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我想成為壹名媒體人。我需要準備什麽?

我想成為壹名媒體人。我需要準備什麽?

1,24小時新聞敏感

記者和編輯需要時刻保持新聞敏感性,無論是值班還是下班。畢竟,更多的新聞發生在辦公室之外的生活中。也許妳和情侶逛街時的壹個新發現會給妳帶來壹個精彩的話題。

關鍵詞:隨時想壹想——它能做什麽?

2.餡餅是給努力工作的人吃的。

西方人說“天助自助者”,中國說“好事多磨”,法國人說“只要妳跑,就會有收獲”。

經常跑有兩層意思:壹是接到題目後有目的地在場景之間跑;二、沒有明確話題時,在新聞高發區“掃街”,尋找新聞。

根據很多社會記者的做法,請相信,只要妳到了現場,願意去思考話題,這樣的好事就會發生。

3.不要放過每壹個細節

從某種意義上說,記者應該有“福爾摩斯”的觀察力。新聞現場往往有很多關鍵細節能體現新聞的本質。如果我們找到它並挖掘它,我們可以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

比如去年冬天,海澱萬泉河有個女人掉進河裏,路人沖進河裏救她。記者趕到現場後,發現其中壹人穿著軍褲和病號服,很特別。經過采訪,發現他是壹名軍人,在附近的309醫院治病。他出來散步時發現了這件事,冒著加重病情的危險跳進了冰川。這個細節的加入,給壹個普通的突發事件增加了壹層人性。

4.學會逆向分析現象。

很多現象,從正面看,並不起眼,但反過來,追根溯源,就能發現重要的話題。

比如海澱地區的拆遷,年前就開始了,這是市政重建的正常新聞。但記者深入采訪後發現,拆遷後,這塊地很可能賣給了宜家,這件事就大了。宜家從馬甸遷入中關村,將影響城北商業格局的改變,改變中關村沒有生活消費區的局面。

5.多交朋友,發展線人。

朋友多,途徑多,在負責任的口中、社區或領域中交友,會給妳帶來取之不盡的消息來源。

線人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壹所中等職業學校。大部分來自攝影師,喜歡拍社會新聞。特別是熱線移動記者,要多發展線人,讓自己更警覺。

記者要關註他們口中“官民兩條線”的發展。畢竟官員對壹些話題直接發表看法不是很方便。這個時候,業內專家和研究人員的發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6.擴大知識面,勤於思考

記者和編輯是全知的,沒有狹隘的知識是吃不了飯的。平時勤勤懇懇豐富自己的知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壹旦新聞線索來到身邊,我們就能準確判斷其價值並正確使用。

7.試著找到第二個著陸點

作為壹名記者,妳應該養成每天看報紙、看電視、上網的習慣。不僅僅是知道妳的競爭對手做了什麽。怎麽做?我也在為自己尋找新聞線索。畢竟——網絡、報紙、電視是記者、編輯尋找新聞線索的重要途徑。

不要因為人家已經報了就放棄。因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新聞,很可能是對方編輯誤操作的寶貝,通過妳的分析判斷,妳可能會發現壹個精彩的第二處。

8.不要輕易舉報。

在報紙編輯出版過程中,編輯記者經常會遇到壹些似曾相識的話題。不要急著說“已經舉報了”。但是應該仔細解讀這個話題是不是舊聞?還是在舊事件的基礎上有了最新的發展?也可以是對之前事件的徹底顛覆。在解讀的過程中,很可能會誕生壹個大新聞。

9、壹個動態事件的結束

我們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壹種新聞資源——曾經報道過的新聞人物或事件後來怎麽樣了。很有可能妳之前做的壹個例行報道,現在已經發展成大事了。所以,無論是編輯還是繼續,都要在保留報道素材的前提下,時時回頭,看看那些看似陳舊的話題能否在今天產生新的主題。

