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又稱《內經》,分為靈樞和蘇文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經典之壹,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制,因之得名。但後人公認,這部書最終成型於西漢,是幾代民間醫家集體智慧的結晶。
這本醫學書從整體的角度討論醫學,提出了自然、生物、心理和社會的整體醫學模式。基本素材來源於我國古代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和簡單的解剖學知識。是國內影響較大的醫學著作,被稱為醫學始祖。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氣壹元論的哲學思想,認為人是整個物質世界的壹部分,宇宙萬物都是由其原始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關”、“對應日月”的觀念指導下,人與自然緊密相連。人類壹切正常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都與整個自然界密切相關。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二、“難經”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壹難經》,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相傳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這本書是以答疑解惑的形式編寫的。論述81題,故又稱“八十壹難題”。該書側重於基礎理論,並分析了壹些疾病和綜合征。
這本書的內容是簡短和微妙的,尤其是脈學。診斷方法以“獨取壹寸口”為主,臟腑經絡學說和命門、三交的論述是在《內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中醫理論和診斷學都有很大貢獻。
第三,《傷寒論》
《傷寒論》又稱《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該書確立了以六經辨證治療傷寒的原則,奠定了理論、方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是我國最早的臨床診療書籍,被後世醫家譽為“世代寶典”。
《傷寒論》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史上的重要地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專著的科學價值越來越明顯,成為後世每個行醫者必讀的重要醫學書籍。張仲景也因對醫學的傑出貢獻,被後人稱為“醫聖”。之後,該書流傳海外,也受到國外醫學界的高度評價,成為研究的重要書籍。
四、《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壹部藥學著作。簡稱《本草》或《本經》。這本書寫於秦漢時期(戰國和漢代)。因神農氏炎帝嘗遍天下草藥的故事而得名。《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它系統地總結了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為歷代醫家所珍視。
本經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為後世所用。有序的例子(或前言)自成壹卷,是書的總論,總結了13藥學理論。本書總結了古代醫療實踐的藥學成就,是我國最早的藥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