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軸原本是中國傳統戲曲的術語,指折子戲表演的倒數第二個劇目。壹般壓軸的是劇團裏掛第壹張牌的主要演員,最後壹張叫“閩劇”,也叫“大軸”。事實上,壓軸節目原本是指倒數第二個節目,而不是人們常說的倒數第二個節目。但第六版《新華字典》卻把倒數第壹個節目改成了倒數第二個節目。但後來,在第八版《新華字典》中,倒數第二個程序被改為倒數第二個程序。
根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簡本1989版):“大結局是中國傳統戲曲術語。指折子戲表演中的倒數第二個劇目。它是以最後壹部名為《大軸》的戲劇命名的。”例如,如果壹場京劇有五場演出,第壹場稱為“開幕式”,第二場稱為“前期軸”,第三場稱為“中軸”,第四場(倒數第二場)為終場,第五場(最後壹場)稱為“大軸”。
清代王夢生的《梨園記》稱“壓大軸”為“壓子”。《荀子》是武俠劇,而文藝劇擅長的是唱戲。如果文藝劇的歌者比武俠劇的打鬥更好,那就要“打壓荀子”。只有最好的節目才能是“壓軸”或“壓軸”或“壓軸”,而這樣的節目往往放在最後,這壹般是著名演員的專長。
侯耀華的《演藝人生:不吉利必讀》說得很清楚:“1944年,我父親進入小梨園,唱《最後兩首》和《小彩舞》(即著名京韻大鼓演員羅玉生)按下了‘大軸’。這裏有必要說明壹下,“最後兩個”是倒數第二個節目,而“大軸”是最後壹個節目,也稱為大結局,或大結局。唱‘大軸’的行話也叫‘救底’,壹般由有獨門絕技的著名演員表演。”
王明三先生在《相聲的特點與發展》中說,相聲大師侯林寶壹生做了三件大事:“壹是把相聲從地攤搬到了劇場,使相聲高雅起來;第二,相聲從“後二”變成了“大軸”,提高了相聲的地位;三是加工整理壹批傳統相聲段子,讓相聲成為壹門藝術。”
《中國戲曲曲藝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中說:“在壹些觀眾眼中,大結局是大結局的代名詞,所以有時也指最後壹場戲。”可以看出,詞典已經認可了起義後的“大結局”。
新華字典(1988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於海》(2000)註有“大結局也叫大結局”。《漢語大詞典》的觀點更為“前衛”,將“推子”作為“壓軸”的對等項(也是“壓軸”的對等項),以“另壹種說法”的形式將最後壹個節目稱為主義項,將倒數第二個節目稱為次要項;因此,它被稱為“壓軸之作”,“據說它的質量很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壓住整個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