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語文如何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首先,根據語文的根本任務選擇教學內容。
壹篇課文的教學價值在哪裏?它是教與學的內容載體,它的責任不僅是讓學生獲取信息,更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語言傳遞信息。葉聖陶先生說:“中國藝術的目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兩個,就是讀書之學和寫字之學。這兩種學習是息息相關的,都要從正式的探究開始。”可見,對於我們語文學科來說,學習壹篇課文是如何表達的,而不是它表達了什麽,比學習課文的內容更本質、更關鍵、更重要。
對於小學生來說,學習漢語首先是學習語言――學習正確理解和使用漢語。理解主要是關於如何使用文中的語言,即理解作者為什麽用這種方式而不是那種方式使用語言,學習作者為什麽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作者為什麽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我們說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學習和訓練語言表達。那麽,妳學習哪些演講形式呢?演講形式,包括單詞和句子的形式,段落的結構和文章的布局。
言語形式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壹是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二是學習和掌握壹些語言形式的基礎知識;三是理解語言形式在內容表達中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個時期的語言形式教學提出了要求:第壹期:“在閱讀中積累詞匯”,“感受語言的美”,“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聲調”,“背誦優秀詩歌(段落)50首”;第二階段:“體驗文本中的關鍵詞語在表達思想中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
“體驗句號和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和引號的壹般用法”,“積累課文中優美的文字和精彩的句子,以及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歌(段落)50首”;第三階段: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了解文章的基本解釋方法,推斷文中相關詞語的含義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體會停頓與逗號、分號、句號的不同用法,閱讀優秀的詩歌,通過詩歌的語氣、節奏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歌(段落)60首。
需要壹個思路的是,課程標準並沒有具體提出“哪些優美的語言形式”、“哪些基本的表達方式”、“哪些基本的解釋方式”、“關鍵詞、標點、節奏、語氣在表達思想中的哪些具體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對具體的課文在語言形式上提出具體的要求。比如《孫悟空的誕生》是壹篇略讀文,選自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第壹回。這篇課文主要寫了郭華山上的壹塊仙石生了壹只石猴。石猴在與猴子玩耍時,因其敢於第壹個跳入水簾洞,表現出活潑可愛、好鬥的特點,被猴子們拜為猴王。
第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教學內容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壹句經典的話,道出了語文教學“教什麽”的真諦:“知識不能憑空獲得,習慣也不能憑空培養,必須依靠。那要看中國文教書了。中國文教書籍裏有安排的文章,讓學生試著去理解,老師看不懂就幫他們。從這裏,學生獲得了閱讀的知識。它還使學生能夠試圖弄清楚他們的想法應該如何組織和表達,以便他們能夠正確和精確。如果他們想不通,就會得到老師的幫助。從這裏,學生將獲得寫作的知識。”換句話說,語文教學的內容就是語文老師備課要註意的地方,也就是預習中學生“聽不懂”和“想不通”的地方。
第三,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達到的預期結果或標準,是學習者在教學後將能夠做到什麽的明確而具體的表達。主要描述學習者學習後預期的行為變化。教學內容服務於教學目標,旨在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緊扣教學目標,而不是教老師想教什麽,老師能教什麽。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我們必須註意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相對集中。教學內容小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紅樓夢》第九十壹回賈寶玉說:“我就拿壹瓢水,哪怕有三千弱水。”他說愛情要專壹,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把它作為壹個準則。如果妳在課堂上抓了點東西,在西方摸了摸,好像什麽都有了,到頭來卻什麽都沒學到。小學壹節課只有40分鐘,壹個班大多有四五十個學生。要讓學生學得更透徹,兩三個“點”就夠了。
(2)“壹體化”是最佳選擇。如果每篇課文都從以上四個方面選擇教學內容,而這四個方面又各自獨立,互不相幹,那麽那壹課的教學內容就會多而亂。好在很多優秀的作品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典範,也是人文熏陶的上品,不能割裂。很多課文,語言習得和人文熏陶的結合是教學的重點,也可以是課堂教學的亮點。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選擇這樣的內容,通過學習和欣賞,達到語言習得、形象再現、情感熏陶、表情學習的多重目標。(3)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互動。在課程標準規定的年度目標範圍內,具體文本、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該是壹個反復互動的過程:根據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只有在選擇教學內容後修改教學目標,不斷考慮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和內容選擇的恰當性,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2 .關於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
