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的十個例子急!

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的十個例子急!

我在中國生活了四年,經常聽到外國人說的話是——“中國人真沒禮貌。”他們的粗魯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車站買票時插隊,或者在前壹位乘客還沒來得及下車甚至付錢就上了出租車。

有些外地人對此很郁悶,他們的解決辦法就是比本地人更沒禮貌。有壹天,他們中的壹個人告訴我,他去商店買東西從來不排隊,只是擠到前面大聲和店員打招呼,所以他買東西比其他人都快。在餐廳點餐也是如此。喊得越響,吃飯就越早——如果壹個人想在歐洲這麽幹,老板早就把他踢出門外了,因為客人太沒教養。

我用出租車的例子向我在中國的壹些朋友征求意見。為了得到更全面的了解,我還分別找到了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省的中國朋友。這個我們討論了很久,發現不能簡單的定義為“禮貌”或者“不禮貌”,要看具體情況。我們都同意在出租車上無故打擾客人是不禮貌的,但是如果碰巧外面下著傾盆大雨或者發生了其他特殊情況,那麽這樣的行為就變得情有可原了。

可見,禮貌和禮儀不僅與社會習俗和傳統有關,還取決於當時的具體情況。那麽有沒有所謂的禮貌的普遍標準呢?我的壹個朋友說,她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壹個基本的禮貌原則,比如“謝謝”、“請”和“對不起”。但是這個原理是怎麽定義的呢?

沒有精力足夠客氣。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去過中國的歐洲女性都提到過中國隨地吐痰的陋習。其中壹個甚至說她不會再來中國了,因為她發現這個習慣真的很惡心。這些歐洲人對此如此反感,是因為“不習慣環境”,還是要歸入陋習範疇,中國人深惡痛絕?

其實中國這麽大的人口,每個人的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為每個人設定相同的禮貌標準是不可能的任務。況且在中國,人們每天要面對那麽多不同的人,不可能有足夠的精力對每個人都彬彬有禮。這是壹個中國人和在中國的外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我阿姨認為外國人普遍比中國人更有禮貌,但妳想想也不奇怪。就拿我來說吧,我在奧地利出生長大,在那裏我每天遇到的人和我在中國遇到的人相比是非常少的。換句話說,我每天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有很大概率會遇到同壹個人,而正是這種人際壓力讓我不得不時刻保持禮貌。

說起我在中國的親身經歷,我還是很開心的,因為中國的人通常都很有禮貌,願意幫助我。當我迷路或遇到其他問題時,總有人會向我伸出援助之手,這讓我感到很溫暖。然而,我不得不說,他們對我的態度通常比其他中國人要好。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在這裏人生地不熟,需要更多的幫助。也可能是因為我的長相和中國人很不壹樣,中國人覺得和我打交道很有意思;也有可能是他們認為我可能是外國駐華大使的朋友,或者是外企的老板,和我建立良好的關系對我以後有幫助。總之,作為壹個外國人,我似乎能享受到更多來自中國的禮遇。

然而,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前幾天去超市買東西,和壹個幫我的女生聊了壹會。我發現她的同事開始關註我的購物袋,想知道我買了什麽。對此我很生氣,因為我知道,如果我是中國人,她就不會對這件事有如此不恰當或不禮貌的好奇。

中國人的禮貌與對方的身份有關。

從這個角度來看,關於禮貌有太多值得討論的話題,但這些話題通常都沒有定論,禮貌和不禮貌的界限也不是那麽清晰。

在探討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壹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英漢詞典對“禮貌”這個詞的解釋不僅僅是禮貌,還有禮貌。這種“中國式的禮貌”讓我迷惑不解,於是我向我在中國的壹位朋友尋求建議。他給我舉了這樣壹個例子。在宴會上,如果妳向最尊貴的客人敬酒,這是禮貌的。相反的情況可以視為禮貌。換句話說,禮貌是妳應該做的,禮貌是妳能做的。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中國人都會同意這樣的解釋。但是,這讓我想起了另壹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的禮貌通常與他們交往的另壹個人的身份有關。人們通常對家人、朋友或同事更有禮貌。他們不僅會客氣,還會互贈禮物。但是對於酒店服務員這種人,他們的態度就差多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人會對那些能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的人更加客氣。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按照我朋友的定義,中國應該是壹個充滿禮儀的國家。

德國有句諺語:“妳對著森林怎麽喊,森林就會給妳壹個回聲。”說明我們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如何對待自己。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每個國家都有有禮貌的人和沒有禮貌的人。關鍵是要牢記“呼應原則”,盡可能禮貌待人,這樣我們才會得到更多禮貌的回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壹個更有禮貌的中國。