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竹林文化手抄報怎麽寫

竹林文化手抄報怎麽寫

中國是世界上竹資源最豐富、竹林面積最大、竹資源開發利用最早的國家之壹。它被稱為“竹子王國”。竹子以其挺拔翠綠、奇形怪狀、歷久霜雪而為人們所稱道。人們賦予了它做賊心虛、堅韌不拔、風度別致的“君子”美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竹子壹直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壹、竹文化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壹)中國竹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色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和靈魂的巨大載體,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基礎。中國文化自誕生以來,壹直對中國的政治、教育、文學、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和生活方式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中華民族是壹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它是壹個熱愛生命和生活的民族,因此也是壹個熱愛森林、創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誕生和發展。歷史上所有的古代文明都誕生在森林中,它們在世界上發展和繁榮。森林在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而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森林文化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獨特習俗的基礎上的。源遠流長的森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壹個分支。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有壹句名言:“食無肉而不生竹”,道出了中華文明史上的壹個特殊現象:竹子作為壹種特殊的質體,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滲透和凝聚成精神文化,形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色彩,從而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竹文明,積澱成中國源遠流長的竹文化。

(2)竹子是東方文明的象征,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品格和情操。

英國著名學者、東亞文明權威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東亞過去被稱為“竹”文明,而中國被稱為“竹文明之國”。

甲骨文中竹符號的出現和竹文字的創造與發展,從壹個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國竹文明的歷史演變。殷商和金文?周《說文解字》?東漢,玉片?梁,詞匯?明·康熙字典?清代及歷代重要辭書中的竹字數量。根據出土文物和相關古籍記載,論述了竹子與我國古代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軍事武器、文化藝術、音樂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中國文化壹直浸透著竹子的痕跡,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成長、擴張和繁榮也是壹首關於竹文化繁衍發展的詩篇。因此,中國被稱為“竹文明之國”

正如蘇東坡所說:“吃筍、遮竹瓦、扛竹筏、煮竹俸、穿竹皮、寫竹紙、走竹鞋的人,真的壹天離不開這位先生。”以“書竹紙”為例,從殷商時期的竹簡刻字到六朝發明的竹紙,竹子是中國文化傳播和積澱的載體。

(3)中國竹文化在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華五千年的竹文化處處與竹相連。“竹子四季常青,姿態優雅,鞭根發達,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態、旅遊和觀賞價值,在綠化環境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竹文化的發展不僅在物質層面上滿足了人們的需求,而且在精神層面上陶冶了人們。

二、中國竹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中國竹文化是以竹為載體的中國文化,可分為竹文化景觀和竹文化符號。竹筍、竹制書寫工具、工藝品、樂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皿、生產工具、建築、交通工具等是構成器物的物質材料,文化內涵不是由竹子本身展示的,而是由器物及其使用規範展示的,可以展現文化的人性化本質。或者是中華民族為特定的現實需要而有意識地運用竹子創造的場景,是壹種竹文化景觀。宗教、文學繪畫和倫理規範中的“竹”直接表達和象征著人們的情感、思維、觀念、價值觀、理想等精神世界,是竹文化的象征。

(壹)竹文化景觀

竹文化景觀是指通過人性化的竹子所展現的中國文化本性,或者說它是中華民族為滿足生活、生產、書寫和審美的需要而有意識創造的場景。竹文化景觀不僅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心理傾向和特征,而且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進化程度。在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竹子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和使用密切相關。

服裝——竹衣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壹。從服飾方面看,秦漢時期出現了用竹布、竹冠、竹制防雨的竹鞋、竹帽,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簽、竹梳、竹箍都是用竹子制成的裝飾品,震驚國內外的馬王堆出土文物中,還有竹簽插在發髻上的。

食——竹飲食是中國竹文化的第二景觀。從飲食的角度來看,根據《詩經》、《龔宇》和其他文獻,竹筍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成為美味佳肴,並從那時起壹直經久不衰。直到今天,竹筍仍然是中華民族餐桌上的壹道名菜。竹子不僅能充饑飽口,還被賦予了濃厚的文化內涵,傾註了中華民族對植物格外熱愛的感情。