10,切忌紮堆,互相串題。

在新聞發布會會場,或者突發事件現場,經常會遇到外國報社的同事。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者哥們;壹起采訪確實能給不想透露消息的當事人壓力。但是這個時候,妳就要註意了。不要只關註哥們之間的刺激。第二天大家的稿子在報紙上看到的時候,吃驚的可能是妳。

因為人們對場景細節的挖掘和對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遠勝於妳,妳寫的每個人都有。不要互相交叉提問,熟悉的哥們這時候也有競爭。開動腦筋,設計出比他們更好的專屬問題。這就是大家在群內面試時要註意的。

二、記者采訪的“八要”和“八不要”

(壹)“八大要素”

1,面試要用“眼、耳、手、口”

面試要用心,不能光用嘴問,用耳朵聽。眼睛對細節的捕捉是新聞動詞的來源。使用手中的數碼相機和錄音筆,應該能為“看和聽”提供更好的幫助。只有“眼、耳、手、口”,才能提高面試的效率。

2.錄音筆和采訪要配合使用。

不要太依賴錄音機/筆。妳要知道回來整理錄音資料的時間可能比面試本身還多。錄音設備應與采訪記錄本壹起使用。錄音設備記錄關鍵詞、數據和觀點,訪談本記錄被訪談者的表達邏輯和表情。同時,在訪談本上,還應記錄下被訪談者在錄音筆上的關鍵段落的時間和位置。

3.提問時問封閉式問題

面試前壹定要有問題提綱,面試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面試前的準備是否充分。多問壹些關於封閉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面試效率,節省面試時間。采訪前,記者壹定要心中有數,把最重要的問題放在最前面,爭取最大限度縮短采訪時間。避免與受訪者“沒完沒了地聊天”。

4.如果妳想生動地提問。

讓文章生動的訣竅是多問受訪者這樣的問題——“比如說……”;“妳能舉個例子嗎?……";“是這樣的嗎……”;把對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對熟悉的領域,同時也能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時間。

5.前壹個答案應該再次使用。

學會把復雜的問題分解成簡單的問題,不要指望受訪者完全理解妳的問題。掌握滾動面試的技巧。第壹個面試者談的應該是妳對下壹個面試者的問題。滾動面試會讓妳成為受人尊敬的面試官。

6.手頭有壹份操作人員名單。

記者的基本功就是找人。記者必須有壹份專家或業內人士的名單,這樣才能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佳的采訪人選。

7.經常寫深度報道。

多做深度報道,每壹篇報道都會讓妳向專家記者邁進壹步。

8.批評和報道應該是公正的。

采訪,尤其是批評性報道和爭議性報道,必須采訪雙方,並在文字中體現出來,才能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

(2)不要。

1,面試不要完全依賴電話。

目前電話面試應用廣泛,但也是致命的。電話采訪無法實現視覺參與,也無法確定被采訪者的確切身份。因此,必須謹慎使用。回撥是確定被采訪者身份的壹種方法;通過電話要求受訪者描述場景的細節是獲得現場感的方式。

還記得北青報的座右銘“哪裏有新聞,哪裏就有我們”;不要變成“哪裏有新聞,哪裏就有我們的電話”。

2、獨家問題不要炒。

在新聞發布會或者記者聚集的地方,如果行業和消息源關系好,可以把獨家視角的問題放在會後,在臺下單獨提問;否則,妳只能和很多同事“分享”妳的智慧。

當然,如果在會上當眾提問是妳唯壹的選擇,妳應該勇敢地舉手。

3、不要拿“找不到人”當理由。

在任何采訪中,尤其是壹個精彩的話題,被采訪者都不會輕易接受采訪,這就需要記者施展各種技巧,或柔化泡沫或迂回攻擊,必須竭盡全力挖掘出與事件核心要素相關的當事人。“找不到人,人家不肯透露”永遠不能成為搪塞編輯的理由。