第壹,要體現語言水平
李海林教授曾在《論言語教學》壹書中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言語智慧教學。”的確,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僅要著眼於文本的“原始價值”,即文本作為社會閱讀對象的“信息價值”;還要根據課程目標、單元學習提示和課後練習,挖掘教材體系中“文選”的“教學價值”,全力投入語言文字的積累、理解、品味和運用,讓學生掌握“如何傳播信息”的智慧,有紮實的成語素養基礎。
比如老師在教最大的書的時候,不僅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講的是什麽,為什麽石頭像壹本書,還體會到川川對自然的好奇和熱愛。還積極引導學生以“言語形式”為重點,在閱讀中學習單詞、句子和標點符號。尤其是教學提問時,內容層層推進,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味:壹是堅持“刨根問底”二字,搞清楚川川說了什麽;然後聽題,聽題的味道,明確好讀題的方法;然後練習讀問的味道;最後,老師讓學生對巖石的知識“刨根問底”,並學會了如何吸收課文的表達方式,嘗試著寫問題。這位老師立足語文之根,充分挖掘了隱含在教材深處的“教學價值”,改變了教學方法上“內容—意義”的固定套路,從容帶領學生穿行於壹串串閃爍的語言珍珠中,享受學習文本語言表達的美好與快樂。
其次,要關註學生的本體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教”的和學生實際“學”的往往差距很大。這裏當然有教學方法的問題,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師選擇的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而是老師自己的壹廂情願。所以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選擇最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內容。比如作者謝冰瑩在《小橋流水人家》壹文的開頭,就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家鄉的垂柳。柳自古以來就是離別詩的主要意象。顯然,這篇文章中的柳樹也包含了作者對離別的深深思念。但如果在教學中引入柳葉意象的知識,小學生會覺得很難,很枯燥。畢竟遠不是他們的理解水平。這裏怎麽安排教學內容?看壹個老師的教學片段:
老師:讀著讀著,妳好像看到垂柳變成了壹種——
學生(脫口而出):女生。
老師:妳能描述壹下這個漂亮的女孩嗎?
生:她好像在跳舞,很優雅很溫柔。
生:風吹散了她的長發,她在用清澈如鏡的小溪輕輕梳理。
老師:讀著讀著,垂柳變成了什麽?
生:她好像是個頑童,在玩流水。
生:她好像是個小畫家。她刷地壹揮,紙上出現了波紋。
這種教學內容源於文本,以兒童視角為出發點,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訴說自己的感受,與文字壹起發出強烈的* * *聲。當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家鄉的美、趣、和時,老師考慮到學生們對作者謝冰瑩並不熟悉,作者“有家難回”的坎坷經歷對深入理解文中的含義有很大價值,於是安排了認識作者的教學內容。斷腸遊子謝冰瑩的壹言壹行,擊中了每壹個學生的心,詩意的“小橋流水人家”自然流露出了其中所蘊含的深深別離與悲傷。
第三,要追求簡潔和豐滿
王榮生教授曾說:“教學內容相對集中,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也是語文課‘好課’的底線之壹。”的確,如果教學內容繁瑣零碎,學生就會疲於跟著老師提問,語文教學就會陷入“高消耗低效率”的怪圈。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集中精力解讀文本,讀出文本的內在邏輯結構,設計能輻射全文的教學主線,使教學內容呈塊狀結構,從根本上擺脫多余的情節分析和繁瑣的問答,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獨立、舒展地生活。
比如,壹位老師在教《誇父追日》時,以“巨人”二字為入口輻射全文,適度整合課文,突出課文主幹,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先尋找課文中零散的語言,組合成“形巨人”;然後走進誇父的內心世界,感受“思想巨人”的優雅;最後,通過研究誇父對太陽英勇頑強的追逐,我們可以體會到“行動的巨人”的魅力。這種教學內容“少”而“精”,層次分明,使課堂密而有序。
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能只著眼於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更要著眼於“閱讀方法”的層面,把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作為方法運用的自然結果。比如在讀關於風景的古詩時,可以安排這三個板塊的教學內容:壹是讀“詩性語言”,二是讀“景性語言”,三是讀“情性語言”。如果我們專心致誌地解讀文本,透徹地理解教科書的編排體系,我們就壹定能夠選擇簡潔、集中、豐富的教學內容,這將為實現壹個充滿活力和精神的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
3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策略
第壹,以語文課本為基礎
語文教材的呈現是教材編寫策略的具體體現。教材編寫的戰略目標是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地。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根據語文教材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這與教材編寫策略具有高度的壹致性。
1.1註重教材的語言形式。
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來源於課本上的言語形式。要想讓語文課有“中國味”,就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而依附於文本的德育、科普教育、政治教育的價值也要相應弱化。比如小學四年級的文章《生命的生命》,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對頑強生命力的崇敬油然而生。在教學中,老師當然要讓學生明白這種人生哲學,但如果語文課只是停留在這裏,那就成了德育課。教師要進壹步探究文本,作者為什麽從“種子”、“飛蛾”等小事想到生命的偉大;寫作時文字背後的作者是壹種怎樣的情感狀態;文章中段落的組織對練習有什麽指導作用等。語文教學的內容是讓學生通過文學質量優美、意義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來學習言語的形式,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和寫作技巧,獲得審美體驗。所以,言說的形式才是文本真正的核心價值。
