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字形主要變化
漢字字形的第壹個明顯變化是書寫風格從最初的多樣化趨於規範化。壹些具有古文字常識的人知道,在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各種載體(如石刻、竹簡、傑夫、印章、陶器、春貨等)中。)在商周乃至戰國時期,同壹個字的形狀往往不同,甚至完全不同。這在不同的字體中都是如此,即使是同壹種字體,如甲骨文或金文。秦始皇統壹天下後,出於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李斯等人收集整理了秦國曾經流行的篆書,並作為標準字體在全國範圍內出版發行,使文字的不同書寫方法能夠保持壹致。在文字學領域,人們通常將《小篆》之前的文字稱為古文字,將《李殊》之後的文字稱為現代文字。根據這壹階段,可以說在古文字階段的末期,漢字的字體已經實現了第壹次徹底而深遠的標準化過程。當然,規範漢字字形最大的好處是建立了壹字壹形的基本框架,從根本上改變了壹字不正、難以識別和使用的原有局面,從而使信息的傳遞更加清晰有效。還需要指出的是,當時鑒於文字字體不規範,有時容易造成意思理解上的歧義。因此,這種標準化在規範語言中的字和詞的字體關系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試圖實現壹次壹個單詞,這使得使用字符傳遞信息更加準確。這不僅意味著漢字在書寫系統上已經成熟,而且表明漢字在社會使用中已經成熟,漢字的社會功能得到了更好的發揮。當然,在漫長的用字過程中,總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違反規範的情況,因此有必要不止壹次地以各種形式對其進行規範。而小篆之後的所有子字體規範,基本上都是在壹字壹形壹字的原則下進行的;這壹被後世奉為圭臬的原則,是在李斯等人用小篆規範字形的時代確立的,上文已有提及。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建立後的書同文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自覺規範。
漢字字形的第二個明顯變化是字形的簡化。在漢字發展史上,雖然在字體沒有明顯變化時,特定字形的簡化壹直在持續進行,但大規模的字形簡化往往伴隨著字體的變化,並通過字體標準化的方式得到普及。也就是說,秦的文字和篆書是壹樣的,它們所依據的篆書是在簡化了原來復雜的字形之後形成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錄》說:“秦始皇初,丞相李斯玩之,不與秦文合作。司著《》,中車府令趙高著《歷》,太史令胡著《博雪》,皆以史書大印為據,或頗存,所謂小印也。”許慎將篆書的產生歸咎於李斯等人的人為規定,這已被歷代出土的秦代文字材料證明是錯誤的。它顯然是由春秋時期秦國使用的篆書演變而來的。然而,《小篆》對原本繁復的字形“或頗有救變”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壹點可以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證明。
在漢字發展史上,“繁”與“簡”總是相對的。某個時代或某個字形的“簡單性”相對於另壹個時代或另壹個字形可能會變成“復雜性”。人們在使用時,為了追求簡潔,往往會將那些復雜的字符簡化,形成所謂的簡化。所以自古以來就有繁體字和簡體字。然而,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大量的簡體字雖然在普通民眾中廣泛使用和傳播,但始終被統治階級視為沒有吸引力的殿堂,因此沒有獲得合法地位。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和西方近代思想的影響,許多有知識的知識分子從普及教育和方便使用的角度出發,強烈主張整理和規範簡體字並使其合法化,但最終因舊政府中保守勢力的反對而失敗。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漢字簡化工作。1954、11年6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文改委”)正式成立,負責漢字簡化工作,1955、1年6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出臺。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和修改,該草案於10月28日在國務院全體會議上獲得通過,並成為正式計劃,由人民日報於10月28日1956發表。包括485個簡體字(後調整為483個),分四批實施。在此基礎上,文化改革委員會編輯出版了《簡化字總表》1964,並將2238個簡化字納入《簡化字方案》作為簡化字使用標準。1986 10,匯總表重新出版時,進行了個別調整,總字數變成了2235個,這是迄今為止國家批準的所有簡化字,並因此正式形成了與以前所有繁體字相比的“簡化字”。