4.不要在專家面前裝。

不要在專家面前裝專家。謙虛是贏得專家尊重的唯壹途徑。

5.不要直接在網上扒稿子。

中國新聞主管部門明確規定,網上內容不得直接發布。互聯網對我們來說是壹個很好的新聞和線索來源,但確實有很多東西需要核實。直接從網上抄襲,不僅有偷懶抄襲之嫌,還容易造成報道失實,所以這部分內容要核實後再轉換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的會議不要提前離開

記者參加中宣部、市委宣傳部和各主管部門召開的正式會議,不得遲到早退,以免影響本報形象。

7.不要忽視面試安全。

人身安全、設備安全、選題安全是記者在險惡的采訪環境中必須註意的。

人身安全是壹切的基礎。我們支持記者在危險時刻挺身而出,但如果是以犧牲人身安全為代價,報社是不會支持的。同時,新聞工作者要註意學習和鍛煉在緊急情況下,在危險環境中自我保護和生存的知識和技能。

采訪設備不僅是個人或報社的資產,更是采訪留證的工具,更關系到記者的榮譽。平時記者要愛護設備。如果當事人在采訪過程中要搶奪設備,記者要盡力保護。

現實中,壹個好的話題不壹定能順利見諸報端,經濟、政治、人為因素都有可能幹擾。所以,記者從采訪階段就要註意保護話題,不要像不相幹的人壹樣透露話題的內容,要聰明地向采訪對象解釋話題的走向。

8.不要盲目離證。

取證是記者在報道和撰寫爭議時必須做的事情。但是拿什麽樣的證據是很有講究的。總之,留下有效證據。壹旦當事人對報告不滿,有效證據就成為訴訟的關鍵。

有效證據包括對關鍵人物的錄音錄像采訪、關鍵現場的圖片、負責調查事件的主管部門的采訪記錄等。

三、撰寫稿件“十八點註意”

1,確定標題再寫正文。

新聞標題是壹個記者最高寫作水平的體現,標題是文章的廣告,讓文章引起讀者的閱讀欲望。

增強文章的邏輯性。記者關註“打哪兒”,盡量避開“打哪兒”這篇文章;讓人看完不知道說什麽好。投稿的時候壹定要有三重標題,用標題代替文章。記者應該加強制造頭條新聞的能力。

2.該消息使用固定的結構。

結構:標題+引言+第壹新聞事實+背景補充+第二新聞事實+事件後續事實。

引言要提煉出最有效的細節來打動讀者往下看;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元素(5w)要寫全。新聞應該細節動態,事實簡潔明了,信息全面。必要時,相關事件可在正文後單獨鏈接。

不要花時間在主軸上做文章,像流水賬壹樣“解釋”。

3.使用比描述更多的動詞

寫作時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在文章中,要多用動賓短語,少用偏旁短語。多用祈使句,少用敘事句,使文章生動形象。“因為”、“而且”、“雖然”等詞語也要少用,以免影響文稿的緊湊性和節奏感。

4.勤斷不要超過3句。

每段不超過150字,兩三個句號。讓讀者從閱讀中解脫出來。長度超過1000字的,每300到400字要有壹個副標題。

5.嚴格控制空間,放棄。

《法國晚報》是壹份有四個版面的小報紙。沒有廣告的時候,整版文章在4000字以內,每頁發表的文章數大概在8 ~ 10。另外,每條消息的上限鎖定在400字。

信息篩選對留言來說很重要,而篩選的關鍵是在寫之前做好標題,這是篩選信息的最好措施。從來不想到從哪裏寫,最後把編輯和讀者帶到d。

6.細節取勝,但不要放縱

新聞以精彩的細節取勝,但不追求細節的拓展。增強新聞的信息含量是好的,但是壹定要有意識,不要簡單的堆砌場景和細節。

7.用事說話,少說話。

記者作為媒體,只有將新聞的相關場景和元素“搬運”到讀者口味的義務,而沒有隨便評論的權利。但“處理”那些場景和當事人的語言,需要記者的心。

8.不要忘記尊重人權

撰寫司法報告時,必須根據法律處置進度確定文中當事人的姓名,如犯罪嫌疑人;不要將所犯罪行或違法行為與稱謂混為壹談,如“騙子王”、“強奸犯李”、“妓女岑”、“趙小姐”、“無牌小販張”等。