1.2根據教材要求。
以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為例,我們會發現,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審美的要求在每個學習時期都是螺旋分布的。低年級位於螺旋的底部,其教學內容是整個語文教學的起點。語文知識在教學內容中所占比重略大。隨著學生的個體成長,教學內容的重心會逐漸偏向語文能力和審美的培養。教材的難度要求也會隨著學習周期的增加而呈現梯度變化。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對精讀的要求是:
“(1)繼續加強單詞和句子的訓練。(2)註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3)逐步培養學生默讀的能力。4)精讀教學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去閱讀和感受的過程。(5)給每個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思考、提問和提出難題。(6)合作學習。(7)組織全班交流。" ]
到了四年級末,精讀課的要求就會變成:
“(1)引導朗讀,默讀。.....(2)精讀單詞和短語,積累語言。以句意為中心,結合聯想和想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積累單詞和短語,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3)精讀內容,體會思想感情。.....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和文體特點,利用課後練習和課文中的氣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對比兩個階段對精讀的要求,會發現它們不僅是相關的,而且是由易到難,由上而下的。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涵蓋量很大,同壹文學體裁在各年級反復出現,不可能壹節課面面俱到。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要根據教材的要求進行選擇,圍繞具體的學習目標逐壹滲透到課堂中去。
1.3根據教材選文特點
目前語文教材的編寫形式是“文選”[5]。編入教材的選文各具特色,在語文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教師在處理教材選擇時,必須把握選擇的特點,集中教學內容,從壹個起點開始教學。如果不能抓住眉毛和胡須,那麽“想要”壹切的結果就是“不想”。部分入選作品屬於優秀文學名著,
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經歷著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成過程,並獲得最終的生成結果[5]。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僅來源於教材本身,還來源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教材內容的改造和加工。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使預設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最大程度地實現學生的主體性轉化。
2.1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既要考慮全班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也要註意班內學生能力的差異。有些教學內容對基礎好的學生來說是“炒冷飯”,對基礎差的學生來說還是很難。選擇什麽樣的教學內容作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出發點,需要教師進行細致的分析。不要反復解釋學生知道的東西。對於學生聽不懂的內容,我們需要考慮是否屬於學生語言能力的“最近發展區”。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此外,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的難度以梯度的方式呈現,以滿足不同能力基礎學生的需求,讓他們都能學到東西。
布置預習任務是很多語文老師都會用到的壹種教學方法。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在課前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知識能力儲備,為選擇教學內容提供實踐依據。
2.2教學內容的動態調整
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行為和心理變化是不可預測的。課堂教學活動受到學生的影響,有許多不可預測的情況。因此,語文教學的內容是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的。語文教師在備課階段預設教學內容是基於對學生情況的靜態分析,而對課堂的即時調整是對課堂的動態把握。只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修改、調整、補充教學內容,才能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滿足他們的需求。在《井底之蛙》的教學中,我打算引導學生討論青蛙和小鳥之間的三段對話。
但是,有個學生問了這樣壹個問題:“為什麽青蛙每天都呆在井裏?”這個問題是我在教學設計中沒有預料到的,但是很有意義。順著學生的思路,我立刻拋出了下面這個問題:“是的,為什麽青蛙從來不跳井?”同學們從這個切入點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小青蛙從小在井裏長大,從來不知道外面有世界。”有的說:“小青蛙擔心出門危險。”
有的說:“小青蛙喜歡井裏的環境。有糧有水,冬暖夏涼。”學生們的想象力豐富有趣,我接著問:“如果青蛙跳出來,發現外面的世界如此奇妙美麗,它會說什麽,做什麽?”學生有很多聯想,比如“小青蛙會和小鳥成為好朋友,壹起去冒險”“小青蛙會說外面的空氣真清新,花真好看”等等。學生的想象力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也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個寓言的小道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妄自菲薄。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小火花。教師要抓住好時機進行引導,而不是壹步壹步的拖著教學設計。
