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古埃及被波斯毀滅,譯本失傳。後來,通過使用“羅塞塔石碑”翻譯,這種文字得到了認可。
楔形文字,源於拉丁語,是壹個由cuneus和forma組成的復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使用的文字多刻在石頭和泥板上(泥磚)。筆畫呈楔形,很像釘子或箭頭。
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以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漸漸地,這些符號演變成了表意符號,那些無法描述的東西,用任何指定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且蘇美爾人也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文字合在壹起可以表示壹個復雜的單詞或短語,這就使得很多符號變得多余。楔形文字最初是從上到下直著寫,後來從左到右橫著寫,所以所有的楔形符號都轉了90°,從直立變成了橫臥。因為右手握筆,從左向右水平書寫,楔形筆畫的粗端在左邊,細端(釘尾)在右邊。蘇美爾楔形文字的符號和筆記。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和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革,它成為壹種半音節文字。為文字發展史做出了貢獻。楔形文字符號* * *,約有500種,其中許多符號具有多重含義,其“確切含義”只能根據上下內容來確定,這使得楔形文字書寫體系比後來的拼音文字體系更難掌握。然而,兩千年來,楔形文字是美索不達米亞唯壹的書寫系統。到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在西亞大部分地區成為壹種常見的商業交流媒介。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楔形文字泥板或銘文,從19世紀開始陸續被翻譯,從而形成了壹門研究古代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後來,由於商業的發展,伊朗高原的波斯人改進了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並逐漸把它變成了壹種先進的字母表。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刻有大量類似文字的符號,顯示了人類記錄方法的進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材料,也就是陶片上的描繪符號,叫做“陶文”。圖為在半坡、馬家窯、姜寨等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陶文。余先生考證:“五作×,七作+,十作|,二十作|,註明T,矛作↑等...我覺得這些都是文字起源階段產生的壹些簡單的文字。”是不成熟的寫法,也是逐漸演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