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草書打破了隸書的嚴格規則,是壹種倉促的書寫。它被稱為“曹彰”。曹彰的筆畫是“波”形的,有獨立的字符、方形和橫向筆畫。曹彰在漢魏時期最受歡迎,但它在元朝復興並轉變為明朝。
漢末,曹彰被進壹步“種草”,隸書的筆畫被刪除。上下字筆畫相連,偏旁部首簡化借用,被稱為“現代草”。在唐代,這種草的書寫更加放縱,筆畫連續,字形多變,被稱為“狂草”,也稱為大草。
時至今日,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過了它的實用價值。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征之壹是筆畫的勾連,包括上下勾連和左右勾連。用筆放縱,畫得淩亂,也叫大草或狂草。
擴展數據:
蘇的行書是這樣寫的: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書體,出現於東漢末年。行書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晉魏恒的《四體書》中。行書因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廣泛的實用性,自誕生以來就備受青睞並得到廣泛傳播。
縱觀書法的歷史長河,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有起有落,而行書卻流芳百世,壹直是書法界的顯學。歷代大書法家書寫了壹部輝煌的行書發展史。
隨著當代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行書創作的探索與創新掀起了壹波又壹波的熱潮,呈現出多元化的繁榮景象。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草書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行書(書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