活竹建築是中國第三大竹文化景觀。從住房的角度來看,竹子被中華民族用作房屋各部分的建築材料,甚至達到了“建築無瓦,蓋以竹;不砌磚和墻,用竹子砌墻;不登門,門是竹的。如果剩下的都是椽子、木訥、窗戶和墻壁,妳就成不了竹子。中國的竹建築體現了中華民族以農為本的生活理念、節儉樸素的生活情趣、優美和諧、空靈飄逸的審美理想。

出行——竹制交通工具是中國第四大竹文化景觀。從運輸方面來說,竹子是壹種重要的建築材料。人們用竹子鋪路架橋、造船和制造汽車。在需求和條件的約束下發明創造的交通設施和交通工具在特定環境中代代相傳,成為壹種突出的文化顆粒。壹方面,竹制交通設施和交通工具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意誌和富有想象力的創造精神。另壹方面,

用途——竹是中國第五大竹文化景觀。竹子被中國人廣泛用於制作各種日常生活用具,如炊具、夏器、家具等。竹制日常生活用具的制作工藝、造型、尺寸和使用制度構成了中國民族生活習俗和中國文化景觀的獨特圖景,展現了中國文化強烈的理性特征,體現了中國民族生活的藝術趣味。

竹子生產工具。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漁業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產業。在中國古代生產中,竹子是生產工具的重要材料,無論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壹方面,竹制生產工具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和地區間經濟水平的不平衡;另壹方面,竹制生產工具展示了中國人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氣和理想,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因地制宜。

竹制書寫工具。中國的書寫工具獨壹無二,書寫材料也頗具特色和創意,而竹子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竹筆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書寫工具。作為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創作的工具,它已經延續了很長時間,著名的鋼筆如徐安畢、湖筆和象鼻都是用竹子制成的。早在中國文化的開端,在商朝末年和周朝初年,竹子就開始成為中華民族的書寫材料——竹簡。到了春秋時期,簡牘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材料。直到南朝時期,流行了約兩千年的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方式才被紙完全取代。然而,竹子與書寫材料之間的密切關系並沒有中斷,竹子不再作為直接的書寫材料。然而,最遲在唐代中期,它作為竹紙的原料成為書寫材料的重要因素。竹制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尤其是竹制書寫工具是使漢字藝術化並形成書法藝術和中國畫的重要動因。竹制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滲透著中國文化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觀念。

娛樂——竹娛樂是中國第六大竹文化景觀。手工藝品是物品從實用增加到審美的結果,是人類的精神需求。它們兼具實用和審美功能,既是物質生產技藝的集中體現,也是文化品格和審美追求的體現。這兩個方面需要依靠其構成材料的形狀、顏色和造型的變化。因此,要理解和分析手工藝品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追求,就不能忽視其結構材料。在中國藝術品中,竹制工藝品頗具特色,種類繁多,展現了中華民族精致、清新、優雅、柔美的審美情趣。

竹制樂器。竹子是制作中國民族樂器的重要材料。它被列為中國古代音樂分類的“八音”之壹,甚至經常用“竹”來代表管樂,用“絲竹”來代表音樂。竹制樂器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天人合壹”的態度,也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簡潔靈動的特點。

竹子的生存環境。從人類生存環境的角度來看,竹子也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其獨特的生物和生態特性決定了它具有廣泛的生態效益: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和降低噪音,並為其他生物資源提供生存環境。它壹直受到人們的青睞,人們壹直用它來保護和美化人類的生活環境。

(二)竹文化符號

文化符號是指某種社會環境被用來象征某種意義的現象。竹子被中國文化賦予了象征宗教觀念和理想人格、表達審美情感和理想的功能,而中華民族的內在情感和觀念也往往通過竹子來象征和表達,因此竹子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