需要強調的是,動態調整需要把握壹個恰當的原則,而不是被學生隨意拉扯,讓課堂陷入無意義的爭論。比如小學三年級壹位老師在講授《怪石》第壹冊時,學生們從“化石”開始討論,討論現在化石的種類和年代。老師沒有及時制止討論,於是語文課變成了科學課。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等同於上課無所事事。語文課的重點要始終圍繞課文的核心價值。動態調整需要適度和正確引導。
4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技巧
壹,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選擇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壹些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多媒體電教設備的使用,讓原本“枯燥”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起來。值得註意的是,多媒體電化教學設備是壹把“雙刃劍”,它帶來了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代化,但也帶來了壹系列問題。壹些語文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等電化教學設備,甚至直接用多媒體電化教學代替傳統教學,用PPT課件代替教師板書和口頭講解,卻不知道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容易流於形式而非實質,分散教與學的註意力,教學重點模糊,導致小學語文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2.對小學生這個特殊的年齡段缺乏了解。
本質上,小學語文其實就是兒童語文。小學生在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缺乏系統的學習方法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選擇和把握教材時,既要註意內容內涵的簡單化和通俗化,又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盡量貼近現代兒童的心理特點。與成人文學不同,受小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理解力差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沒有深入挖掘作品的審美和文學價值。因此,教師應多選擇貼近現實生活、畫面豐富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以利於學生發揮想象力理解課文,熟悉故事並背誦,加深印象。
二、把握內容選擇的策略
1,遵循大綱要求
小學語文教師在選擇教材時,首先要參考語文教學大綱,根據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的要求,規劃設計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只有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才能保證教學內容方向的正確性和規範性。新課標實驗教學不是粗放式教學,仍然是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學,任何偏離和違背大綱的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例如,人教版《大綱》對小學第二階段(3-4年級)閱讀的教學目標規定如下:“可以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思。”從這壹要求不難看出,大綱要求小學第二階段的學生重點掌握課文中的關鍵詞。因此,教師在把握課堂教學內容時,應以生詞為重點。
教學大綱作為指導教學內容的風向標,為教師選擇和把握教學內容開辟了新思路。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壹年級第19課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關鍵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註意課本中的“喝水”、“口渴”、“瓶子”、“石頭”、“到處都是”等詞語。
向學生提問:①這五個詞的結構是什麽,它們的偏旁部首是什麽?以“無處不在”為例。妳想到了什麽?妳能用這個單詞造句嗎?課文中的這些詞是什麽意思?妳能找到同義詞來代替它們嗎?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認真關註、拓展想象、體驗。他們在新舊知識的互動過程中對新單詞印象深刻,教學效果顯著。
2,深入解讀文本
文字,其本義是指語文的本質。具體來說,就是教材和課文。文本是教師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支撐。深入解讀文本是教師準確選擇和把握教學內容的關鍵。很難想象壹個對教材文本不熟悉的老師能準確把握教學內容,任何脫離文本的教學都是盲目的、不系統的。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師對課文的解讀越深入,課堂教學質量越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知識越豐富。
還是以人教版《烏鴉喝水》的課堂教學為例。如果教師在備課時未能深入解讀課文內容,僅停留在課文表層,很容易將這篇課文教學的主題膚淺地定位為“智慧的力量”。其實這個寓言之所以被安排在小學壹年級的課本裏,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鼓勵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退縮,要獨立思考,想辦法堅持下去,這樣困難才能迎刃而解。
基於小學生有限的學習理解能力,如果教師不能深入解讀文本,整個教學都是膚淺的,不成功的。
3.價值導向是原則。
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小學生的啟蒙導師,對學生未來閱讀興趣和人文素養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引導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歷史任務。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對文本所隱含的價值取向是否符合時代背景和道德要求做出準確的判斷。盡量選擇健康、積極、有思想的課文作為教學內容,摒棄消極、陰暗、空洞的課文。
4、正確認識小學生
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盡可能貼近小學生的心理和智力特點。在新課標改革的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考慮讓學生喜歡,註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弱化邏輯理論,強調課文的人文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