(二)字體主要變化
上文我們提到,古文字學家通常將小篆之前的文字稱為古文字,將隸書之後的文字稱為現代文字。古文字和現代漢字最根本的區別是從象形文字變成了非象形文字,這是劃分漢字兩大階段的分水嶺。
事實上,即使在古文字階段,漢字的象形程度也壹直在降低。文字發展的壹般規律是,實物圖畫出現的時間越早,意義越強,所以越象形。因此,總的來說,甲骨文比後來的大多數字體更具象形性,但青銅器銘文除外。這是因為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非常費時費力。有時,為了提高效率,雕刻師不得不減少象形文字。金就不用有這樣的顧忌了。青銅器銘文大多鑄在青銅器上。由於鑄造青銅器的模型質地柔軟,書寫時方圓的形狀和筆畫的粗細可以更隨意,因此許多字體比甲骨文更保守,即更具象形性。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象形輪廓和彎曲線條寫起來很不方便,特別是有粗細筆畫和根本不能算作筆畫的硬塊時,寫起來就更麻煩了。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古人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使毛筆的路徑呈線性和直線。線性化主要是指用細而對稱的線條改造原有的粗筆,替換那些方形或圓形且不規則的硬塊;拉直主要是指將原本呈之字形、象形的線條拉平,將不相連的線條連成壹筆。這些變化在篆書時代得到了證實,特別是與篆書用於“書寫相同的文字”。將文字劃線拉直後,象形性自然大大降低,但書寫無疑方便得多。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字符的劃線和平直不僅帶來字體的變化,而且使上述字體的簡化成為可能,並使字體的標準化成為必要。這是因為,當早期漢字的原始象形輪廓、彎曲粗細有時不相連的筆畫以及各種形狀的塊狀物被線性化和拉直時,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簡單的書寫符號,字形的簡化自然發生了。另壹方面,當書寫的符號化成為普遍趨勢時,字形的標準化就成為必然。因為在象形程度較高的早期漢字中,只要基本字形還存在,就不會影響字形部件(即後來的字和部首)的形狀和數量。有時候位置如何,筆畫的增減等並不重要。然而,當原本相當象形的形式和筆觸因線描和平直而變成書寫符號時,象形功能就大大降低了。如果不規範,筆畫的數量,甚至位置和方向的變化都可能使壹個字變成另壹個字。例如,甲骨文中“從”和“比”的區別只是壹個積極和壹個消極的方向。由此可見,文字的線條美和平直度與上述文字的簡化和規範化密切相關,這從另壹個側面證明了漢字的字體變化往往盤根錯節,難以完全割裂開來。
當漢字發展到小篆時代時,雖然象形和象形的特征已經大大減少,但仍然有許多彎曲的筆畫,並且壹些字形仍然過於復雜,也就是說仍然有壹些象形的意思,仍然不方便書寫。因此,雖然小篆作為壹種標準文字統壹了全國的文字,但它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沒有在社會上廣泛使用,很快就被書寫簡單的隸書所取代。漢字以其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字體變化為標誌,進入了現代書寫時代。
坊間盛傳,隸書是秦國統壹後政府為應付繁忙的政務而創作的,甚至以夏都人程邈的名字實施。過去學者研究秦國的青銅器銘文,覺得隸書應該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萌芽了。20世紀70年代秦簡的首次發現進壹步證實了這壹點(團隊編《臥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唐蘭先生在《中國文獻學》中指出,《漢書》等人說:“官獄之所以為隸書,其所以為隸書。事實上,這是壹個民間流行的劇本,官方監獄不得不采用”(第165頁),這是非常正確的。
隸書、草書、行書相繼興起後,又出現了楷書。與隸書相比,楷書壹般保留其字形結構,但橫平豎直,結構緊湊,書寫更簡單,端莊大方。因此,楷書流行後,成為最常用的隸書,漢字的字體從那時起就沒有太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