竹的宗教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的象征之壹。戰國時期,中國文化開始對竹子進行神聖化和崇拜。天師道視竹子為具有神秘力量的“靈草”,能送子延年。人們經常崇拜竹子,祈求孩子健康成長,驅除疾病和延長壽命。彜族、傣族和景頗族將竹子視為自己的起源植物或拯救祖先生命的東西,將其視為祖先和保護者。

竹民俗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的第二個符號。竹子在民間文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竹文化與口頭文學藝術、娛樂活動和民俗有關。祭祀、婚喪、交際、節日、庭規等社區文化構成了民間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詩的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的第三個符號。早在古代,竹子就被視為原始歌謠的描寫內容。後來,先秦兩漢時期的文學作品,如《詩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等,大量描寫了竹子和竹制器具,但竹子或竹制器具只是意境的構成要素,尚未成為中心意象。到了南朝,以山水詩為伴,其代表作品是謝朓的《祝丘曲》和《朱勇》。此後,歷代文人墨客不斷詠竹,創作了大量詠竹文學作品。竹的挺拔長青之色、竹的搖曳之聲、竹的清影皆在詩中,象征和表達了竹的謙虛、高潔、忠厚、堅定和向往等情感和思想,構成了情感對竹意象和思想的依附。

竹書畫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的第四大符號。中國的繪畫和竹畫始於唐代,五代十國時期出現了中國畫的壹個重要分支——朱墨畫。北宋時期,文同、蘇軾等人開始大量畫竹,完善了畫竹藝術。在清代,壹生致力於竹子的畫家鄭燮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竹子繪畫作品,而且在竹子繪畫方面也做出了許多創新和理論總結。

竹景觀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的第五大符號。竹子是中國古典園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從上林苑和輞川到壽山根嶽都有竹子景觀的記載。在現存的江南古典園林中有許多竹子景觀的例子,如王石園林中的“竹外壹枝”,滄浪亭中的“翠玲瓏”,留園中的“吳彼奇峰”和個園中的“春天”。

竹人格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的第六大符號。竹子在中國文化中被人格化,成為象征中華民族人格評價、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標的重要人格符號。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儒家和道家設計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建功立業與隱居山林;剛正不阿與積極進取;淡泊無為與適應環境。這些截然相反的二元人格標準構成了中國傳統的理想人格體系,而竹子的人格符號具有包容性和獨特性。

第三,中國竹文化的核心和特征。

(壹)中國竹文化的核心

白居易總結了竹子在修竹中的堅貞、直爽、空靈、貞潔等品質,並將其比喻為賢良君子。劉彥夫在竹子種植中賦予了竹子剛柔並濟、忠義謙和的美德。

鄭燮的詩,如“咬定青山不放松,根紮破山石。他們歷經千錘百煉依然堅強,且讓東西南北風盛行”,都用竹子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費翔斑竹的眼淚使竹子成為女性堅定不移的愛情的寫照。享有詩佛美譽的王維最擅長用竹子來傳達他的禪意:“我獨自坐在壹個僻靜的地方彈著琵琶,哼著壹首歌,聲音太輕了,除了我的戰友明月之外,其他人都聽不見。”從生產生活的材料到具有自然觀賞價值的景物再到表達人類精神追求的審美載體,竹子在人們生活中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自然到“人化自然”再到“人化自然”,從實用到審美的轉變表明了人們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自然的終極關懷。

(二)中國竹文化的特征

竹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壹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強烈的文學與美學、宗教與民俗、生活與鄉土氣息等特征。它既有道德人格的附會意義,又有理想愛情的象征意義,還是禪意的載體。

中國竹文化具有突出的倫理特征。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壹個集群,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整體輝煌。竹文化的倫理特征是中國文化倫理的反映。竹文化之所以滲透如此廣泛,凝聚的民族精神如此深刻,是因為竹的某些特性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異質同構”。竹文化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兼收並蓄。中國傳統文化強烈的倫理精神對竹子提出了文化需求並賦予其豐富的內涵,而“天人合壹”的類比思維則將竹子與人及其文化結合起來。