在常規報道中,要註意對來京外地人的稱呼,不要有地域歧視,哪怕是含蓄的,比如“張某某是河南人”、“陳某是陜西人”。

涉及未成年人的報道應采用化名,同時通過技術手段保護其肖像不被刊登在前方。

9.新聞的來源應該寫得準確

真實性原則是新聞的第壹要義。選擇了哪個人或單位,來源壹定要明確,壹定要寫全名;誰說了什麽,壹定要直接引用,留下足夠的證據。這也是防止未來爭端/沖突的重要手段。當然,有些采訪中,舉報人不願意暴露,或者當事人未成年,可以另案考慮。

10,善用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

是否使用直接引用,不僅關系到消息內容的準確性,還關系到以後會不會引起訴訟。

我們鼓勵妳使用更多的直接引語,簡短、精確、準確的直接引語。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中準確記錄,並保留充分有效的證件。否則,壹方面被采訪者可以說他沒說,另壹方面也可以說妳曲解了。

不要為了方便而直接引用被采訪者沒有表達的意思。間接引語也要準確。

11,文章署名要規範。

新聞稿件,正文前面是“本報(記者XXX)”;熱線稿件,正文前面是“本報報道”;通訊稿、特稿、總結稿均附“文/記者XXX”。

為了鼓勵記者自己收藏稿件,不鼓勵與通訊員聯名;凡使用通訊員稿件80%以上者,不得再署記者姓名;部分采用通訊員稿件的,應當將通訊員姓名置於記者之前;聯合署名的稿件,只記錄壹半工作量。

12,手稿體歷心中有數

新聞版的稿件分為:新聞、通訊、特寫、摘要、發言。

13,更多技術術語註釋

在很多領域,尤其是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如金融、科技、通信、法律、醫學等。,記者在撰寫此類稿件時往往需要引用專業術語,這就需要頻繁的標註。讀者畢竟不同於熟悉業務的記者,但壹個業內常用的技術術語,很可能成為讀者閱讀的障礙,比如“高開低走”、“3g手機”、“isdn”、“固體燃料”、“證據倒置”。

14,數字壹定要準確,不能壹起用。

稿件中使用的數字要準確,要與原始數據反復核對。對於文中按數字順序列出的並列內容,最後再數壹遍,以免出現“前面八個方面,後面只有七個”的烏龍局面。

對於成績報告,尤其是統計報告,記者往往用壹系列的數字來勾勒和描述,會讓讀者感到枯燥。所以最好用比喻的比喻。如果壹定要用數字,不能連續用三個。

15,多用全名,少用縮寫

根據新聞準確性原則,稿件中最先出現的政府部門和公司,以及當事人的稱謂和姓名,都要使用全稱。之後又出現了,可以用縮寫。

不要用“、王隊”之類的綽號。雖然可以說明記者的職業關系很好,但是讀者可能不知道妳說的是誰。

16.準確使用“的、地、的”

稿件中“得、得、得”的混用,往往會增加校對樣張的工作量。要嚴格遵循詞典中的規範,區分它們之間不同的使用環境,準確使用。

的:用在定語或謂語動詞之後。

的意思是它前面的詞或短語是狀語。

得:用在動詞後表示可能性。

17,標點符號要說清楚。

標點符號是幫助編輯和讀者順利閱讀文章的工具。記者寫稿時,必須忠實遵循語法規則,使用各種標點符號;禁止“把整段調侃到底”。在計算機文字格式的選擇上,也要確定中文標點的全角模式,避免給排版和拼版帶來困難。

18,寫作要避免幾個禁忌

比如“記者看到、聽到、趕到現場”,這種突出記者在采訪中行為的方式,有時會讓讀者覺得矯揉造作;可以實用,直接描述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