廣大市民有機會燃放煙花爆竹慶祝春節。因為鞭炮,城市裏的春節非常熱鬧。當除夕午夜的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國家進入沸騰狀態,煙花飛舞,鞭炮齊鳴,壹向內斂的中國人融入了狂歡的世界。中國人民在燦爛的煙花和紅色紙屑中度過了繁榮的壹年。
2.春節放鞭炮的起源
俗稱“過年”。人們早起放鞭炮。據說此舉是為了驅逐“魈”。據說山魈是古代深山裏的壹種兇猛的獨角鬼,但它最害怕噪音,所以人們用燃燒竹子的爆炸聲將它嚇跑。有了火藥後,人們將火藥裝入竹筒制成鞭炮,然後制成紙筒,也稱為鞭炮或爆竹。
3.春節放鞭炮的由來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森林裏有壹種非常兇猛的野獸叫“年”。每年農歷十二月除夕,它都會出來大喊大叫,吃人和牲畜。當時沒人能制服它。為了避免“年”的災難,人們應該在除夕夜殺豬宰羊來祭拜年,這樣才能使年充滿,以免傷害人和動物。
在農歷十二月的除夕,人們忘記殺豬宰羊來紀念年。當年來的時候,他們大喊大叫,想要吃人。人們別無選擇,只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躲起來。年挨家挨戶地走著,四處遊蕩尋找吃的東西。當他看到空曠的地方什麽也沒有時,他忍不住憤怒地嚎叫起來。這時,附近的壹棟竹建築著火了,火勢很大,使得竹子發出劈啪聲。年聽到突然的響聲,害怕地逃回森林。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在農歷十二月的除夕,他們砍了很多竹子來燒。當竹子劈啪作響時,年被嚇跑了。與此同時,人們還發現“年”呈鮮紅色,於是他們將紅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兩側。這是背書。鞭炮和紙發明後,鞭炮取代了鞭炮,紅對聯取代了符號。
春節燃放鞭炮的註意事項
壹、選擇合法銷售網點購買鞭炮。購買時應購買外觀整潔、無黴變、完全變形的產品。產品標識應完整清晰,有正規的廠名、廠址、提示和中文說明。
第二,不要購買或燃放危險的鞭炮。壹般來說,市民應該購買C級和D級玩具煙花,用量相對較小。拋炮、拉炮、砸炮等鞭炮爆炸感度低,遇到摩擦碰撞時容易燃燒爆炸。它們在儲存和排放時有潛在的危險,因此不適合購買。
三是註意鞭炮的儲存和運輸安全。不要壹次買太多鞭炮。盡量少把它們存放在房子裏,以縮短存放時間。鞭炮的存放地點必須遠離火源、氣源和電源。
四、不要在禁止燃放鞭炮的場所和區域燃放鞭炮,禁止燃放鞭炮時,應在空曠、平坦、無障礙的室外場地燃放。
五是文明燃放。不要向人、車輛和建築物投擲點燃的鞭炮;不要從建築物內部、屋頂和陽臺投擲鞭炮;不妨礙行人和車輛安全通行。
七、兒童燃放鞭炮時應有成人監護,成人要認真對兒童進行安全教育,避免因燃放鞭炮造成傷害。
八、鞭炮在燃放中出現異常情況時,不要立即上前檢查,應等原因明確後再進行處理,最好用水將報廢的鞭炮打濕。
燃放鞭炮時註意防火。節前,燃放區域內的市民應清除陽臺、平臺、屋頂、天井等處的可燃物。,並暫時收起懸掛在室外的可燃遮光布、空調防護布等紡織品,防止燃放鞭炮引燃可燃物引發火災。市民在離家前應關好門窗,防止鞭炮飛入家中引發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