竹文化是中國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重要標誌。無論是建築材料、造型特征還是它所體現的文化氛圍,無論是竹文化的能指還是它所象征和表達的意義,都能夠清晰而突出地展示中國文化的特征,揭示深刻的中國內涵。壹雙竹筷,壹座竹樓,壹座竹橋,壹把竹笛,壹把竹絲扇,壹把竹筒刷,壹把竹筒刷。人生格言“無竹不成俗”...它們都滲透著不同於歐洲文化、非洲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的中國文化的濃郁氣息:竹筷是中國食物區別於西方食物的標誌,管車是中國古人特有的交通工具,竹扇是中國能工巧匠的傑作,竹筒刷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國特有的樂器,竹吟詩是中國的壹種詠物詩,水墨竹畫代表了。竹子對人格的隱喻只有中國的哲學家才有...沒有解讀和標簽,人們會看到事物和思考人,看到風景。正是通過竹子和其他文化事件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從而將其與其他文化區分開來。

第四,中國竹文化的起源和現狀

(壹)中國竹文化的起源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竹文化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體現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諸多方面。考古和歷史文獻證實,在原始時期,中國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肅祁連山,北至黃河流域北部,東至臺灣省,南至海南島。正是在竹林生態區內,我們的祖先創造的燦爛歷史和文化在這種竹林生態環境下形成和發展。竹子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字、生產、文學、藝術、宗教、習俗和日常生活,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不亞於石器和金屬,以至於它在中國積累成了悠久而豐富多彩的竹文化。

關於竹子用途的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1954年,在Xi安半坡村發掘了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6000年。在出土的陶器上可以識別出“竹”的符號,這表明竹子在此之前就已經被人們研究和利用了,即中國人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時代。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崩潰的仰韶文化。“竹”字的原始符號應該出現在此之前。研究表明,中國的商朝已經知道竹子的各種用途,其中壹種用途是用作竹簡,即在竹片上寫下文字並用繩子串在壹起成為“書”,漢字“書”由此而來。簡牘為我們保存了大量東漢以前的珍貴文獻。例如,《尚書》、《禮記》和《論語》都寫在竹簡和木簡上。商代用簡牘書寫的書籍稱為“竹書”,用簡牘書寫的信件稱為“竹報”。竹筆的發明也是文化史上開拓性的壹頁。殷墟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到朱墨的毛筆字跡。曾侯乙,湖北人。

早在九世紀,中國就開始用竹子造紙,這比歐洲早了大約壹千年。明朝的《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載了用竹子造紙的情況,並附有壹幅竹子造紙圖。用竹子造紙標誌著中國古代造紙技術的巨大發展和成就,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隨著時代的發展,竹子在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與人們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

(二)中國竹文化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竹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豐富的竹資源為中國古代竹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是中國竹文化產生的物質基礎。中國栽培和利用竹子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加強,竹子的優良特性和開發價值被重新認識,並逐漸被推向生態環境建設和山區經濟建設的歷史舞臺。

竹子具有其他普通樹木無法比擬的多重特性和優勢。開發竹資源和竹產業可以將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推進生態建設的同時促進產業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建造了大量的竹子公園和竹子博物館。典型的竹類公園有北京紫竹院公園、上海萬竹公園、南京菊花臺公園、成都望江樓公園和廣州小港公園等。以竹為景的“園中園”主要包括北京植物園的“季秀園”、杭州黃龍洞園園民俗園的“朱芳園”和馬鞍山采石磯公園的“萬竹塢”。位於安吉縣竹種園的中國竹子博物館是中國展覽面積最大、展品最豐富、設施最先進的竹子博物館。

中國竹產業盛典——1997以來每兩年壹屆的中國竹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和首屆十大“中國竹之鄉”的評選,為中國竹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壹筆。10月,第壹個總部設在北京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竹藤組織正式成立。

竹文化研究機構、科研成果和專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源遠流長的中國竹文化絢麗多彩、神奇古樸。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在中華民族精神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投影。它以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化傳統實踐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從而形成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